易筋經原文上卷講解
文章来自:易筋经义堂(http://1234yjj.5d6d.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1234yjj.5d6d.com/thread-1281-1-1.html
寫在前面的話:
關于易筋經的闡述文章,已經很多了,本來不需要再有人置喙,但偏偏大多數人不怎麽看易筋經論的原文,即便看了,也是走馬觀花,一覽而過,而且還有各個版本之間内容差異的問題,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困惑,這對易筋經愛好者的鍛煉和理論的學習深入都是一個暗傷。故本人不揣冒昧,試作簡單評述,主要用于易筋經義堂諸位同仁研讨,不做他用。易筋經的原正文部分都是本人親自敲打錄入,采用周偉良教授的《易筋經四珍本校釋》一書中早期述古堂版本,其中藍色字體爲後期來章氏版以及其他版本的内容,紅色字體爲本人評述内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以達後期逐步完善,使後來學者能有收獲,不再彷徨迷惑爲目的。
屠龍頓首
易筋經卷上
西竺般刺密帝譯
易筋經序
唐 李靖藥師撰
後魏孝明帝太和年間,達摩大師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謂其徒衆曰:“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詣”。衆因各陳其進修。師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尓得吾髓雲雲。後人謾解之,以爲入道之淺深耳,蓋不知其實有所指,非謾語也。
迨九年功畢,示化,葬熊耳山,卻乃攜隻履而去。去後,面壁處碑砌壞于風雨,寺僧修葺之,得一鐵函,無封鎖,有際會,百計不能開,一僧悟曰:“此必膠之固也,宜以火啓之。”乃熔蠟滿注而四著,得所藏經二帙:一曰《洗髓經》,一曰《易筋經》。《洗髓經》者,謂人之生感于愛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穢,欲修佛谛,動障真如,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滌淨盡,純見清虛.方可進修,入佛智地,不由此徑進修,無益,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知向者所謂“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經》者,謂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聯絡,周身通行血氣。凡屬後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襄贊,立見頹靡。視作泛常。易臻極至,舍是不爲,進修不力,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知所謂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謾語也。昔者一客問東方朔曰:先生有養生訣乎?答曰:無他術,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以爲滑稽之語也,孰知果有是事哉。吾意達摩大師必得東方朔之訣者,《洗髓經》帙歸于慧可,附之衣缽,共作秘傳,後世罕見;惟《易筋經》留鎮少林,以永師德。
第其經字,皆天竺文,少林諸僧不能遍譯,間亦譯得十之二三。複無至人口傳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于技藝,遂失作佛真正法門。至今,少林僧衆,僅以角藝擅場,是得此經之一斑也。衆中一僧,具超絕識,念惟達摩大師既留聖經,甯惟小技?今不能譯,當有譯者。乃懷經遠訪,遍曆山嶽。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聖僧般剌密帝,言及此經,并陳來意。聖僧曰:“此佛祖心傳,基先于此。然而經文不可譯,佛語淵奧也;經文可譯,通凡達聖也。”乃一一指陳,詳譯其義。且止僧于山,提挈進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足,再百日而暢達,得所謂金剛堅固也。馴此入佛智慧地,洵爲有基助也矣。而登聖域,僧志堅精,不落世務,乃随聖僧化行海嶽,不知所之。
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複授與予,嘗試之,始信語真不虛。惜乎未得洗髓之秘,不能遊觀佛境。又惜立志不堅,不能如僧不落俗務,乃僅借六花小技,以勳伐終,中懷愧歉也。
然而,此經妙義世所未聞,謹叙其由,俾知颠末。企望學者務期作佛,勿效區區作人間事業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負達摩祖師留經至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則古之以力聞者多矣,奚足錄哉?
貞觀二年春三月三日
易筋經内外神勇序
大宋 鄂鎮大元帥少保嶽麾下弘毅将軍湯陰牛臯鶴九謹撰
予,武人也,目不識一字,好弄長槍大劍.盤馬彎弓以爲樂。值中原淪喪,二帝北狩,泥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應我少保嶽元帥之募,署爲裨将,屢上戰功,遂爲大将。
憶昔年奉少保将令出征,後旋師還鄂。歸途,忽見一遊僧,狀貌奇古,類阿羅漢相,手持一函入營,囑予緻少保,叩其故,僧曰:“将軍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曰:“不知也,但見吾少保能挽百石強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賦之欤?”予曰:“然。”僧曰:“非也,餘授之耳。少保少嘗從學于餘。神力成功,餘囑其相随入道,不之信,去而做人間勳業事。名雖成,志難竟,天也、運也、命也,奈若何?今将及矣!亟緻此函,或能返省獲免。”予聞言,不勝悚異。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訪達師。”予懼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飄然去。
少保得函,讀未竟,泣數行下,曰:“吾師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從襟袋中出一冊付予,囑曰:“好掌此冊,擇人而授,勿使進道法門斬焉中絕,負神僧也。”不數月,果爲奸相所構。予心傷少保,冤憤莫伸,視功勳如塵土,固無複人間之想矣。念少保之囑,不忍負恨。武人無巨眼,不知斯世誰具作佛之志,堪傳此冊者?擇人既難,妄傳無益。今将此冊藏于嵩山石壁之中,聽有道緣者自得之,以衍進道之法門,庶免予妄傳之咎,可酬對少保于上天矣!
紹興十二年月日書。
評注:
以上兩篇序言,是凡易筋經各版本中都有的兩篇序言,也是考證家論證《易筋經》系僞作的主要依據,文中唐朝李靖引以宋時著作《景德傳燈錄》中的對話故事爲開始,來說明禅宗二祖慧可得到《洗髓經》的經過,從而引出《易筋經》流傳的途徑;而宋時的嶽飛及其大将牛臯也未能幸免,牛臯序言中不光字号弄錯,更将傳奇故事中的‘泥馬渡河’也搬了上來,不過這也說明了真正易筋經的作者是位博覽群書,文武雙全的人物。
有人根據書後面紫凝道人的跋言,斷定《易筋經》一書爲明末紫凝道人所爲,可卻缺乏證據,況且紫凝道人自己在跋言中說“予讀易筋經義”一句,說明他僅僅爲《易筋經》一書作了跋言,而非作者。
今又有人以千載寺中《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來說《易筋經》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特引文如下:
大唐貞觀聖賜李氏名儒,字道子,号十力,河内人,隋大業十年二月二日河内無極寺、三教門第神龍降凡,馬蘭草母誕世,少即聰,目過不忘,文武醫塑,博藝皆修,《涅磐》、《攝論》、《黃老》經通,弘業釋、道、儒三教融論,以《大明度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千金翼方》、《導引養生》,創藝無極養生武功,練傳《千載養生醫鑒秘訣》,武練月雪,感之聖菩,夢中授藝,功驚武林,诏住京師,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藝傳通泉,醫遊揚州,授賢大明廬山,塑藝傳藝少林,晚秋黃葉,歸故育弟。師曰:“千載養生,勿爲霸腐,拳爲民生,三教互尊,養生共修,以柔克剛,舍已從人,未成功器,勿名師門,蒼龍擡頭,千載重逢。”
奇傳十力大師,養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陽,返老還童,星壽一百二十八載,開元中圓寂千載寺三教堂殿,葬儀時,容體柔軟,面色如生,身穿道袍,體蓋袈裟,頭枕三教經書,手持墨劍,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儀禮,三教經日不散,囑弟秘葬,師賢刹共,勿築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養生神器,故天下莫能勝譽,釋、道、儒三教合一,博藝皆修,無極養生拳功,勝創先師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載寺古藏殘碑譯撰書普觀題
此段文字中,有學者說碑文中的《易筋經》不是指紫凝道人作跋言中提及的《易筋經義》一書,而是指另外達摩親著的十二勢易筋經練法,那麽到底是不是呢,碑文中《大明度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等以文傳世之經書并列,說明《易筋經》也不例外,既以經命名,說的也正是紫凝道人所作跋言的這部書。
那麽,既然碑文中提到了唐代十力和尚以《大明度無極經》(即《大般若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等創無極功,那就說明唐代就已經有《易筋經》了呀,可作碑文者卻是清康熙年間的僧人普觀,如果普觀是明朝之前的人,那也就不用疑問了,但康熙年間,易筋經已有版本刊印于世;另據其自說是破譯原來唐代的碑文殘片而寫,可既然沒看到原殘片内容,那就不能不讓人猜疑此碑文有多少是其自己揣摩而作的呢?所以說《易筋經》于唐代前就有的說法,仍然是個問号。
我們引述問疑《易筋經》的作者問題,并非是閑情逸緻,也并非要刨根問底,而是爲了讓更多的人明白《易筋經》的真正作者是佛、道、武、醫等諸般技藝兼通的大家,從而領略到他的整體思路是在醫、武的基礎上,以佛家之圓通究竟、道家之陰陽至理融會貫通而成,從而寫出此書,我認爲該書作者一生閱曆甚多,甚至混迹過市井,方有此等經驗!
海岱遊人序
予少時惟耽詩書,暮年好與方外人交暇,則遊吟于海岱之間。一日至太白山,偕友人掣磕攜壺于海濱,藉草而飲,遠眺霜林老葉紅映水光,正在詩興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東經此憩息。予見其修雅可親,乃止而飲。問所之?曰:膠崂訪師。又問何長?曰:神勇。在座俱茫然,請問神勇之故?曰:吾并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頭,努拳可碎虎腦,不信請試于腹。乃以木石鐵錘,令壯仆擊之,若罔知也。又以繩系其辜丸,綴以車之輪,壓以巨石,曳輪而走若馳。又系其兩足跟,令三四壯者曳之,屹立不移。衆愕然曰:有是哉,天賦之欤亦人力欤?曰:人也,非夭也。
叩其用?曰:卻病一,永不生虛疾二,終身壯健三,饑寒不迫四,多男靈秀五,房戰百勝六,泥水探珠七,禦侮不惴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二問其所得?曰:吾師僧,僧師神,遞有傳授。乃出書一冊,衆閱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積力,生于積氣也。酒已,羌人欲去,挽之不得。曰:觀爾言,志異于衆,願以此書贈。吾訪神師,頻遊佛地,不暇留此也。予再四思,惟讀聖賢書五于餘年,學聖賢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論理之有無,不知理之外别有天地,非迂儒輩所能探索者。此書爲藥師序,藥師豈妄語哉。蓋思上古稱有勇力者,殷王受蕩舟,喬鳥獲孟責,夏育、北宮黝、伍子肯、項籍、朱亥、東海壯士皆以力聞于世,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聞。凡此豈皆天賦,亦出于人爲,應亦載之經籍,或經秦火而失耳。經雲;基之作佛,此則西竺古先生之超越處,非中原人所可藐觀焉者隐。吾安能起衛公武穆與之,共訪神僧于世外也哉。惜吾老矣不能用,且珍藏筒中,侯有佛骨者呈之,以爲一助雲爾。
大元中統元年,庚申秋九月,海岱遊人題。
傅金铨本宋光柞序言
昔達摩大師著《洗髓》、《易筋》 兩經,而傳于少林者惟易筋經,此非徒誇神勇于絕技也。蓋人之一身.重在元氣,貴在精神,果能保護,豈特卻病延年,宜可通凡達聖矣。餘公餘,喜刻善嘗施藥餌,沉菏賴起.四方皆啧啧稱乎。日屏一切嗜好.節飲食,慎起居,神靜息.攻研究其養生之方藥,得是編,勃然興欣,然喜過望,有得于黃逢内經之精,而直稱爲道術神仙之秘也。餘好之,尤願同志者共行之,非敢以是參撤乎大師之皆也。其亦爲保身之一助雲爾。
同治十三年季冬上洗六日北平宋光柞序
傅金铨本傅金铨序言
順施則凡,逆施則道,亘古及今,萬仙萬佛不能外此而别有造化。順逆者陰陽也,陰陽交而萬物生,陰陽隔而天地否。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之在天下。薦紳先生或有能一言之者,慨自釋迎把斷,要津金缽孟遂沉海底,釋部談空,真機罕露,彼人隻知權頓漸三法,不知精氣神三寶,人皆知三教一原,又敦知三教一法乎。祖祖相傳,同是這個,惟此聖神功用,運之于内則成道,運之于外則成力,運之以求嗣則中的,運之于禦女則無敵。祖師慈悲,但願舉世盡成仙佛,讀者其知所輕重矣。吾聞有道之士,神威懾人,揭地掀天,排山倒海,叱逐風雷,斡旋造化,意之所至無不披靡,力雲乎哉小矣。是書無刻本,傳寫甚訛,茲得黃輿山人秘本用校,魯魚付梓公世。
大清道光三年歲次癸未,花朝日濟一道人傅金铨,題于合陽丹室。
評注:
以上幾篇序言采自道光年間傅金铨版《易筋經》的序言,海岱遊人之序言,在很多版本上都有,且内容稍有區别,今僅錄入,供參考用,但要知道所謂的元中統元年白衣海岱遊人雲雲,到底存不存在,仍是存疑,不可盡信。
易筋經目錄
卷上
易筋經總論 膜論 内壯論 揉法 日精月華 服藥法 内壯丸藥方 燙洗藥水方 初月行功法 二月行功法 三月行功法 四月行功法 行功輕重 用功深淺 兩肋分内外工夫
卷下
木杵、木槌式 石袋式 五六七八月行功法 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 陰陽配合論 下部行功法 行功禁忌 下部洗藥方 用戰 内壯神勇 煉手餘功 外壯神勇八段錦 神勇餘功
易筋經總論
般次密帝譯曰:世尊大意,謂學佛乘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勇往,清虛無障;勇往無懈,不先辯此,進道無基。清虛爲何,洗髓是也;勇往爲何,易筋是也,易者,變也;筋者,勁也。原夫人身髓骨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赅,無處非筋,無用非筋,無勁非筋,聯絡周身,通行氣血,助冀精神,提攜動用。試觀筋馳則瘓,筋攣則瘈,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絕則亡。再觀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者康。以上因内賦于天,外感于物,或盛或衰,匪由躬修,自成諸狀。
今以人功變弱爲強,變攣爲長,變柔爲剛,變衰爲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我命在我,此其一端。然而,功有漸次,法有内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以至藥物器制,節候歲年,及夫飲食起居,征驗始終。務宜先辨信心,次立肯心,奮勇往心,堅精進心,如法行持,進退不懈,無不立跻聖境也。
評注:
我之所以錄入述古堂版《易筋經》,是因爲述古堂版以及更早版本的文字更爲凝練,而後期傅金铨版、來章氏版等内容都已經有所變化,甚至有些内容含混不清,另外從前面的李靖序言中“《易筋經》者,謂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聯絡,周身通行血氣。凡屬後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襄贊,立見頹靡。視作泛常。易臻極至,舍是不爲,進修不力,無有是處。”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早期的《易筋經》版本更爲貼近,那麽後面就讓我們探讨一下易筋經總論所闡述的内容吧。
“謂學佛乘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勇往,清虛無障;勇往無懈,不先辯此,進道無基。清虛爲何,洗髓是也;勇往爲何,易筋是也,易者,變也;筋者,勁也。”這段話中,講明易筋、洗髓的功用目的,後期《易筋經》版本中将‘勇往’改換成了‘脫換’,以求更符合佛典用詞,倒不如‘勇往’來的直接明白,“筋者,勁也。”此句直指核心,筋中生勁,後面則講爲何,“原夫人身髓骨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赅,無處非筋,無用非筋,無勁非筋,”身體骨肉之間,沒有地方沒筋的,沒有地方不用到筋的,更沒有用勁的地方不是用筋來完成的。我記得以前有人把《易筋經》的名字這麽解釋:易:改變;筋:肌肉;經:方法。這種說法也不能說錯,因爲有些古籍中就是筋肉不分的,日語中筋就是肉的意思,另外筋的屬性也确實是肉的一種,但《易筋經》上注明皮肉以内,看來古人還是把筋和肉分開來講的,後面的膜論裏面對于這點更是說的明白。“聯絡周身,通行氣血,助冀精神,提攜動用。……..”後面的話,很好理解,是說筋的作用,那麽到底什麽是“筋”呢,先看看《黃帝内經》是怎麽說的吧,《靈樞·經脈篇》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爲幹,脈爲營,筋爲剛,肉爲牆,皮膚堅而毛發長。又《素問·五髒生成篇》雲:諸筋者,皆屬于節。《素問·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這幾段意思大約是:人出生,精成腦髓生,以骨爲主幹支柱;以脈道營造氣血;以筋的剛性來約束骨骼、關節;以肌肉作爲保護血脈、筋骨髒腑等各處的牆壁;皮膚堅韌而毛發生長。看完這段,大家大概有些明白了,感情人體和蓋房子一樣,要不怎麽老祖宗這麽比喻呢,可那會沒鋼筋呀?哦,可能木條、木塊什麽的也許就算古代的鋼筋了。又明末大醫張景嶽先生在《類經》七卷‘十二經筋結支别’中寫到: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複有所謂經筋者何也? 蓋經脈營行表裏,故出入髒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爲最,以筋會于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系于膝關,聯于肌肉,上于頸項,終于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面胸腹頭面支别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于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于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宗筋之所會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筋絡諸筋,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呵呵,看看張老先生所寫的,和《易筋經》上的文字之意很像吧,老先生這段話裏不光把經筋和經脈的分别說的很清楚,可總有些自以爲中醫高手的人怎麽就分不清兩者的區别呢?大概還是沒好好看書吧。注:罷極,耐疲勞之意。
另外在來章氏版《易筋經》總論中尚有這段:然筋,人身之經絡(緯)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爲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使之然者也。這段話涉及到了中醫中關于‘肝主筋’的理論,《素問·痿論》:肝主身之筋膜。《素問·六節髒象論》:肝者……其充在筋。《素問·經脈别論》: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肝之氣血虧虛,筋膜失養,則筋力不健,運動不利。《素問·上古天真論》:肝氣衰,筋不能動。古人認爲肝藏血,且主筋,《素問·五髒生成論》:眼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髒受損,人就使不出力,肝病醫院裏的病人都是這樣,肝血充足,就會使得筋、膜得到滋養,自然有如上之論,人體的提挈動用,筋之使然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了。
那麽現代中,我們對于經筋的概念到底應該怎麽理解呢?對照後面的《膜論》:“筋則分縷,半附骨肉。”我們可以得到古時候的‘筋’就是骨骼肌的輔助系統,功能束骨利節的肌腱、韌帶、結締組織以及神經系統的總和。有人可能不明白,怎麽筋裏面還包含有神經呢?其實從現代醫學裏可以看出内經裏十二經筋的分布和現代解剖學神經系統的分布極爲接近,那麽在古代,沒有顯微手段的情況下,這種說法并沒有錯,我們知道,經脈、經筋的‘得氣’反應,難度不正是神經系統告訴我們大腦的嗎?古人在研究筋、肉、骨骼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以活人爲對象,則神經系統的分布自然會是研究對象了。
總論中第二段告訴修者要建立信心、勇心,以下面的步驟逐漸實行,就可以實現立聖基、跻聖境的目的。那麽到底能否達成,我認爲除了明确理論之外,尚需明白師傅親自指導方可成功,經論中的文字雖有一些具體修習方法,但失之簡單,且有些部分也沒有寫出,例如具體鍛煉筋膜的内容有,而具體鍛煉經筋的方法就沒有,來章氏版本中雖然加入了賈力運力勢法和十二勢練法圖,但并未詳細解說,到底如何,尚需後人認真鑽研。
從經文以及上述分析中,我們可知‘筋’爲肉性組織,且比肌肉有剛性,符合緻密結締組織的特性,有伸縮之彈性,在各關節處尤其聚集,包含神經系統等。那麽在鍛煉經筋的過程中,凡是能鍛煉這些特性的,使之增強的方法,都可稱爲易筋之法。如下一段是講人體各關節的,《貫氣決》中有雲:“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蓋骨節之空隙乃一人之經脈、神明之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氣貫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節;腿有胯、膝、足三節,左右相并共計十二節。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于此。如百沙袋逐層填實,雖軟物可使之堅硬,此雷同氣貫筋經之理也。”寫貫氣決的人,是真正實踐出來的,否則斷不會如此言說的。那麽還有很多易筋之法,需要我們總結和體悟。
膜論
髓骨之外,皮肉之内,以至五髒六腑,無處非筋,亦無處非膜。膜較于筋,膜爲稍軟;膜較于肉,膜爲稍勁。筋則分縷,半附骨肉;膜則周遍,附着骨肉,與筋有分,其狀若此。
煉筋則易,煉膜則難。蓋修煉之功,以氣爲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修煉氣至,筋膜齊堅。
然而,筋體虛靈,氣至則起;膜體沉濁,氣不倍充,不能起發。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侯周身膜皆騰起,與筋齊堅。外著于皮,并堅其肉,始爲氣充,始爲了當。否則,筋無助,譬猶植物無培無土,匪曰全功。
評注:
前面說的是《總論》,也就以叫《筋論》,這篇《膜論》同樣是易筋經理論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早期的《易筋經》版本言簡意赅,沒半句廢話,而稍後的版本中則摻雜了大量個人心得,但其中不無金玉之言,如來章氏版此論中“且夫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無形者有形之本,此法必先練無形者爲有形之培,有形者爲無形之輔,有形者爲無形之佐,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練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此段文字中,講述了精氣神和筋骨肉之間的合作關系,将早期版本中未能寫出的六合關系闡發出來,其實不管何種功夫,若沒有精神意感和筋骨鍛煉的相互配合,終會事倍功半,在後期的武術界也是如此,技擊家趙道新先生說過:“一些人講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尋“意念”成瘋。前者被三節、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綁,後者則躲在幽處獨享精神激戰。”
膜,也是在皮肉之内,髓骨之外,不同于筋,比筋軟;也不是肉,比肉略硬。來章氏版《易筋經》中将膜與筋、肉的比較放在了後面,這大概是後期整理者認爲此段話放在禅宗初祖的經文中,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故借般刺密帝之語說出,與早期經文相比,略有更改處:“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練膜爲先,練膜以練氣爲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爲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于筋;肉與膜較,膜勁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乃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于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爲一體,乃曰全功。”
那麽在現代醫學中,這層膜是指什麽呢?筋膜(fascia)可分爲淺、深兩層。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爲分布于全身皮下層深部的纖維層,有人将皮下組織全層均列屬于淺筋膜,它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内含淺動、靜脈、淺淋巴結和淋巴管、皮神經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頸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層内。深筋膜(profundal fascia)又叫固有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經束和内髒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當肌肉分層時,固有筋膜也分層。在四肢,由于運動較劇烈,固有筋膜特别發達、厚而堅韌,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開,叫做肌間隔。在體腔肌肉的内面,也襯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圍,構成髒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經幹在肌肉間穿行時,深筋膜也包繞它們,形成血管鞘。筋膜的發育與肌肉的發達程度相伴行,肌肉越發達,筋膜的發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頭肌表面的闊筋膜,厚而堅韌。筋膜除對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護作用外,還對肌肉起約束作用,保證肌群或單塊肌的獨立活動。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韌帶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幹隧道,以約束深面通過的肌腱。在筋膜分層的部位,筋膜之間的間隙充以疏松結締組織,叫做筋膜間隙,正常情況下這種疏松的聯系保證肌肉的運動。
小腿骨橫切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骨肉之間的正是深筋膜,而淺筋膜則是皮膚和肌肉之間。易筋經《膜論》中所講的就是深筋膜,但在後面的練法中,鍛煉的則不光是深筋膜,也包含淺筋膜,著名學者龐明先生在其著作中有過闡述,今引如下:“...般刺密谛講的筋膜特點和現代解剖學講的四肢的筋膜特點基本是一緻的。但是《易筋經》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說肉下骨上,腹中哪兒有骨頭呢?若說是脊柱上的骨頭,當中的内髒怎麽算呢?所以我們要靈活地看待他們這些理論...。”又 “腹腔的筋膜有它的特殊性,你看皮下筋膜,前面有,後面也有;淺筋膜、深筋膜,有;再深一層,腹橫筋膜上下左右前後一圈圈地圍着腹腔内髒,把内髒包裹起來了,而且腹腔的筋膜和胸腔的筋膜有過渡,和下肢的筋膜也有過渡。四肢的深筋膜叫固有筋膜,腹腔的深筋膜叫腹橫筋膜。四肢的血管、神經都是從筋膜縫隙當中走的,腹腔裏面的血管、神經進入内髒也都是從系膜裏面走的...。”龐先生這段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經雲:“煉筋則易,煉膜則難。蓋修煉之功,以氣爲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修煉氣至,筋膜齊堅。然而,筋體虛靈,氣至則起;膜體沉濁,氣不倍充,不能起發。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侯周身膜皆騰起,與筋齊堅。否則,筋無助,譬猶植物無培無土,匪曰全功。”這一段講要不光煉筋,也要練膜,但緣由隻講是要靠膜來維護筋。龐明先生在其著作中也講:“關于膜的問題是武術的重要課題。因爲《易筋經》講了,練筋易而練膜難。好多練武術的抻筋拔骨練筋,爲什麽功夫出不來?因爲沒練筋膜。中醫雖有十二經筋之說,但對它研究得不夠,闡述得太簡單,太籠統。”又經雲:“蓋修煉之功,以氣爲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修煉氣至,筋膜齊堅。”此則講的是以煉氣以達騰膜之效,但膜如何能輔助筋的工作?經文中并沒有進一步說明,那麽文中所述‘氣’是什麽呢?《靈樞·衛氣》:“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爲衛氣。”《素問.痹論》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栗疾滑利,不能人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醺于肓膜,散于胸腹。”《靈樞.本藏》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可見,經文中所述之煉筋膜之氣是爲衛氣,在現代醫學中講就是免疫、護衛人體的功能系統,《靈樞·本髒》:“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可見,經論中以氣煉膜,說的就是人體衛氣。而如何鍛煉、充實人體衛氣,内容在下一篇中開始。
内壯論
内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歆也;内與外較,外可略也。蓋内壯言道,外壯言勇。道植聖基,勇僅俗務,隔霄壤矣。
凡煉内壯,其則有三。
一曰:守中。
此道煉法,專于積氣,其下手之要,妙在于揉。凡揉之時,宜解襟仰卧,手掌着處,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之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須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舌氣,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存想中處,先存後忘,漸漸至于如如不動,是名曰“守”,是雲合式。蓋揉在于是,守在于是,則一身精氣俱注于是。久久積之,自成無量無邊功德。設有雜念紛纭,弛情世務,神氣随之而不凝注,虛所揉矣,無有是處。
二曰:萬勿及他。
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從于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一意掌下,是爲合式。設若馳念一掌之外,又或持念于各肢體,其所積精神,随即走散至于肢體,即成外壯,而非内壯矣。揉而不積,虛所揉矣,無有是處。
三曰:待其充周。
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故精神、血脈悉附之。守而不馳,揉而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真積日久,自然充滿周遍,即孟子所雲“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 者,是爲浩然之氣也。設未充周,馳意于外,走散于四肢,則外勇亦不全,内壯亦不堅亦。
評注:
如果說前面的經論都是理論探讨的話,則這篇是真正開始實修的篇章,而且這篇《内壯論》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武學的特色精髓之一,但凡有所成就的流派無不追求内壯,内部氣血充盈,才能達到易筋骨的要求,這也是把内壯論放在這裏的原意,很多人曲解易筋經的含義,以爲隻要抻拔筋骨就可算易筋了,卻不知易筋經是一套完整的煉法,經筋的抻拔鍛煉不過是整個修煉體系中的開始,隻有筋與膜一起騰起,内壯其身,才是步入殿堂,有了練習真武的基礎。
一般人看《内壯論》隻看到其中的具體操作方法,其實經論中“一曰:守中。” “二曰:萬勿及他。” “三曰:待其充周。”這三條是所有内壯煉法中都應有的步驟,站各種養生樁;太極拳架等等,這三條絕對是原則,意拳宗師王芗齋先生說過:“離開已身無物可求;持着已身永無是處。”這是練功的兩個步驟,但能‘守中’而于身中求出‘物’來的又有多少人呢?大多數人開始便已經飄忽于身外去了。
孫祿堂先生在《論内外家之别》裏引述:餘曰:“然則鄙人可謂得拳中之内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爲累,非上乘也。”餘又問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鈞,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夫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爲,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内家。迨養氣功深,貫内外,評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雲:‘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陽剛。’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羲經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以上之論與《内壯論》中最後一段深爲契合,望學者兩相參研,就可以明白内壯之真正含義,《内壯論》所述爲形體上的充周,而宋世榮先生所述更進一步,是從心性、境界上來理解的内壯之言,這才是真正後期内家拳的發展軌迹。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理解内家拳之‘内’,以及如何煉内,以爲隻要鍛煉五髒六腑,煉煉氣,就是‘内’了,其實全然不是那麽回事,内煉而外顯,人的氣質甚至都由此改變,這才是内煉有成。
揉法
諺語有雲:“筋骨磨厲,而後能壯。”唯此揉法,磨厲之義也。其則有三。
一曰春月起功。蓋此煉法大約三段,每段百日。初行功時,必解襟;次段功,必須現身宜取二月中旬;下功爲始,向後漸暖,乃爲通變。
一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向右邊推向于左,是謂推氣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而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便用不勞。
一曰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人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者法之。但取推蕩,徐徐往來,勿重勿輕,久久自得,是爲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癍疿;太深,則傷于肌肉,筋膜必生腫熱,兩無是出。
評注:
在網上看到一段對話,一位易筋經名家的學生在看到易筋經原文後,勃然道:“怎麽連按摩都成易筋經了?”這位學生跟随其師練習開磚打石頭、頭斷鋼闆等内容,自然會認爲鐵拳鋼掌的硬功夫才是真正的易筋功夫,揉揉身體怎麽倒成易筋經了呢?肯定是假的了。其實持這種看法的人大有人在,而産生這種看法的原因正是連易筋經的原文都沒有讀過,更遑論理解了。
揉法即是按摩的一種,筋骨相互磨砺、摩擦,從而産生熱能、生物電能等等,刺激和激發神經,血管,淋巴等各系統氣血的新陳代謝,使得人體各部位産生自我修複,自動增強各部位的相應功能;而在揉法按摩中,又有補瀉平調的說法,《易筋經》的揉法,用的是按摩中的補法,也就是中醫裏向心爲補;逆離心爲瀉的說法。
除了用手按揉外,凡是能刺激筋膜,且能按照一定規律運行的方法都可以當做揉法,比如綿拳、通背拳中的抻肩、搖肩、旋腰等功法,同樣會出現腹、肋部筋膜鼓蕩的效果,這是由于肩、腰部等大關節的往複規律運動,從而在内部揉運了筋膜。
《易筋經》的揉法中,揉運的是中脘部,也就是上腹部,裏面是人體的胃部,也就是經文中所言:“又取胃居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脾胃通過按摩後,水谷運化能力加強,自然人體衛氣也會增強,肌膚、筋膜的營養也就上去了,慢慢揉運,精神意念灌注這裏,氣血集中刺激,則腹直肌外筋膜和皮層下的深、淺筋膜得到養分充足,逐漸變得豐厚,腹直溝逐漸填平,原有的田型腹肌消失,龐明先生有過描述如下:“...肚子象一個餅铛或大餅子。随着氣越來越深入,手上要加點勁,以後兩隻手橫着拉開一點兒,面積大點,再以後往下放到肚臍那兒去揉,揉完後還可以用拳頭敲打敲打腹部。揉腹關鍵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裏面有氣感了,把腹腔裏面的氣放開,就揉皮膚這一層,一揉整個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會有感覺,再以後大腿内部也有感覺。當你還沒練到四肢的時候,大腿外部不容易有感覺。揉腹揉得膜氣充足後,氣不僅能夠充到大腿内部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會陰。因爲皮膚下面的淺筋膜和深筋膜有三個小隙室,其中有一個隙室帶從腹壁的膜連到會陰,所以揉腹的時候能感覺到這個情況有它的解剖學的基礎,不是光憑意念想的....。”中國古代的力士畫像中,膀大腰圓,腰腹部圓滿而非贅肉,也是這種功夫的寫照。
武當一脈另有揉運玉環穴作爲内功的基礎,如宋唯一著《武當劍譜. 養精蓄銳解》中有“揉轉玉環,陰霾解散,回光返照,靈明自現。此皆練氣化神之現象也。凡練此二者,每夜半采氣歸來,即仰卧床上,以手順揉此玉環,手勢靈活,旋轉自若,勿使手重、手輕、不均爲要。揉時以二目反觀玉環,使神光遂手旋轉不定,如能正揉之間,不覺睡去方爲合法。久而神氣積滿于中,自能開關透竅也。”後面還有凝神毅勇等練法,而揉轉玉環穴,無疑也是從《易筋經》煉法中實踐而得來的,正如其雲:“此乃鶴息歸臍,積氣開關之術也。”但後面與易筋經練法又有所不同,是以内丹煉法運轉周天來進階内勇。另,來章版《易筋經》下卷中,附錄有“玉環穴說”一篇,引述了宋.張紫陽的《悟真篇》内容,閱者可自查。
采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一氣交融,是生萬物。古人知之而善咽之,久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況無堅志,且無恒心,是爲虛負居諸也。行内練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閑忙,勿及時候,而凡采咽精華之功,不可間斷。蓋取陰陽精英,益我神智,愚昧漸消,清靈日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采咽之法,日取于朔,謂與月初交,其氣新也;月取于望,謂金水滿盈,其氣旺也。設朔望日值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初二三、十六七,過此六日,虛而不取也。取于日朔,宜初出時登高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令滿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宮,是爲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望取月華,亦如前法,于戌亥時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者,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乃能取之。
評注:
無論佛道兩家,都有大量的采集日月精華的篇章,随處可見,就連祈禱祝文中也有其蹤迹,如畢坤《混元劍經•飛罡文》中就有:“...日精月華,吞入丹舍。探取天根,真息生春。玄黃渾合,遍體更新。筋骨皮肉,來複乾坤。助道助法,賜我靈真。綿綿大力,默默通神。北七南六,随在護臨。急早送靈來,急早送靈來。哔吽吽,嘿哈臻。”等等。《易筋經》中的采精華法,不過是延續了古代典籍中的煉法,來章氏版《易筋經》在下卷附錄中也引述了《遵生八箋》中的攝取日精月華法,學者可自行參看。
另在黃元吉《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中有雲:“世之吞日精月華以求長生者,是欲速死于外感,其愚更可笑也,不論吞其炁,即使納日月于腹中,試問能長生乎?世人左道多矣!服粒餐霞辟谷諸說,俱無關于性命,不惟無益,而又害之矣。”黃裳先生所言,是讓世人不可僅以此術來求長生之法,這不過是一種輔助工夫,如經文中所言:惟有恒者,方能用之、取之。
服藥法
練壯法外資于揉,内資于藥。行功之始,先服一丸,約藥入胃将化之時,即行揉功。夫揉與藥力兩相迎湊,乃爲得法;過與不及,皆無益也。每功三日,服藥一次,照此爲常。
内壯丸藥方
野蒺藜(炒去刺)、白茯苓(去皮)、白芍藥(火偎酒炒)、朱砂(水飛)、甘草(蜜炙)、熟地黃(酒制)以上各十分;人參(去蘆)、白術(土炒)、全當歸(酒制)、川芎,以上各二分。皆作細末,煉蜜爲丸,約重一錢,每服一丸,或湯或酒,皆可導送。或恐多品合丸,其力不專。另立三方,隻取一品,任用可也。
一方:
野蒺藜炒去刺,蜜作丸,一錢或二錢服之。
一方:
白茯苓,去皮爲末。蜜丸或蜜水調服,或作塊浸,愈佳,約服一錢。
一方:
朱砂,水飛過,每服三分,蜜水調下。
燙洗藥水方
行功之時,頻宜燙洗.蓋取堿能軟堅.功力易入;涼能散火,不緻聚熱。或一日一洗,或二日一洗,以此爲常,功成乃已。
法用地骨皮、食鹽各宜量,用煎水乘熱湯洗,則氣血融和,肌膚舒暢。
評注:
以藥力來增強煉功的效果,從古至今,都有這種美好願望,《易筋經》的作者也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效果,那麽這個内壯藥丸的方子怎麽樣呢?先讓我們看看明代大醫薛己著的《正體類要》中的一個方子: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參3g、白術(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這個方子被稱爲‘八珍湯’和上面的‘内壯藥丸方’比較一下可以看出,《易筋經》内壯藥丸方多了野蒺藜、朱砂兩味藥,野蒺藜功用:入肝經,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朱砂功用:入心經,清心鎮驚,安神解毒,而‘八珍湯’則是氣血雙補的方子,有氣血兩虛的人方可服用。那麽有人問了,‘八珍湯’是明代才出現的方子呀,難道《易筋經》真是明代的作品?那誰知道呢,‘八珍湯’是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總合而成,而‘四物湯’在唐初的《外台秘要》以及唐武宗時期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都有記載,而‘四君子湯’則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記載,或許有更早的記載,不過大家明白就行,不必非要搞個清楚。
地骨皮和食鹽(大青鹽),都是涼血、潤燥的藥物,對于氣血融通,效果很好。後期的鐵砂掌功夫多用此方外洗。來章氏版的《易筋經》下卷中有附錄有‘狀元丹’等方子,當爲後人收集整理而來,亦可供參考爲用。
初月行功法
初揉之時,要選童子數人,更番揉之。一取力小,揉推不重,一取其少年血氣壯盛。未揉之先,服藥一丸,約将化時,即揉起。揉與藥力一齊運行,乃得其妙。揉時,解衣仰卧,心下臍上,适當其中。按一掌自右向左,推而揉之,徐徐往來,均勻勿亂,掌勿離皮,亦勿遊動,是爲合式。
當揉之時,冥心内觀,守中存想,勿忘勿助,意不他馳,即精、氣、神皆附注一掌之下,是爲真正火候。若守中純熟,揉推勻靜,正揉之際,竟能睡熟,是爲得法,勝于醒守。如此行持,約略一時,時不能定,則以大香二炷爲則。早、午、晚共行三次,日以爲常。如少年火盛,隻宜早、晚共行二次,恐其太驟,或緻他虞。行功即畢,靜睡片時,清醒而起,不妨應酬。
二月行功法
初功一月,已覺凝聚,胃覺寬大,其腹兩旁,筋皆騰起,各寬寸餘,用氣努之,硬如木片,是其驗也。兩筋之間,自心至臍,軟而有陷,此則是膜較深于筋,掌揉不能騰起也。至于此時,于前所揉一掌之旁,各開一掌,仍如前法,徐徐揉之。其中軟處,用木槌深深搗之。久則膜起,浮至于皮,與筋齊堅,全無軟陷,始爲全功。此揉搗,亦準二香,日行三次,以爲常則。
三月行功法
功滿兩月,其間陷處至此略起,乃用木槌輕輕打之。兩旁所揉各一掌處,卻用木槌如法搗之。又于其兩旁至兩肋梢,各開一掌,如法揉之,準以二香,日行三次。
四月行功法
功滿三月,其中三掌,皆用槌打;其外二掌,先搗後打。日行三次,功逾百日,則氣滿筋堅,膜亦騰起,是爲有驗。
評注:
經雲:當揉之時,冥心内觀,守中存想,勿忘勿助,意不他馳,即精、氣、神皆附注一掌之下,是爲真正火候。這是揉法的真正心法。既要意念集中,透裏入内;又要勿忘勿助,是個拿捏精細的地方,至少得耐的住寂寞枯燥,古代一炷香大約一個小時,二香就是兩個小時,現代人能慢慢自己按摩個30分鍾的都少。
行功輕重法
初行功時,以輕爲主,必宜童子,其力平也。一月之後,其氣漸堅,須有力者漸漸加重,乃爲合宜,切勿太重,或緻動火;切勿遊移,或緻傷皮。慎之!
用功淺深法
初功用揉,取其淺也。漸次加力,是因氣堅而增,仍其淺也。次功用搗,取其深也。以次三用打,打外屬淺,震内屬深。内外皆堅,方爲有得。
評注:
行功時候,要由淺入深,搗,就是用木杵代替手掌揉動。掌揉、杵搗都要切勿遊移,也就是不要再皮膚上滑動,要粘帶着皮膚運動,否則皮膚會受損失,同時也不會鍛煉内膜。
木槌用于敲打,震動骨骼,使得骨骼内裏得到鍛煉,這個煉法來源于武功的排打法,使内部骨質受到刺激,骨小闆之間變得更爲緊密細緻。‘骨重筋靈’一直是武功所追求的終極目标,不讓裏面受到刺激,是不能産生變化的。
兩肋分内外功夫
功逾百日,氣已盈滿天地之間,充塞周遍。譬之澗水拍岸,浮堤稍加決導,則奔放他之。無處不到,不複在澗矣。當此之時,切弗用意引入四肢;所揉之處,切勿輕用槌、杵搗打。略有引導,則入四肢,即成外勇,不複歸來行于骨裏,不成内壯矣。
入内之法,乃用石袋。自從心口至于肋梢、骨肉之間密密搗之,兼用揉法,并用打法。如是久久,則其所積盈滿之處循循入骨。入骨有路,則不外溢,始成内壯矣。内、外兩歧于此分界,極宜審辨。不令中間稍有夾雜。若輕用引弓弩拳敲打等勢,則開其路,導令旁溢,縱加多功,亦不入内,慎之!慎之!
評注:
經雲:“入内之法,乃用石袋。”前面用木質器材,後面則用石質器材,石質東西的透皮震内的效果要強于木槌,而且由于石袋中的間隙大,則甩動起來,震内效果更爲顯著,且打擊爲短勁,對于骨骼縫隙等處能深入裏面,而不會傷到内腑。那麽其餘的搗揉,使力等等都不能再用,否則如經所雲:“則開其路,導令旁溢,縱加多功,亦不入内,慎之!慎之!”
那麽,此處所講有兩個目的,一處是騰膜,以木杵等搗揉,讓筋膜受到刺激,變得肥厚,同時消除與骨骼間的粘連,以達‘筋靈’;另一處則是震外透内,刺激骨骼,密度加大而獲得‘骨重’的内壯效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