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龍兄之周潛川精解易筋經十二式之淺注

分類:易筋經
2010/03/07 10:50

周潛川先生注釋易筋經十二式文章,由來已久,網上甚衆,義理兼備,招法清晰,爲韋馱十二式不可多得之注解,我把其中要點簡單歸納一下,可以在初學的朋友看文章時候有所幫助,稍有領悟,我也會很高興。而具體招式細則,網上有曹英峰先生傳授,我就不多說了。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爲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谛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爲“禅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于靜功的練法,曆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闡發,對于練靜功隻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镳,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此段周潛川先生簡述了《易筋經》一書的來源,我們知道,易筋經一書自清朝初年問世後,由于書内有李靖、牛臯的序言而普遍認爲是禅宗初祖達摩所流傳,現在學界一般不承認這個觀點,而少林僧侶則多堅持這個看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現在《易筋經》一書是否爲達摩所傳,已經無關輕重,關鍵是該書已經廣爲流傳,并沒有隻局限于某個小圈子裏;靜功修煉是修道之人的主要練功方法,而各種小煉形等方法也僅能活動身體,促進局部氣血,而不能進功助益,很多僧人之所以體胖,就是因爲長期靜坐隻陰不陽而至,所以動靜雙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所謂一體兩面,一而二,二而一也。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爲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我根據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确的。茲将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此段文字中,王祖源的《内功圖說》(1881年)刊行量很大,影響不小,其中所記載的易筋經十二式是王祖源親訪少林寺後所得,而後根據潘所著《衛生要術》一書中的圖示而制成,原書中隻有口訣,而沒詳解,潛川先生在此段介紹中講其自身體會爲: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滞的偏倚迹象,不過此段是潛川先生在正确的練功引導下所得的體悟,這也是明理後再練習所應有之效。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 :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系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内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 “動靜兩赅”的精義。尤其對于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裏下手,單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爲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松。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經并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松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爲标準,兩隻腳的距離等于一個腳的長度。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内側空裆裏,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颙穴” ( 即肩的尖端處 ) ,微微向上略擡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爲“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自然地下垂,輕貼着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着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擡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髒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開合,呼吸有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内斂了。

  
這段是潛川先生解說韋馱獻杵第一式的口訣内容以及詳細說明,第一段中說明了之所以易筋經十二式開始三式的名字都叫韋馱獻杵,是因爲這是一體三環,密切相關,這頭三式不光如周先生所言爲練氣的基本功夫,更是要長期堅持鍛煉的根本功夫,而“肺爲氣笥”則直指第一式之起手功夫爲強化肺之功能。我國古代所說之肺實指整個呼吸之器官功能,故韋馱獻杵第一式,主要就是強化肺部,鍛煉呼吸之能力,肺爲各髒之母,母強而子壯,而如何鍛煉加深呼吸的功能則在下面做了詳細的說明,首先強調四正:1、從下往上說起,腳要正,腳跟和腳尖要齊,腳尖和膝蓋要齊;2、脊柱要正直,不可彎曲;3、頭要正,眼要平;4、雙手端起要平,要整,手根的位置在膻中穴,也要對正。近觀薛颠先生書雲:胸背筋開,則氣沉丹田。正是這一式的目的。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後,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 ( 掌心向下 ) ,順着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名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爲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後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隻用腳大拇趾點地,其餘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這段說的是韋馱獻杵第二式,先說腳趾,口訣裏講‘足趾柱地’,而易筋經原書口訣爲‘足趾挂地’,何爲挂地,古人翻地用耙子,就是豬八戒用的釘耙,這裏是比喻雙腳腳趾如同釘耙的釘齒一般勾挂在地面上的意思,而潛川先生所傳口訣爲‘足趾柱地’,這裏柱的意思是支撐,支持之意,也就是要足趾擔負全身重量的意思,如同房屋基石之立柱,其用意和足趾挂地的效果是一樣的,目的是要強化從足趾到腹部的筋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皆走腿之内側,故腳尖踮起及足趾挂地之之功效實爲強化肝腎之功能也,這一點學者不可不知,而兩手平開,則上肢筋脈撐開,這一式有兩掌平伸陰掌以及和兩掌立掌,還有兩掌平伸陽掌之分,各有方法,而調節足下,手上之關鍵則在于心平氣靜,目瞪口呆之調節,這裏講的目瞪,講要聚精會神,則身不搖動;口呆,是口不要開合,則氣不散亂,也就是要均細呼吸之意也。

第三式、掌托天門的口訣:


掌托天門目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

 

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弛力還将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風是說接連着“橫擔降魔杵”之後,順着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向上作半個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 ( 掌心向上 ) ,令兩掌心朗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直對“天門” ( 前額發際内二寸 ) ,這時兩個胳臂已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着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内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升起後踵,以不能再升高爲度。後踵且須微微向兩外側分開些,使“陰跷”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穴雙雙松開,以期“督脈”會絡三陽氣脈,發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般的堅強,似樹幹一般的牢固,尤其以兩側的脅、肋、髀、骽、股、等部位,肝髒、膽腑、脾髒所流行的經道,特别感覺明顯。
其次,緊接着上述動作,把左右六個大牙齒微微咬着,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後,耳根震動,上及兩鬓爲度。同時舌頭微微接觸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爲鼻呼鼻吸,把息調勻,調到細而且長,綿綿不斷的标準。
再次,把掌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杵”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後踵,還原站立着。

  
這一段,潛川先生講解了韋馱獻杵的第三式,何爲掌托天門,意思很明确,并非是好像手掌托着天門一般往上用力,而是通過内視之法從頭頂天門穴往上觀去,實則意思則爲使得全身氣脈從下往上灌輸之意,故口訣裏有‘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之句,此式八段錦中亦有此種練法,其意爲調理三焦氣脈,而潛川先生注釋之語也是這個意思,其間更是詳細解釋了如何能夠從下往上調理三焦之具體之法,也說了要用呼吸帶動調節之法,雖然未爲詳盡,不過大意如此,很明白了。

第四式、摘星換鬥的口訣:

 


隻手擎天掌複頭,更從求内注雙眸,

 

鼻吸口呼頻調息 兩手輪回左右侔。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着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單掌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掌向前方轉變到左面而内向着頭頂,仍舊保持陰掌 ( 掌心仍向下 ) 。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手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掌則相反地向下降落,—邊下落,一邊向背後轉移,用手背貼着“腰眼” ( 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的宛宛中 ) 。這時内裏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貼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納,腰眼必會自然發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也随順着它微微運動着。呼吸的次數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舉,掉頭左視,右手下落,貼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樣地體會運動。這樣地交替輪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須兩手的次數相等。
有些人練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勁”向外,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爲這種架子是掌托天門的方法,它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鬥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回内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鬥的含義,從外向内才謂之摘,等于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鬥南鬥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這一段中,是解釋易筋經第四式的練法,其中這一句‘這時内裏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這段話的意思是根據最早來章氏易筋經一書中的十二式注解而來,原書講解這式呼吸時候爲‘吸氣不呼,鼻息調勻’,這裏很多人看了後會産生歧義,吸氣如何不呼哪,豈不憋死了,其實潛川先生已經在這裏說明了,用鼻吸氣,而用口來呼氣,
這裏依我的體會這裏的口呼氣,用吹氣一詞更爲準确,要用嘴緩緩幾位柔和方好。另外就具體動作而言,潛川先生解釋甚多,手掌外托,抻拔胳膊内側陰面筋經,而手掌回扣,則抻拔胳膊陽面及後背之筋經也。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

 

用意存于兩膀,擒拿内視雙瞳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換鬥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條舉如下:
第一動作,就摘星換鬥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着“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向下垂,順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 ( 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拔,如雞頭形。氣機集在掌心的勞宮穴 ) ,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後倒拉的滋味。
第二動作,在右手運動的問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着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做前弓後箭。
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動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後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的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
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後,心念集中在兩掌,随着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着運動,在吸氣的時候,兩眼内視觀注,右家向後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内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戰動着。
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随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後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複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

    這一段是解釋倒拽九牛尾的練法,這式重點正如潛川先生所雲,後拽前牽,韻味無窮。膀腋胯腿,周身協從。吸來呼去,順力逆行。手捉腳踏,意乃從容。而本式擒拿手之手型則爲峨嵋派一脈所傳,爲周先生移植到了這裏。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訣: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來,

 

排山還海汐,随息七徘徊。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後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後例拽的“内勁”勢子,把後面的箭步随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後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先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 ( 掌指短立筆直,掌心向外 ) ,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 “觀想”明月的滋味 ( 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現,不可追求 ) 。其次,再把排山掌緩緩向胸脅内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韻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複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後,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出爪亮翅這式,口訣已經由潛川先生修改,原口訣爲: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這式練法,周先生述說甚爲詳盡,呼氣出掌時候,力由輕而重,到極處爲最用力,力如排山,而背往後靠,頭往上頂,眼要睜大專注,(肝通于目,瞪目有洩肝火之效);吸氣收回時候,則也不可懈怠,要如海潮汐落,緩緩而行,則氣血自然随之收回身上,有人以爲這裏應該觀想明月,且還把手之形狀比作月牙、滿月等,竊以爲并非如此,這式鍛煉三陰氣脈,抻拔手臂筋經,如海潮者,氣血也,煉到功深,則自會陰中陽現,所以潛川先生雲:不可追求,自然發現。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的口訣:


側首屈肱,抱頭拔耳,

 

右腋開陽,左陰閉死,

 

右撼昆侖,左貼胛膂,

 

左右掄回,直身攀舉。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連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在劍術裏面與拔劍式是相同的。茲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後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随着作圓周向後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掌 ( 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 ) 。一直向後進行,直抵後腦,用掌心抱着“玉枕關”,用手指輕輕拉着左耳朵的“天城穴” ( 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 ) 。
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随同動作,掉頭扭項,面頰向左正方旋轉,後腦轉向右方,迎接右家相抱。
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把頭抱着,把耳攀着,這時的右肩與臂、臑,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
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後,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着運動。這時心念随着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弛相應,運動三五次。
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後參前,先就原來排山家的架子,順式向下降落,由陰掌變爲半陰半陽掌,反手向背後作圓周的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爲陽掌,掌心正向背後,于是用手背循着左腿,偎傍着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着背心,掌背貼在兩個胛骨的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隐約仿佛有被背心吸着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着,同時與右手抱頭、撥耳的運動,順應它激微響應着。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松而又要筆直,不能随着動搖。
第六種操作,把呼吸配合着上述五項運動,從第一種動作開始,即須“氣沉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氣的意思,輕輕呼吸。頭、頸、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

  
這一式原口訣爲: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立氣靜。潛川先生加入‘右腋開陽,左陰閉死’,一開一閉,說的甚爲貼切,這式名九鬼拔刀,講的是十個手指用了九個指頭的陰面,故稱九鬼。而這一式,頭背扭轉,肩手反襯,正是鍛煉脊柱的好方法,文中重點在于開陽閉陰,弗嫌力猛,意灌肘尖,氣靜心平。

八式、三盤落地的口訣;


上腭抵尖舌,張眸又咬牙,

 

開裆騎馬式,雙手按兼拿,

 

兩掌翻陽起,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把它分析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地立着不動,兩手分别從後腦和背心,各順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爲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兩手平伸之後,随即把左腳順着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裆,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尺五寸爲标準,但高長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蹩扭爲原則。
三、兩腿下彎,變做“騎馬裆”,騎馬裆的标準,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膑骨成水平線爲度。同時腰背脊柱,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裆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裆的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彎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後,都用陰掌 ( 掌心向下 ) ,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綿綿不斷往下沉壓按去。兩掌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膑骨相平爲标準,即當停止下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
五、将下按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 ( 掌心向上 ) ,仿佛兩掌心裏拿着很重的東西一樣。
六、變好陽掌,雙手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後,随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随着上升,這時覺着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标準,以雙腿立起豎直,雙掌上拿與胸部相平爲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内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

  
三盤落地,肩爲上盤,胯爲中盤,腳爲下盤,此式動作潛川先生注釋已經闡述明白,不再贅述,文中有幾點尚需注意,一個是上下起動時候,脊柱要正直,不可彎曲前傾,要如棍插地一般,而人之三盤則如串上之珠,上下疊落,下蹲時,頭略擡,則可身子不彎,還有就是要緩,起吸落呼,越緩慢越好,不可時快時慢,另此式可演變爲樁功,另有練法。

第九式、青龍探爪的口訣: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 左掌糾行,蜷傍脅部,

 

右爪乘風,雲門左露, 氣周肩背,扭腰轉腹,


調息微噓,龍降虎伏。

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髒、肝髒、膽髒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 ( 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分的距離,掌心裏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枚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探爪 ) 。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後倒退,肩、臂、腕、掌随着它運動,一齊向左後方縮去,不能緊張。
二、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借着左掌向左後方縮去的勢子,頂着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浪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 “雲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 “雲門穴”閉著。
三、在左拿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随着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以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松緊合度。
四、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出“噓”字的音調,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個接着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着。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
五、頭頸也跟着向左側方轉天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
六、以上五項動作都操作完畢,再照這種次第,反縮右掌,探深左掌,向右側方抓去,照左邊遠動的要領一樣,與右邊交替轉番練二三次。

潛川先生所傳青龍探爪的口訣,甚爲詳備,從養生講,手厥陰心包經直通中指,故此式中指根要伸舒,意在使心火下降以制腎水,水上而火下,水火即濟,旋轉帶脈而練腰腎,而調息微噓,則指呼氣用嘴輕吹而噓,而一開一閉之欺門穴爲肝經之募穴,也是降火之法。

第十式、卧虎撲食的口訣;


兩足分蹲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翹尾朝天掉換行,

 

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着地賴支撐,

 

還将腰背偃低下,順式收身複立平。

 

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來鍛煉經絡的,在武功的運動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技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将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後,
一、先就青龍探爪的架子,順着右掌左探,左掌内縮的姿勢,随即擡起右腿,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把有腿彎曲,左腿伸直,變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裆”。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
二、順着兩腿變化弓箭裆,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右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擘,以正對右腿膝膑骨的前面爲度。
三、左掌也随順着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着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撲,象老虎撲食的樣子。适與右掌平整看齊。
四、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随即雙掌下撲,把雙掌的掌心貼着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後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松,脊柱凹平,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
五、随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網似的,點柱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隻腳的後踵也離地升起,隻用足大趾尖點住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
六、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
七、在雙手肘關節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向上翹起,隻翹起下半段的小腿。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爲标準。
八、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後,随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述動作,繼續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松口氣再升起來。
九、這時内裏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候,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候,當同時吸氣。

    卧虎撲食一式,同上式同氣相求,兩勢合煉,心腎相交、水火互濟,即降龍伏虎之意。口訣中‘還将腰背偃低下’一句,(原書中爲‘偃背腰還似砥平’)說的是卧虎之卧在于腰,此處要平整如砥,不可高擡而起,就着往前探身的動作,而鍛煉督脈之功能;而對于外在的練法則是鍛煉四肢末節,尤其對于指上功力極爲有助力,爲武功點穴等之基礎;虎尾腿在峨嵋十二樁中屬于武技的挂法,鈎挂之意,同時也是一種攻擊身後敵人的有力腿法,此動作可加大前手之力度,而做好尤爲難也。

第十一式、打躬擊鼓的口訣:


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

 

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

 

舌尖微抵腭,兩肘對平彎,

 

掩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

 

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着卧虎撲食的架子,而鍛煉腰腿的。茲分條叙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一、就卧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後,随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
二、随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着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兩掌離地,反掌把後腦的“玉枕關”貼着,貼的姿式,掌心把兩耳孔塞閉着,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站着“玉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
三、貼好“玉枕關”之後,随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松而須要筆直。立直之後,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後腦的“玉枕關”。左右兩手交互着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節奏,照規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鍾”一百零八杵的撞鍾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鍾”、“大呂”合奏,始爲“鳴天鼓”。初學的人,不必這般細緻講究,隻運用指頭輕敲,發出鼓聲就可以了。
四、鳴天鼓做完之後,繼續就原姿勢雙掌抱着後腦,慢慢俯身彎腰,腰胯放松,将頭向兩膝的空裆中間彎垂下去,向胯下彎垂,以不能再垂再彎爲度,但不可硬作強求,能彎垂多少算多少,同時雙腿要挺直,不能彎曲的。與打躬的樣子相似。
五、彎腰與垂頭之後,随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鼓一次。
六、在彎腰與垂頭的動作中,牙關微微咬緊,同時呼吸大半閉着,隻可很微細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深了,可以完全把氣閉着。直立起來之後,則照普通呼吸

本勢中,鳴天鼓之法,不管用掌心還是掌根,都要用力按住,不可松動,《河間六書》:“雙手閉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由脈氣流行而閉之于耳,氣不得洩,沖鼓耳中。故聞之也。”腎開竅于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于腦,腦爲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腎虛則髓海不足,易緻頭暈、耳鳴。練習時的掩耳和叩擊可對耳産生刺激。俯身彎腰,不可一彎而下,需從腰椎慢慢下彎,整個脊柱保持抻拉,慢慢一節一節下彎,收回時候則也要從腰椎開始一節一節往上卷着收,如卷尾之狀,此式可以斂氣入骨。

第十二式、掉尾搖頭的口訣,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搖頭,凝神一志,

 

直起頓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課完畢,


祛病廷年,無上三昧。

這口訣是易筋經的最後一個,也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方法。看來簡單,實則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通調和,使全身氣血因各别鍛煉之後,統一松散開來,會全身在練功之後,覺得輕松舒适。茲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一、就打躬擊鼓的架子,把兩掌從後腦向正前方推去,使兩隻胳膊伸直與肩相平行。
二、把兩掌十指交叉,輕輕扣着,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攏,約距胸兩拳遠近,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時腰部放松,随着雙掌下推之勢,一齊下彎。但,雙腿須要筆直。
三、雙掌推到地上,将頭部四面微微搖轉。
四、随即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不可參前落後,恢複原來直立的姿勢。
五、雙掌松開,向左右各揮動七次,兩足各頓地七次。
六、這個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七、雖然不用特别的呼吸,但要把意識集中兩個地方。在直立的時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時候,則集中在掌心裏。因爲這樣意識集中,呼吸放松了,是接着去練“靜功”的準備階段,也是“由動入靜”的聯系辦法。

  
此勢爲掉尾,是使全身放松,調理周身氣機,随着做拔伸下肢後,再“起而頓足”,使全身松開。而頓足七次不光可以震動松開肌肉腠理,更可以消除中因呼吸、動作的不協調所引起的不适感,‘瞪目搖頭’不可隻搖動頭部,而是帶動脊柱直達所吊之尾,‘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這個姿勢并不單單隻是手臂揮動七次,而是先向前推後向兩旁分開,待胳膊左右伸直後再向前揮出,猶如水中翻浪。則此時内外交融,而入于靜功。

文章来自:易筋经义堂(http://1234yjj.5d6d.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1234yjj.5d6d.com/thread-36-1-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it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