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下,我本來要先寫的一個催眠個案,是我在催眠個案中,第一個流淚的個案。也許我對於流淚還有某種情結,在日常的言談中,我都強調歡樂的成長。原本我沒有意識到這點,某天上課時,我在說明一般人都要痛苦才會成長。少數人,感受力比較深刻,他看到別人痛苦,他就能感受,而有所體會,並提升他的身心靈狀況。因此他可以在歡樂中成長。歡樂中成長,比較不容易。因為他已經歡樂幸福了,而人活著目的之一如果是歡樂幸福,他何需成長呢?他不需要改變現狀阿,現狀就是他的目的地啦,當下就是終點了,還要成長到哪裡去呢?因此不管是我自己,還是教導學生,我都強調淡淡的喜樂,然後保持一種警覺,在惺惺然之中,繼續往上成長。這方面,某種成長的地圖當然是很重要,因此《成唯識論》中的成佛次第: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修道;或是劉蕺山的成人次第;或是道教劉一明的修道五十關;或者是現代人的作品David R. Hawkins《心靈能量》把人修行的等級,透過對數與肌力測試分成下列等級
人類意識能級分佈圖如下:
1 開悟正覺: 700—1000
2 寧靜極樂: 600
3 平和喜悅: 540
4 仁愛崇敬: 500
5 理性諒解: 400
6 寬容接納: 350
7 主動樂觀: 310
8 信任淡定: 250
9 勇氣肯定: 200
10 驕傲刻薄: 175
11 憤怒仇恨: 150
12 慾望渴求: 125
13 恐懼焦慮: 100
14 憂傷無助: 75
15 冷漠絕望: 50
16 內疚報復: 30
17 羞恥蔑視: 20及以下
對我都是很好的借鏡、很好的考察階梯。
有次上課,我說到這裡,突然我感到,難道我對人的痛苦的價值無法肯定,且有逃避的現象。自從那次之後,我對於同事游金潾老師在心理劇中,善於使個案流淚,再使個案和解,超越觀照的智慧於焉產生有另外的感受。
在之前,我覺得這是不必然也不太需要,人的覺察力夠,就能在歡樂中也能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中,老實說,雖然已經不少學生在我面前流淚,我還是不太習慣看到人的哭泣,我喜歡看到人的微笑,然後在微笑中成長。
第一個哭泣的催眠個案,當我引導他內在神聖的高層自我出來回答他該如何因應面臨的狀況時,他的眼角當下流出一線的珍珠,我隨手拿了衛生紙給他,告訴他一切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讓眼淚自然的流動。但我感到心中有種奇異的感覺,這種奇異的感覺帶著前面所說的不習慣。我還是拒絕生命中的苦難存在。那苦樂一如狀態,《圓覺經》中所說的「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不容易阿。
不過因為這個個案的錄音沒錄好,竟然毫無聲音,只好放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