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學看《色戒》──人向外求愛,注定是悲劇
《色戒》已經被談得很濫,最近比較退燒,我覺得我可以來說說了。因為我覺得好像都沒有說到我所看到的。例如曾昭旭先生從此部電影聯繫李安的生命歷程來說,袁瓊瓊從電影和小說的不同來說……等。
在談之前,我先說一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我一直沒有很喜歡張愛玲的小說,因為它太「現實」,所謂太現實是說張愛玲的確很天才,在那麼年輕就很能描寫人性的現實面,非常真實的描述現實人生的情感樣態,就像《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振保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之間的人性變化,太傳神了!但是我不愛,因為這些人完全沒法超脫出來,他們對他們的困境沒法解決,就像張愛玲本人一樣,完全沒法解決她所遇到人生問題,例如他從小遇到的「舊衣服」情結,或是他後來遇到胡蘭成,以致於胡蘭成情變給張氏的情傷,他都只能困在裡面出不來。對當時年輕的我來說,我無法在張愛玲的小說裡停留,我需要小說的真實來給我人生某種啟發,或是某種回答,在這方面,陳映真的小說給我的啟發甚大,難怪徐復觀先生曾說:陳映真為海峽兩岸第一人。例如陳的小說《賀大哥》就給我「世界無窮願無盡」問題的極佳的回答。所以就文學來說,張愛玲是成功的,就文學大師而言,他的境界是有所不足的,就托爾斯泰而言。
現在我要從儒學來說。先說我所認知的儒學,這樣比較不會誤會。儒學的中心思想就是仁,仁者愛人,不知道仁的人可以把它當愛來理解(當然有所差異,其差異宋明理學討論很多,這裏為了理解的方便先這樣說),換言之,儒家就是愛以及愛的實現的學派。所謂聖人君子就是充分自覺到愛,以及將愛很恰當適當的表現在人間的人。愛的整個展開就是內聖外王兩方面。
回到色戒。色戒整個來說,就是在説明「人如何證明自我的存在?」王佳芝從「愛」來證明,就儒家來說是沒錯的,從儒家孟子仁政思想來看,這個愛應該先從父母來,等到我們夠大時(能力和學識),在反省自我時,才知道真正的愛應該從自我來,這是整個儒家的正常規劃,理性上應當如此,有的人走的順,有的人走的不順,順不順就先看你的家庭健全與你自己善於反省嗎?王佳芝顯然是不順的,從他父親新娶與只帶他弟弟到英國就可以得知,而最後竟然不帶她到英國,這是他在黑暗的電影中才敢哭的最重要原因,平常她必須壓抑,但壓抑基本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總會在他的行事中透露出來。他沒辦法在父母那邊得到愛,於是她轉而從同儕團體獲得,這我們看王佳芝如何進入話劇社和殺漢奸計劃即可得知,她演話劇是因同學演,他進入殺漢奸計畫是因同學都要殺。換言之,她說 易 先生善於假戲情真,其實她自己更是如此。老吳也說她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她知道她不是在幹特務的,她整個是情的。而 易 先生比起王立宏更來得可以滿足她的愛,更能證明這世界是有人愛她的。其實 易 先生本身也是如此求愛的,因此即使他位高權重,他還是要從愛這邊來得到生命的肯定與滋潤。他也是壓抑的,加上工作的原因,平常就很少話,也不敢相信人,遇到他能相信的王佳芝,對他的意義太重大,所以這場戲中,他主動説最多話就是在日本酒館中對王佳芝說的。這就是為何三場性戲都不太斯文,尤其第一場,不如此,表達不出他對愛的飢渴與壓抑。而王佳芝在第一場性戲完畢, 易 先生拿了風衣給他,李安給他一個特寫,王佳芝一抹微笑,她在笑這個成熟的中年男子,愛上她了。可是因為她的愛來自外在,所以必然會產生不安,這就是第二場性戲前,王佳芝說她恨 易 先生的原因。
而最後的愛的證明就是---------「鴿子蛋」,這是王佳芝活著最重要的目的---------確定有人愛我,這樣我也就可以了(呼應一開始的戒指)。因為他的整個存在的根源來自於 易 先生的愛,所以 易 先生是不能被取消的,她只能告訴他「快走」。但是易先生也是滄桑的,李安最後的鏡頭停留在一個床單有皺紋的空房間,太有意思了,這當然是在指易先生的心境,心中的人走了,沒有愛了,徒留感傷孤寂。
人向外求愛,注定是悲劇
願世人的愛的泉源都來自於他自己而沛然莫之能禦,然後己立立人,使這個世界更美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