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832492_1261645313851529_4433009362996964999_n.jpg

 

 

劇情大綱(DVD盒子上面的敘述,我稍微修改)

卡迪是堅強的女性,她善用槍枝,也懂農作,談判的氣勢也絕對不輸男人,在當時歧視女性的年代,常受到民眾異樣的眼光,但她仍堅持捍衛自身的權利。當時,在她居住的鄉鎮,正準備對三位失去理智的女人進行生死裁決;卡迪則堅持維護女性的生命與尊嚴,並自告奮勇將三位瘋女人送到家鄉療養院治療。

喬治.布里格斯原本是個小兵,後來逃兵,一事無成,變成流浪漢,整天無所事事,因為侵占被吊掛在樹頭上等死,卡迪撞見了,便將他救下,並且半脅迫他相互同行。一路上他們歷經風雨,在荒野的漠路上艱困前行。

+++++++++++++++++++

 

前幾天,去婦女中心分享「遠離邊境」,說得我自己有點感動,因此趕快把他寫下來,不然過些時候,感覺淡忘,又像以前看電影一樣,沒留下任何記錄,久而久之,自己都忘了有看過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原則上可以當作儒家的電影欣賞,主題是:人沒有愛是會發瘋的,人沒有愛是會死的。儒家強調人的本質就是愛(仁),沒有愛就不是人,因此沒有愛是會發瘋的,是會死的。

通常我們在看一段旅程的電影,最重要的是就是旅程中發現了甚麼?前後有甚麼不同?這部電影表面上是在說女主角卡迪,其實真正的主角是男主角布里格斯,看女主角在旅程中自殺死亡就可得知。卡迪的角色就是啟蒙,啟蒙男主角,讓布里格斯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發現甚麼呢?

片子開宗明義說明沒有愛是會精神失常的。

從三個精神失常的女子開始,這三個女子都是沒有愛而精神失常的。

格羅‧斯文森精神失常:

丈夫性侵她的畫面,不論場合或旁邊是不是有人或女方願不願意,然後一直講:「妳要給我生個小孩,妳要給我生個小孩。……」換句話說,丈夫只是把太太斯文森看成滿足他性慾和傳宗接代的工具,要知道:沒有人是應該被當作工具的,人有其主體性,每個人都是目的,不是工具。這已經埋下斯文森精神失常的因子。冬天她母親死了,丈夫怕發臭,就直接把她媽的屍體拖到屋外丟掉。斯文森不能同意,想要給母親一個風光的葬禮,和丈夫拉扯,力氣敵不過丈夫,只得讓丈夫把母親屍體移到屋外。前因後果下,他愛得不到滿足的表現與實現,精神失常了。精神失常後自殘:蠟燭燒掌心、裸身刺針頭等等。

失常了以後被綁起來像畜牲一樣的對待,她連叫聲都像野獸了。斯文森發瘋後,最常說的話是:「上帝會懲罰你的!」(上帝就是愛)

蘇爾精神失常:

他19歲,三個孩子染上白喉病死去。她沒有哭缺乏適度失落情感的表達,只是腳步踉蹌,面無表情。後來,當她忙於農場的工作時,耳中開始聽到嬰兒的哭聲。不久精神失常,變成一個整天抱著布偶一動也不動的女人。老公每天要幫不說話也不動的蘇爾穿上衣服,然後帶她去上廁所,再將她抱到椅子上坐著,讓她看著窗外。天黑時,再抱她去睡覺。日復一日。這當然是他閉鎖自己的假象,他被卡迪載走時,很有活力生氣地和丈夫說再見,就知道他不是不會說話,而是不說話。她丈夫還因此大叫「你不愛我」。他在旅程中,知道布里格斯在卡迪自殺後,要丟掉他們三個女子,因此只有他知道要跟著布里格斯,造成布里格斯離不開跑不掉。

蘇爾19歲太年輕,而生離死別來的太快太多,他的情感理智意志都無法處理這樣的失落狀態,他的愛無法透過適當管道落實語表達,終究就像行屍走肉一樣。

 

瑟奧萊‧貝爾納普精神失常:

某年冬天農場裡的牛羊都病死了,生活瀕於絕望。她老公不算壞,兩個女兒也很可愛聽話。某個下雪日子,她抱著正在吸乳嬰兒走到茅屋,就把自己的嬰兒丟進糞坑裡淹死了。經濟困難,無以為生,只好減少一個自己也沒把握養活的孩子。他殺小孩是為了達成對整個家、兩個女兒的愛,但他的方法卻是用否定愛(殺小孩)的方法來達成,自己本身就陷入矛盾,也只好精神失常了。

 

++++++++++++++++++++++

女主角卡迪

表面上堅強,會用槍,種田,基本上她不需要男人也能在邊境生活很好。喜愛音樂(彈琴、唱歌),很會照顧人,如一路上照顧三女。又如要載走貝爾納普時,跟貝爾納普的兩個女兒小孩說了很多叮嚀話語,很有安慰效果。有同理心,如給蘇爾的布偶喝水。向羅勃和布里格斯求婚未果,後來命令、哀求喬治和他親密,第二天早晨自殺。嚮往愛和婚姻,當這一切不能實現,轉而又變得失望、無助、弱小,以致了斷了生命。他的問題在把愛的泉源放在上帝那兒,看他對被刨開的墳墓禱告詞就可以知道。外在的上帝和音樂都無法滋潤他剛強外表下情感的需要,當他用命令和哀求布里格斯和她親密,就注定他悲劇了。性是愛情的象徵表達途徑,而愛情是兩個獨立自主人格透過溝通分享而達到人我合一的一體感,既獨立又合一,當卡迪用「給我尊嚴」來請布里格斯和他親密時,就注定不是性愛的本質了。而卡迪一直是認為愛是他人生很重要的任務,因此一直想結婚成家。一旦用不是性愛本質來達成性愛的行為,本身就有傷那場性愛。他的問題有二:一在錯認女人一定要結婚才能在愛的這條路上繼續成就;一在他的愛的泉源放在外在的上帝或者音樂上面,而外在的上帝和音樂無法滋潤補充調節他在面對外在不圓滿的世界時,愛的能量的枯竭下的補足。事實上,愛的能量泉源只能來自自己的心,愛自己、完全接受自己,隨時愛隨時補足,每一愛的行為的表現就是自我的滿足;每一愛的行為的實現就是愛的充實感的體會。上帝的旨意就在人心上,天心即人心。因此只有把愛的泉源放在自己身上時,隨時滿足隨時實現,才能在不圓滿的世界中,繼續愛下去。卡迪的自殺要告訴我們的就在這裡。

 

喬治布里格斯:浪蕩不拘,經由卡迪的啟蒙,經過送鄉人的旅程----一段自我發現的過程,開始像個人、變成個人能愛人。這我們從他一開場的形象對比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出場的畫面是被綑綁坐在馬背吊在樹上,等他的馬疲累跑掉時他就必須死,因此遇到卡迪時,很孬種的哭哭啼啼向卡迪說「你是天使嗎?」最後和卡迪誓約完成託付來償還卡迪救他一命。整部片子表面上在描述卡迪,其實是在寫布里格斯,因為這段送鄉人的旅程,就是布里格斯從一個流浪漢、活得不是人的狀態,成長到是個人的狀態。從一開始衣服襤褸,到後面變成體面有尊嚴的人,其中的對比很大。最重要的是他開始能愛人,他以前無法愛人,更愛自由,因而成為流浪漢,所以他之前和某寡婦在一起成家,農作,因為只感覺到限制,無法在這種生活滿足而逃跑。

    本來愛與自由是一體的,沒有愛的自由就是漂泊、流浪。沒有自由的愛就是禁錮限制精神死亡。布里格斯之前沒有愛,需要自由,所以就成為流浪漢了。但流浪漢沒有愛,還是不個完整的人,因此他只好到處佔別人的房子,或者被趕,看盡世人的臉色。不過這一切在他遇到卡迪後,慢慢就改觀了。死亡就是重生,卡迪的死就是布里格斯的新生,因此他後面的形象就真有騎士精神,即使要拋棄三個女子,他還要安慰自己:「這裡離東部很近,他們三個女子很快就會有人來照顧」才能離去。他沒有想到表面失常的蘇爾會跟著他,因此只好繼續帶著他們到教會,有兩件事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他的轉變:燒旅館拿烤豬、整頓儀容送鞋給女僕。布里格斯本來是流浪漢,到處被別人趕是正常的,到處被別人青白眼拒絕司空見慣,不過這時候,布里格斯不同了,那旅館拒絕他們餐點和住宿,布里格斯不停地提醒旅館主人,有三個女子三天沒吃飯了,很需要吃飯,旅館主人仍然不答應。布里格斯憤恨異常,晚上回去放火燒了旅館,拿走烤豬,對現在的布里格斯而言,沒有愛是罪不可赦的。相對於以往的布里格斯而言,旅館不給他們消費是很正常的,對現在的布里格斯而言,是不可原諒的,因此只好燒了,淨化了沒有愛的罪惡,這對一般觀眾而言,其實是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會認為太過份,但就發現愛的存在的布里格斯而言,卻是合理的行為。

    另外一件事,就是布里格斯竟然會開始關懷人了,本來對於照顧和護送三個精神失常女子對他來說,不容易凸顯出他能開始愛人,因為這本來就是他答應卡迪的承諾。到這個生命成長階段的布里格斯竟然發現了沒有錢穿鞋的女僕,而且也在他身上看到了卡迪的生命力,因此還對他說:「你是他永遠不該迷失的活生生的生命力」、「我們何不結婚?」女僕回答他說:「也許」。我們在此也許可以回想到「我們何不結婚?」正是卡迪曾經對他說過的話阿。雖然女僕沒有正面答應他,不過婚姻形式是個特別階段,關鍵在有沒有愛,有愛沒有婚姻也像是在天堂,沒愛有婚姻就像地獄般。因此雖然女僕沒有答應,但布里格斯仍然可以帶著卡迪給他的愛的啟示,浪跡天涯,不過這時候,他的流浪漢以前品質不同了,以前是漂泊,沒有家。現在是有愛,所以處處可以為家,而且這才是真正的家,片名The Homesman正是這個意思。The Homesman片名有翻譯為:遠離邊境/送鄉人/歸鄉人/伴她歸去,顯然歸鄉人為優的譯名,因為布里格斯找到了他的歸鄉之家——愛。因此他還是可以一個人,片中,他給卡迪的評語:他是個好女人,並幫他刻了墓碑:「上帝愛他並帶他返回身邊)」(另一塊卡迪發現的墓碑是「上帝愛他並帶他回家」),上帝就是愛,上帝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上帝就是冥冥中的自我,布里格斯在此發現的就是這樣的上帝的愛,這是西方基督教諾斯替教派的精義,如此我們可以理解這部電影要帶我們回到哪裡的家——「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it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