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觀世音真經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千生萬劫喜相逢

我今依教勤受持,事事無礙法界中

 

 

(ㄍㄠ)(ㄨㄤˊ)(ㄍㄨㄢ)(ㄕˋ)(ㄧㄣ)(ㄓㄣ)(ㄐㄧㄥ)

(ㄍㄨㄢ)(ㄕˋ)(ㄧㄣ)(ㄆㄨˊ)(ㄙㄚˋ)(ㄋㄚˊ)(ㄇㄛˊ)(ㄈㄛˊ)(ㄋㄚˊ)(ㄇㄛˊ)(ㄈㄚˇ)(ㄋㄚˊ)(ㄇㄛˊ)(ㄙㄥ)(ㄈㄛˊ)(ㄍㄨㄛˊ)(ㄧㄡˇ)(ㄩㄢˊ)(ㄈㄛˊ)(ㄈㄚˇ)(ㄒㄧㄤ)(ㄧㄣ)(ㄔㄤˊ)(ㄌㄜˋ)(ㄨㄛˇ)(ㄐㄧㄥˋ)(ㄧㄡˇ)(ㄩㄢˊ)(ㄈㄛˊ)(ㄈㄚˇ)

(ㄋㄚˊ)(ㄇㄛˊ)(ㄇㄛˊ)(ㄏㄜ)(ㄅㄛ)(ㄖㄜˇ)(ㄆㄛ)(ㄌㄨㄛˊ)(ㄇㄧˋ)(ㄕˋ)(ㄉㄚˋ)(ㄕㄣˊ)(ㄓㄡˋ)

(ㄋㄚˊ)(ㄇㄛˊ)(ㄇㄛˊ)(ㄏㄜ)(ㄅㄛ)(ㄖㄜˇ)(ㄆㄛ)(ㄌㄨㄛˊ)(ㄇㄧˋ)(ㄕˋ)(ㄉㄚˋ)(ㄇㄧㄥˊ)(ㄓㄡˋ)

(ㄋㄚˊ)(ㄇㄛˊ)(ㄇㄛˊ)(ㄏㄜ)(ㄅㄛ)(ㄖㄜˇ)(ㄆㄛ)(ㄌㄨㄛˊ)(ㄇㄧˋ)(ㄕˋ)(ㄨˊ)(ㄕㄤˋ)(ㄓㄡˋ)

(ㄋㄚˊ)(ㄇㄛˊ)(ㄇㄛˊ)(ㄏㄜ)(ㄅㄛ)(ㄖㄜˇ)(ㄆㄛ)(ㄌㄨㄛˊ)(ㄇㄧˋ)(ㄕˋ)(ㄨˊ)(ㄉㄥˇ)(ㄉㄥˇ)(ㄓㄡˋ)

(ㄋㄚˊ)(ㄇㄛˊ)(ㄐㄧㄥˋ)(ㄍㄨㄤ)(ㄇㄧˋ)(ㄇㄧˋ)(ㄈㄛˊ)(ㄈㄚˇ)(ㄗㄤˋ)(ㄈㄛˊ)()(˙ㄗ)(ㄏㄡˇ)(ㄕㄣˊ)(ㄗㄨˊ)(ㄧㄡ)(ㄨㄤˊ)(ㄈㄛˊ)(ㄈㄛˊ)(ㄍㄠˋ)(ㄒㄩ)(ㄇㄧˊ)(ㄉㄥ)(ㄨㄤˊ)(ㄈㄛˊ)(ㄈㄚˇ)(ㄏㄨˋ)(ㄈㄛˊ)(ㄐㄧㄣ)(ㄍㄤ)(ㄗㄤˋ)()(˙ㄗ)(ㄧㄡˊ)(ㄒㄧˋ)(ㄈㄛˊ)(ㄅㄠˇ)(ㄕㄥˋ)(ㄈㄛˊ)(ㄕㄣˊ)(ㄊㄨㄥ)(ㄈㄛˊ)(ㄧㄠˋ)()(ㄌㄧㄡˊ)(ㄌㄧˊ)(ㄍㄨㄤ)(ㄨㄤˊ)(ㄈㄛˊ)

(ㄆㄨˇ)(ㄍㄨㄤ)(ㄍㄨㄥ)(ㄉㄜˊ)(ㄕㄢ)(ㄨㄤˊ)(ㄈㄛˊ)(ㄕㄢˋ)(ㄓㄨˋ)(ㄍㄨㄥ)(ㄉㄜˊ)(ㄅㄠˇ)(ㄨㄤˊ)(ㄈㄛˊ)(ㄍㄨㄛˋ)(ㄑㄩˋ)(ㄑㄧ)(ㄈㄛˊ)(ㄨㄟˋ)(ㄌㄞˊ)(ㄒㄧㄢˊ)(ㄐㄧㄝˊ)(ㄑㄧㄢ)(ㄈㄛˊ)(ㄑㄧㄢ)(ㄨˇ)(ㄅㄞˇ)(ㄈㄛˊ)(ㄨㄢˋ)(ㄨˇ)(ㄑㄧㄢ)(ㄈㄛˊ)(ㄨˇ)(ㄅㄞˇ)(ㄏㄨㄚ)(ㄕㄥˋ)(ㄈㄛˊ)(ㄅㄞˇ)(ㄧˋ)(ㄐㄧㄣ)(ㄍㄤ)(ㄗㄤˋ)(ㄈㄛˊ)(ㄉㄧㄥˋ)(ㄍㄨㄤ)(ㄈㄛˊ)(ㄌㄧㄡˋ)(ㄈㄤ)(ㄌㄧㄡˋ)(ㄈㄛˊ)(ㄇㄧㄥˊ)(ㄏㄠˋ)

(ㄉㄨㄥ)(ㄈㄤ)(ㄅㄠˇ)(ㄍㄨㄤ)(ㄩㄝˋ)殿(ㄉㄧㄢˋ)(ㄩㄝˋ)(ㄇㄧㄠˋ)(ㄗㄨㄣ)(ㄧㄣ)(ㄨㄤˊ)(ㄈㄛˊ)

(ㄋㄢˊ)(ㄈㄤ)(ㄕㄨˋ)(ㄍㄣ)(ㄏㄨㄚ)(ㄨㄤˊ)(ㄈㄛˊ)

西(ㄒㄧ)(ㄈㄤ)(ㄗㄠˋ)(ㄨㄤˊ)(ㄕㄣˊ)(ㄊㄨㄥ)(ㄧㄢˋ)(ㄏㄨㄚ)(ㄨㄤˊ)(ㄈㄛˊ)

(ㄅㄟˇ)(ㄈㄤ)(ㄩㄝˋ)殿(ㄉㄧㄢˋ)(ㄑㄧㄥ)(ㄐㄧㄥˋ)(ㄈㄛˊ)

(ㄕㄤˋ)(ㄈㄤ)(ㄨˊ)(ㄕㄨˋ)(ㄐㄧㄥ)(ㄐㄧㄣˋ)(ㄅㄠˇ)(ㄕㄡˇ)(ㄈㄛˊ)(ㄒㄧㄚˋ)(ㄈㄤ)(ㄕㄢˋ)(ㄐㄧˊ)(ㄩㄝˋ)(ㄧㄣ)(ㄨㄤˊ)(ㄈㄛˊ)

(ㄨˊ)(ㄌㄧㄤˋ)(ㄓㄨ)(ㄈㄛˊ)(ㄉㄨㄛ)(ㄅㄠˇ)(ㄈㄛˊ)(ㄕˋ)(ㄐㄧㄚ)(ㄇㄡˊ)(ㄋㄧˊ)(ㄈㄛˊ)(ㄇㄧˊ)(ㄌㄜˋ)(ㄈㄛˊ) ()(ㄔㄨˋ)(ㄈㄛˊ)(ㄇㄧˊ)(ㄊㄨㄛˊ)(ㄈㄛˊ)

(ㄓㄨㄥ)(ㄧㄤ)(ㄧˊ)(ㄑㄧㄝˋ)(ㄓㄨㄥˋ)(ㄕㄥ)(ㄗㄞˋ)(ㄈㄛˊ)(ㄕˋ)(ㄐㄧㄝˋ)(ㄓㄨㄥ)(ㄓㄜˇ)(ㄒㄧㄥˊ)(ㄓㄨˋ)(ㄩˊ)(ㄉㄧˋ)(ㄕㄤˋ)(ㄐㄧˊ)(ㄗㄞˋ)(ㄒㄩ)(ㄎㄨㄥ)(ㄓㄨㄥ)(ㄘˊ)(ㄧㄡ)(ㄩˊ)(ㄧˊ)(ㄑㄧㄝˋ)(ㄓㄨㄥˋ)(ㄕㄥ)(ㄍㄜˋ)(ㄌㄧㄥˋ)()(ㄨㄣˇ)(ㄒㄧㄡ)(ㄒㄧˊ)(ㄓㄡˋ)(ㄧㄝˋ)(ㄒㄧㄡ)(ㄔˊ)(ㄒㄧㄣ)(ㄔㄤˊ)(ㄑㄧㄡˊ)(ㄙㄨㄥˋ)(ㄘˇ)(ㄐㄧㄥ)(ㄋㄥˊ)(ㄇㄧㄝˋ)(ㄕㄥ)(ㄙˇ)(ㄎㄨˇ)(ㄒㄧㄠ)(ㄔㄨˊ)(ㄓㄨ)(ㄉㄨˊ)(ㄏㄞˋ)

(ㄋㄚˊ)(ㄇㄛˊ)(ㄉㄚˋ)(ㄇㄧㄥˊ)(ㄍㄨㄢ)(ㄕˋ)(ㄧㄣ)(ㄍㄨㄢ)(ㄇㄧㄥˊ)(ㄍㄨㄢ)(ㄕˋ)(ㄧㄣ)(ㄍㄠ)(ㄇㄧㄥˊ)(ㄍㄨㄢ)(ㄕˋ)(ㄧㄣ)(ㄎㄞ)(ㄇㄧㄥˊ)(ㄍㄨㄢ)(ㄕˋ)(ㄧㄣ)(ㄧㄠˋ)(ㄨㄤˊ)(ㄆㄨˊ)(ㄙㄚˋ)(ㄧㄠˋ)(ㄕㄤˋ)(ㄆㄨˊ)(ㄙㄚˋ)(ㄨㄣˊ)(ㄕㄨ)()(ㄌㄧˋ)(ㄆㄨˊ)(ㄙㄚˋ)(ㄆㄨˇ)(ㄒㄧㄢˊ)(ㄆㄨˊ)(ㄙㄚˋ)(ㄒㄩ)(ㄎㄨㄥ)(ㄗㄤˋ)(ㄆㄨˊ)(ㄙㄚˋ)(ㄉㄧˋ)(ㄗㄤˋ)(ㄨㄤˊ)(ㄆㄨˊ)(ㄙㄚˋ)(ㄑㄧㄥ)(ㄌㄧㄤˊ)(ㄅㄠˇ)(ㄕㄢ)(ㄧˋ)(ㄨㄢˋ)(ㄆㄨˊ)(ㄙㄚˋ)(ㄆㄨˇ)(ㄍㄨㄤ)(ㄨㄤˊ)(ㄖㄨˊ)(ㄌㄞˊ)(ㄏㄨㄚˋ)(ㄕㄥˋ)(ㄆㄨˊ)(ㄙㄚˋ)(ㄋㄧㄢˋ)(ㄋㄧㄢˋ)(ㄙㄨㄥˋ)(ㄘˇ)(ㄐㄧㄥ)(ㄑㄧ)(ㄈㄛˊ)(ㄕˋ)(ㄗㄨㄣ)(ㄐㄧˊ)(ㄕㄨㄛ)(ㄓㄡˋ)(ㄩㄝ)

(ㄌㄧ)(ㄅㄛ)(ㄌㄧ)(ㄅㄛ)(ㄉ一ㄝˋ)(ㄍㄧㄡ)(ㄏㄜ)(ㄍㄧㄡ)(ㄏㄜ)(ㄉㄧㄝˋ)(ㄊㄨㄛˊ)(ㄌㄨㄛˊ)(ㄋㄧˊ)(ㄉㄧㄝˋ)(ㄋㄧˊ)(ㄏㄜ)(ㄌㄚ)(ㄉㄧㄝˋ)(ㄆㄧ)(ㄌㄧˊ)(ㄋㄧˊ)(ㄉㄧㄝˋ)(ㄇㄛˊ)(ㄏㄜ)(ㄍㄧㄚ)(ㄉㄧㄝˋ)(ㄓㄣ)(ㄌㄧㄥˊ)(ㄑㄧㄢˊ)(ㄉㄧㄝˋ)(ㄙㄨㄛ)(ㄏㄚ)。」(「」念七遍)

回向:以上念經功德迴向給OO00事情(心想事成的事情)

 

念經功德

1、唸誦高王觀世音真經一千遍以上可消滅重業,前世因果惡報也可漸漸消除,經中稱頌觀世音菩薩名號與皈依三寶,一切佛菩薩名號、滅罪真言,是故全經架構、依循佛理、真實不虛,有緣者誦之自得護佑。

2、凡夫妻失和、事業不順、疾病困苦、煩惱糾結、怨家脅迫、官符纏身、家庭不安者皆可勤誦之,必得大相應,是所有解災厄經咒中最快速感應的經咒之一。

3、全世界持誦此經咒者,人數已超過數百萬,古往今來,其感應如影隨形,決不虛妄。

4、唸經的場所和方式,一切隨環境而方便,最重要的,心地必須虔誠,出聲傷氣、默念傷血,以金剛念為最上(金剛念為口唇微動但不出聲),字字要清楚,印在心坎上。

5、遇有急事,要請諸佛諸大菩薩大力相護,一天一百遍,十天一千遍,如此持之以恆,相信感應會如影隨行,有求必應,愈是信心堅定的人,愈會成功。

6、高王經裡面就是所有的十方佛、十方法、十方菩薩的總稱,唸高王經一次,就等於十方佛、菩薩、金剛護法放光照你一次。

 

 

 

 

 

《高王觀世音真經》殊勝的原因

廖俊裕

 

    上完「佛教概論」課程,一學生問及筆者對於「夢授經」的看法,筆者心想市面上夢授經不多,便直接答曰:你是指《高王觀世音真經》嗎?原來,他是白教弟子,有人與他結緣《高王觀世音真經》,他一念誦,大為興奮驚嚇。他感到無比的能量降臨,看到一道道白光照耀,接連幾天都是如此,和他以往念《心經》的感受完全不同。但是他感到納悶與些微不安,就是──此經雖有收於《續藏經》,但畢竟是「夢授經」,換言之,並非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如何有此巨大能量與感受呢?是以有所不安!通常一般人遇到這樣的問題,都反問他,你看經中都是甚麼?都是佛號!所以你不用怕,繼續念。但是這樣,依筆者的觀察,其實是沒有回答到問題的,就好像那他念其他佛號為何沒有這些感受呢?因此還需要再說明這之間的差別。當時,我舉了數個理由回答這位同學,感到也許其他人也是需要知道因位(因地)上的理由。因為現代人的特徵就是喜用腦,好思維,喜歡知道理由,愛問為什麼,和古代人的質樸不同。因此一般人在與人結緣《高王觀世音真經》時,都強調念了會有很大的感應靈驗,雖然也不錯,但有時就少了一點契理契機──即使已很有感應,心裏還是有疙瘩疑惑。例如,蓮魁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的《高王觀世音真經靈異傳奇》,這個版本很齊全豐富,其中<傳誦高王經>一篇,給筆者甚多啟發。但筆者要說的是書中有一行者,已念高王經超過萬遍,感應連連,感得貢噶呼圖克圖上師顯現嘉許其持誦高王經。但其仍有疑惑──是否「貢噶呼圖克圖」為觀世音菩薩之應化身,才造成其念高王經迅速相應的原因?故乃寫信請上師開示。因此本文寫作不從果位上的靈驗來說明高王經的殊勝,而由因位上的理由來說明。

    整個高王經的結構非常完整。

    首先從初發心者的照顧開始,這是從「觀世音菩薩,南無佛」到「常樂我淨,有緣佛法」的作用。因為大凡開始想念經的人,都因有所求,感到自身的不足而唸,這無可厚非,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也。是以一開始便先從皈依開始(南無即是皈依意思),使其有所依止而心定,定靜安慮得,得什麼?得「常樂我淨」,用什麼來得?用般若妙智慧,所以馬上就接著說「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大明、無上、無等等之咒。這意思是只有般若才是得到常樂我淨解決煩惱的不二法門,密宗將般若稱為佛母,《心經》上說三世諸佛,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皆依般若才能得到。六度中也要以般若為眼,其他五度才有意義。可知般若之重要。般若妙智慧可以去除執著,去除執著常常是一念相應而已,在電光火石之間突然覺醒,這是果位上的直接證量相傳(直接把答案傳給你),故說「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上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咒」。

    接著,是一連串的佛號與菩薩聖號。這是從前面的皈依依止而來,這其中暗藏有許多玄機,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是一堆佛號而已。

    筆者要從兩方面來說明,一為佛佛交光互映配合、一為時空上的無限。

    在佛佛交光互映配合方面。我們知道在佛門中,常常有拜八十八佛的修行法門,為何要八十八佛?不八十九佛?或是一百佛好了?(不過佛門也有自己加上其他而成八十九佛的)這當然不是隨便訂的,而是三十五加上五十三,剛好八十八,原因是釋迦牟尼佛傳有三十五佛懺法、五十三佛懺法、千佛洪名寶懺、三千佛名經寶懺等等懺法,現在問題來了,為何要三十五、五十三、千佛、三千佛呢?原因是三十五、五十三、千佛、三千佛都能組成一個嚴密的組織網,以三十五佛為例,不同的佛菩薩因為因地上願力的不同,雖然說都成佛了,就佛的三身而言,法身相同,但報身是不同的,應化身則隨意自在但也常不同。因此當我們依止佛力而試圖消業時,就其因地上的願力不同,其消業也不同(所以我們修火供時才要選擇不同的主尊)。例如其中的第十佛到第十四佛主要便是消五無間重罪的(10.寶月佛:消除殺母之惡業;11.無垢佛:消除殺父之惡業;12.勇施佛:消除殺阿羅漢的惡業;13.清淨佛:消除破和合僧的惡業;14.清淨施佛:消除出佛身血的惡業)。時代機緣的不同,個人業報因緣的不同,和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等的因緣也有深淺,所以我們不應該區別祂們的優劣。法無高下,應機則宜;藥無貴賤,對症則良。這是我們該謹記在心的,所要知道的是「當下我們的機緣為何,適合的法為何」?(大概現在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和高王經都是有緣的)換言之,三十五佛和五十三佛中,佛佛的組成是不同的,人心中有分別,但功徳是一樣的,宗喀巴就是修三十五佛而成就的。祖師大德有鑑於此,將其相組合而成,八十八佛就如此出現了。高王經是一些佛菩薩聖號的組成,但其靈驗無比,也是如此原理。

    在時空的無限上,從兩頭來說,先從空間說起,空間是有表義的,這也是我們常說五方佛觀想的意義。高王經比較不同的是他說六方六佛:東、南、西、北、上、下。這是因為祂的中央是安插「一切眾生」的,也就是行者本身的,這樣的加持力頗為殊勝。以下筆者想從安土地真言能有效治療皮膚病說起。在一些書中,有時會提到安土地真言能有效治療皮膚病的案例,中醫也有類似的紀錄,例如清代醫家沈源所撰寫的《奇症匯》一書說到「一兒初生無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懷胎十月,樓居不得地氣故也。取兒安泥地臥一宿,皮即長。」這是什麼原因呢?中醫中,肝心脾肺腎、木火土金水、筋脈肉皮骨……等是彼此相配的,此人缺皮,就是他的肺能量欠缺,按中醫「實則洩其子,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肺金虛表示要要補其能量的來源「脾土」,這就是沈源要用臥泥地來治療的理由,這也是為何念安土地真言能有效治療皮膚病的原因。明白了這個道理,便可知道在空間上,高王經要配上六方的緣故。換言之,你缺了那方位因素的能量,高王經自動會去補那個能量的源頭,等到補得差不多了,祂再一起整體提升,就不會有專限某方的問題,隨著我們生命的發展,有時缺東方肝木,有時缺西方心火,高王經會自行補充,這是高王經很靈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時間的無限上,高王經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這我們可從千佛洪名寶懺說起,此寶懺和其它懺法相同,是以某部經咒為主的懺法,如藥師懺以藥師經為主,地藏懺以地藏經為主。千佛洪名寶懺以三劫三千佛緣經為主,這部經從五十三佛名開始說起,說到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然後以此三千佛為主拜懺。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有人和過去佛有緣,有人和未來佛有緣,這是很自然的,有緣就容易接通相應,這也是很自然的。高王經在此和三劫三千佛緣經不同的是祂以簡就繁、以少御多,所以祂僅以「過去七佛、未來賢劫千佛」為主,再由數量上來補足(千五百佛,萬五千佛,五百花勝佛,百億金剛藏佛──五百花勝佛有版本認為五百化身佛,無妨,在此先略過),這補足是合理的、有效的,其理由就像是「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原理一樣,是把法身、報身、化身佛一起念,就容易相應。因此若有時間,禮拜三千佛名很好,沒時間的話,高王經也就可以代替,祂已經把它包括在裡面了。

    然而,高王經和千佛洪名寶懺不同的是祂後面又加了一些菩薩聖號,而不是只有佛號,這更是祂高明的地方,佛和菩薩修行的位階當然有不同,但還有一個更大的本質差異,否則正法明如來就不需要化身為觀世音菩薩來協助阿彌陀佛弘法利生了,這個本質差異就是菩薩「故意」「留惑潤生」,筆者每念及此,常常為菩薩所感動不已,這也是高王經靈驗的原因之一。

    最後,高王經以七佛滅罪真言做結。咒有總持意義,這不需多說,路人皆知。關鍵在何以以此做結。在<傳誦高王經>中說到:「念此真言,即發出大慚愧心、除去恐怖心、厭離諸惡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心。」原來這七句代表的正是七心,這七心當然都很重要,才會成為一體,筆者不多說只以觀罪性空心來說明,原來它和百字明咒消業快速的原理一樣,將無明與業障視為幻影,然後再用「空性」的力量,將其消除。故其靈驗如此。

    願世人多念、廣傳、弘傳、深化高王觀世音真經!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箋註》

丁福保

 

 

 

    明釋袾宏《雲棲法彙正訛集》,謂此經為後人偽造,余以為此經在吾國相傳已久,斷非後人偽託。試以《魏書》《北史》及唐人所撰《法苑珠林》(唐釋道世撰)及《續高僧傳》(唐釋道宣撰)證之。《魏書‧八十四》、〈盧景裕傳〉,景裕之敗也,繫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是時又有人負辜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此經遂行於世。號曰《高王觀世音》。按《北史》〈卷三十〉,〈盧景裕傳〉所載與此略同。不贅。《法苑珠林‧十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造觀音像,自加禮敬。後為劫賊所引,不勝拷楚,妄承其死,將加斬決。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遍,得脫。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刀砍自折,以為二段,皮肉不傷。三換其刀,終折如故,是像項上有刀跡三。以狀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死。敕寫其經,廣布於市,且行且誦。臨行滿千。刀斫自折,以為二段,皮肉不傷。三換其刀,終折如故,視像項上有刀跡三。以狀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死,敕寫其經,廣布於市。今謂《高王觀世音經》。自晉、宋、梁、陳、秦、趙國,國分十六,時經四百,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誦,獲得救者,不可勝紀,具諸傳錄,故不備載。《續高僧傳》〈卷三十九〉,昔孫敬德,禁在京獄,明日將決。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能免死厄。德既覺已,錄夢中經,了無遺謬,此至平明,已滿遍。有司執繫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砍,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刑,仍敕傳寫,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世音經》是也。德既放還,觀在防時所造像,項有三刀跡。悲感之深,慟發鄉邑。據此則知是經在六朝已盛行矣。所以名為高王者,最為第一之意。《一切法高王經》曰,此法門者彼未來佛所說法中,最為第一,謂一切法高王法門。《正訛集》所云高王仗此脫離,故以為名。此說非是。

 

觀世音菩薩

    《法華經》〈普門品〉,佛言觀世音菩薩,稱名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楞嚴經‧六》,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憶惜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觀世音,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我供養觀世音,令十方眾生,觀其音聲。⊙案:菩薩與佛品位本通。吳支謙譯《佛說釋摩男本經》云,佛言我為菩薩時,常念樂少苦多。晉法護譯《等集眾德三昧經》云,佛告賢者,我憶往昔為菩薩時。唐譯《清淨觀世音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我從過去月光佛所,受此普賢陀羅尼。」北齊譯《大悲經》云:「觀世音過去劫中已作佛竟,名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觀音三昧經》云:「觀音先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趙宋重譯《大阿彌陀經光明大力分》云:「阿彌陀佛有二菩薩,皆為第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使往他方。如佛分身。遞次作佛。」分云:「彼佛般泥洹,觀世音菩薩,乃當作佛。其次,大勢至菩薩作佛。」施護譯《佛說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云:「此言菩提者,即是正慧。薩埵者,即世方便作大饒盆,畢竟當成佛也。或言未成佛。或言已成佛。或言當成佛。而阿彌陀願宏。文殊志深。觀世音心堅。皆慈氏教。非覺氏教也。」

 

南無佛

  玄應音義六,南無或作南謨,或作南摩,皆以歸禮譯之。⊙《慧苑音義‧上》:「南無此云敬禮,又云南忙。」⊙嘉祥《法華經義疏‧四》:「南無者,歸命也。救我也。」⊙《名義集》四:南無或那謨,或作南摩,此翻歸命。⊙南無佛者,歸命於佛也。⊙《法華經》〈方便品〉:「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南無法

    法,佛所說之法也,即八萬四千之法藏是也。⊙南無法者,歸命於法也。⊙《勝鬘經》:「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法華經》〈序品〉:「照明佛法,開悟眾生。」⊙《金剛經》:「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大寶積經.四》:「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無量壽經.上》:「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大集經.九》:「佛法者,名一切法。」

 

南無僧

    南無僧,歸命於僧也。⊙《大乘義章.十》:「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行事鈔》:「四人以上,能禦聖法,辦得前事,名之為僧。僧以和合為義,言何合者有二義,一理和,謂證擇滅故。二事和,此別有六義,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僧有三種僧:一聲聞,二緣覺僧,三菩薩僧。⊙佛法僧,謂之三寶。

 

佛國有緣

    佛國者,佛所住之國土,又佛所化之國土也。淨土固謂佛國。而穢土為佛之所化,亦稱佛國。如娑婆世界,為釋迦如來之佛國也。⊙《維摩嘉祥疏.一》:「淨穢等土,無非佛國。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大乘義章.十九》:「言佛國者,攝人之所,目之為國。曰佛辨國,故名佛國。」⊙有緣者,即有緣於佛道也。⊙《觀無量壽經》:「有緣眾生,皆悉得見。」⊙《報恩經.七》:「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

 

佛法相因

    造果者,謂之因。即原因也。《娑婆論》〈百二十七〉:「造是因義。」⊙《大乘義章.二》:「親生義,目之為因。」⊙《楞嚴經長水疏一.之上》:「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而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維摩經》〈佛國品註〉,什曰:「力強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止觀.五下》:「招果為因。緣名緣由。」

 

常樂我淨

    明釋德清曰:「心有四德,常樂我淨是也。常則無生滅,樂則無好惡,我則無主宰,淨則染不得。故得常者,天地毀而不老。得樂者,重苦交而超然。得我者,造萬有而無心。得淨者,處五濁而清冷。」

 

有緣佛法﹐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譯作大慧到彼岸,為六度之一。⊙《智度論.十八》:「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心經法藏疏》:「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淨也。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此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即簡不到彼岸之慧。故以為名。」

 

是大神咒

    咒,即梵語之陀羅尼也。佛法未來吾國時,有咒禁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今持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咒禁法相似,故名之曰咒。或譯為密語者,為凡夫二乘,不能知也。或譯為真言者,如來言真實無虛妄也。⊙大神咒者,具大神力之陀羅尼也。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

    放大光明,破眾生昏暗之陀羅尼也。⊙《法藏疏》:「鑑照不昧,名為明咒。」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上咒

    《善見律》:「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華嚴大疏鈔》:「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淨土論註》:「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咒

    《維摩經》〈佛國品〉:「無等等佛自在慧。」⊙《法華經》〈普門品〉:「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渺三菩提心。」⊙《維摩經肇註》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惟佛自尊,故言無等等。又曰,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賢首心經略疏》:「獨絕無倫,名無等等。」

 

南無淨光秘密佛

    淨光秘密佛,為十二光佛之一,即清淨光佛。十二光佛見《無量壽經˙上》。

 

法藏佛

    《無量壽經˙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法藏佛,在《平等覺經》譯作「曇摩迦留」,又翻作「法寶藏」。《大阿彌陀經》譯作「曇摩迦」。《如來會》譯作「法處」。《智度論》〈五十〉譯作「法積」。《嘉祥大經疏》:「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

 

師子吼神足幽王佛

    《涅槃經.二十七》:「師子吼者,名決定說。」⊙《維摩經.佛國品》:「演法無畏,猶如師子吼。」【註】肇曰:「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喻師子吼眾獸下之。」⊙《勝鬘.寶窟中本》:「所言不怯,名師子吼。師子吼神足幽王佛,即師子聲王佛。見《佛名經.第一》。」

 

佛告須彌燈王佛

    佛告二字是衍文。⊙《維摩經.不思議品》:「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法護佛

    法護佛即法界佛。大智慧大光明遍照一切,謂之法界佛。為《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

 

金剛藏師子遊戲佛

    《三藏法數.三十一》:「金剛藏者,謂佛所說等覺菩薩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為堅利。能斷極後微細無明之惑。故名等覺菩薩,為金剛心是也。」師子遊戲,譬如師子搏鹿,遊戲自在也。

 

寶勝佛

    寶勝佛即寶生如來。⊙《守護經》:「復於南方面向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願印,此即寶生如來之印。」

 

神通佛

    神有不測之意,通無礙之意。⊙《法華經.序品》:「此瑞神通之相。」《大乘義章.二十》:「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壅,謂之為通。」

 

藥師琉璃光王佛

即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又名大醫王佛。東方琉璃國之教主也。發十二誓願,救眾生之病源,治無明之痼疾。⊙《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告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普光功德山王佛

    《觀世音授記經》云:「觀世音,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善住功德寶王佛

    佛以各種功德莊嚴,謂之寶王佛。⊙《楞嚴經.三》:「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過去七佛

    過去七佛,第一為毗婆尸佛,第二為尸棄佛,第三為毗舍浮佛,第四為拘留孫佛,第五為拘那含牟尼佛,第六為迦葉佛,第七為釋迦牟尼佛。第一至第三佛,出自過去莊嚴劫之末。自第四佛以下,出於現在之賢劫。見《法苑珠林.八》。

 

未來賢劫千佛

    《大悲經.三》:「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淨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讚歎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悲華經.五》:「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行宗記.四下.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稱賢劫,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名賢劫。」

 

千五百佛﹐萬五千佛

    以上二句,極言佛菩薩之多。

 

五百化勝佛

    (按:丁福保版原文是「五百化勝佛」,但土登奇摩所傳版本是「五百花勝佛」)勝是身字之誤。⊙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引《停水經》云:「觀世音菩薩,有五百身在此閻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眾生。彌勒菩薩亦有五百身。在閻浮提,種種示現,利益眾生。據此則知觀音有五百化身佛。」⊙《楞嚴經》、《法華經》,言觀世音菩薩示現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童男童女身,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枷樓羅、摩睺羅迦、人非人等身,而為說法。皆化身也。

 

百億金剛藏佛

   《愣嚴經‧七》:「阿難當知,是化身也。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眷屬,晝夜隨侍。」☉《陀羅尼集經‧七》,〈金剛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金剛藏,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屬十四部眾,一一眷屬,各有無量徒眾相隨,現在會中,為我驅使,從昔己來,曾持咒法,深奧明了,嚴秘清淨,是故共執成我法,稱我名為摩訶跋折羅波尼羅。」☉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腳偏加,斜隨右腳,似欲下座而起形,在於百寶蓮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繡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陛之耳朵部首改為月)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相捻,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於掌中,小指直豎。

 

定光佛 定光佛一作錠光佛,又作燃燈佛。☉《智度論‧九》:「如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舊名錠光佛。」☉《玄應音義》:「錠光之錠,大經切。又音殿,即燃燈佛也。」☉晉《華嚴經》〈小品相〉:「亦於念念中,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如來,佛告寶手菩薩言,譬如錠光,玻璃珠照十方佛剎微塵等世界。」☉定光者,蓋言定而後能靜,無論過去未來,欲求靜者,必先求定耳。淨光秘密佛,至此為一段。

 

六方六佛名號

此句即下文東南西北下六句總冒。

 

東方寶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

寶光,言性體之可寶也。月殿,月之芽也。音,影也。言人之始生,性體之光,如月中之影,其體甚微。而實至尊至妙也。

 

南方樹根花王佛

言有根者自能發花也。

 

西方皂王神通燄花王佛

世間如一大染場。必神通廣大,方能世燄不染也。

 

北方月殿清淨佛

人之身後,皈至清淨,如月之晦也

 

上方無數精進寶首佛

首,元始也,清明之氣上昇,自能精進不已,而保其元善之初也。

                                                         

下方善寂月音王佛

昏濁之氣下降,如月中之影,盡歸寂滅也。

 

無量諸佛

言六方六佛之外,尚有無量無數諸佛。其著名著,如以下所舉是也。

 

多寶佛

多寶佛即多寶如來。☉《智度論‧七》:「有諸佛無人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為印度迦毘羅埃之主淨飯王之子也。母名摩耶。呼名悉多太子。誕生於城東嵐毘尼園。時周莊王九年,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生後七日,母歿。受姨母波闇波提處養育,跋陀羅尼之教養。幼時對於人生之諸現象。即與恆人不同。或於閻浮樹下,思耕農之苦。或見諸獸相食,厭人生之鬥爭。後出遊四門,見生老病死者,萌遁世之心。於北門,見家人,生欣樂心。二月八日夜,淨居天報言,太子出家時至。逐乘馬逾城,至擅特山,拔劍斬髮。入彌樓山,阿藍迦處,習不用處定。苦行六年,沐於熙泥連河。受牧牛女之乳糜。納吉詳之軟草,詣菩提樹王。坐金剛座上,示成正覺。號天人師。時年三十五歲。其後遊歷四方,化導群類。約四十九載。乃於拘尸那城外裟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槃。

 

彌勒佛

    《註維摩經‧一》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法華嘉詳疏‧二》:「彌勒,此云慈,字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眛經,故曰慈也。」《華嚴經》云:「初得慈心三眛,故名慈也。」☉《天台淨名疏‧五》:「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阿閦(ㄔㄨˋ)

閃,初六反。阿閦統作阿閦鞞、阿閦婆。譯作無動,不動,無瞋恚。往昔去此東方,千佛剎,出現於阿比羅提國,在大日如來之所發願。修行之後。成佛東方。其國土名善快。今於該土說法。☉《阿彌陀經》:「東方亦有阿閦鞞佛。」☉《慈恩疏》:「阿閦鞞佛,名無瞋恚。在東方阿比羅提國。」☉《維摩經》見〈阿閦佛品〉:「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彌陀佛

為阿彌勒佛之略名,一作無量佛,又作無量光,又作甘露,又作無量。☉《玄應音義‧九》:「阿彌陀,譯云無量。」☉《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中央一切眾生

一切,該羅事物之稱也。☉《勝鬘經》〈寶窟中本〉:「一切止是該羅之名。」☉《無量壽經慧遠疏‧上》:「舉一名解,故云一切。」☉《法苑珠林‧二十八》:「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語。」☉《般若燈論》:「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七》:「多生相續,名曰眾生。」☉《俱舍光記‧一上》:「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不不言眾死。」

 

在佛世界中者

    佛所住之國土,謂佛世界。

行住於地上﹐及在虛空中

《楞嚴經‧六》:「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又《楞嚴經‧九》:「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又《楞嚴經‧十》:「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慈憂於一切眾生

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憂即慈悲之意。

 

各令安穩休息

《說文新附》曰:「穩,安也。古通用作安隱。」☉一切佛經皆通作安隱。☉《法華經》〈譬喻品〉曰:「身意泰然,快得安穩。」☉《法華文句》曰:「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日倒暴風所不能動,故名穩。」☉《晉書》〈輿服志〉曰:「其負重致遠,安而穩也。」☉又顧愷之傳曰:「行人安穩。布帆無恙。」☉宋梅堯臣詩:「安穩不知疲。」范成大詩:「安穩讀三冬。」

 

晝夜修持

修,修習。持,受持。

 

心常求誦此經﹐能滅生死苦

生死者,生死輪迴也。眾生自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生死,最為苦楚。故《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曰:「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曰:「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以上諸說,皆言生死輪迴之苦。

 

消除諸毒害

消除,一作消伏。消伏者,消除降伏也。

 

南無大明觀世音

南無即那摩,詳見前。☉放大光明,破眾生之昏闇,名大光明。

 

觀明觀世音 高明觀世音 開明觀世音

以上皆觀世音菩薩之化身。

 

藥王菩薩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佛過去久遠劫,號琉璃光照如來。劫名正安穩。國名懸勝幡。於彼佛涅槃後,像法中千比丘發心修行。眾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聰明多智。諸大眾為說大乘之平等大慧。眾中有一長者,名星宿光。聞大乘,心生歡喜。持訶黎勒及諸種雜藥。供養日藏比丘及諸眾。以發大菩提心。時星宿光之弟曰電光明,亦隨兄持各種良藥,發大誓願,供養日藏及諸眾,此時大眾讚歎,名其兄曰藥王,其弟曰藥上,即今之藥王藥上二菩薩也。佛告彌勒,是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於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次藥王後作佛,號淨藏如來。」

 

藥上菩薩

註見上。

文殊師利菩薩

一作文殊。☉《放經》:「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量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法華文句‧二》:「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

 

普賢菩薩

   《嘉詳法華義疏‧十二》:「菩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云菩也。拔陀羅此云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如普,吉亦是賢也。」《註經解》云:「化無不周日普,鄰極亞聖稱賢。」☉《大日疏經‧一》:「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處。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晉《華嚴經》〈入法界品〉:「爾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虛空藏菩薩

《大日經疏‧五》:「次於西方畫虛空藏菩薩,被服白衣,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大刀形,刀形上遍生燄光,及諸眷屬皆坐正蓮華上。此菩薩持如來等虛空慧。所以持大刀者,利慧之標幟也。被服白衣,明白淨無垢,是其教門外飾也。譬如虛空無所分別,亦無所積集,而世間萬像,依之以生。今此法門亦爾,於畢竟空中出生不思議自在用,無有究盡,如大集虛空藏經中廣明,故名虛空藏也。」

 

地藏王菩薩

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之付囑,每日晨朝,入桓沙禪定,觀眾機,為二佛之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之眾生大悲之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地藏十輪經‧一》:「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清涼寶山億萬菩薩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東北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探玄記‧十五》:「清涼山,即是代州五臺山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

 

普光王如來化勝菩薩

即普光如來。勝即身字之誤。☉《勝鬘經》:「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

 

念念誦此經

梵語之剎那,譯曰念。剎那者,時之極少也。凡物之能變化於極少時者,莫如心念,故以剎那譯為念字,念念者剎那剎那也。」☉《探玄記》:「剎那者,此云念頃。」☉《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無量義經》:「諸法本有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偈,譯作頌,定字數,結四句者,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又偈者竭也,攝意盡,故名為偈。☉偈指下文十方觀世音以下而言。

 

七佛世尊

七佛世尊,指過去之七佛而言。

 

即說咒曰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毘離尼帝﹐摩訶伽帝﹐真靈乾帝﹐梭哈。

清釋海寬曰:「咒語古皆不翻,略有五義。一是諸佛密語,唯佛與佛能相了解。二是總持,一一字句,含藏多義,如婆婆,具六義故。三成是鬼神王名,呼之勅以守護行人。四是諸佛密印,如王印信,無往不通。五不思議力所加持,但能密誦,即獲密益,故不翻也。

 

十方觀世音

十方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也。☉十方觀世音菩薩者,指十方之種種觀世音菩薩而言。如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樂觀音、魚藍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麼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准胝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送子觀音、飄海觀音、紫竹觀音、不空羂索觀音也。

 

一切諸菩薩。誓願救眾生。稱名悉解脫

稱名者,口誦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法華經》〈普門品〉:「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冤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若有智慧者。殷勤為解說

言若有薄福之人,亦當為慇勤解說。☉薄福,一作智慧。

 

但是有因緣

因緣見註見前。

 

讀誦口不輟。誦經滿千遍。念念心不絕。火焰不能傷。

《法苑珠林‧十七》:「晉沙門釋法智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然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始乃敬奉大法。後為姚興將,從征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裡。乃隱溝邊荊棘叢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動至。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遍搜覓,輒無見者。遙得免濟。後逐出家。

 

刀兵立摧折

《法苑珠林‧十七》:「晉南公子敖,始平人也。戊新平地,為佛佛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之。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刀之人,或疲懈四肢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時,後逐得遁逸。造小形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也。」

 

恚怒生歡喜

恚怒者,瞋恚忿怒也。☉《無量壽經‧下》:「或時心諍,有所恚怒。」☉言口誦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時,則不生恚怒,而生歡喜也。

 

死者變成活

《法苑珠林‧十七》:「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元魏末人。夢人謂曰,爾至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寤,懼之。及至其年,遇病甚憂,悉以身資為福。有友人曰,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音,福同無異。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增壽。泰感悟。逐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跌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汝念觀世音耶。比泰褰帷頃,便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惡悉愈。聖力所加,後終延年。」☉一作逢凶化吉。

 

莫言此是虛。諸佛不妄說

《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高王觀世音。能救諸苦厄

《法華經》〈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億萬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臨危急難中。死者變成活

《法苑珠林‧十七》:「晉欒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福富平令。先從征盧循,值小失利,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荀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荀心知祈念有感。火賊已切,便投水就之。身既浮涌,腳以履地。尋而大軍遺船迎接敗者,逐得免濟。☉又晉郭宜之,太原人也。義熙四年,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楊以輒害范元之等被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後夕將眠之際,忽親覩菩薩光明照獄。宣膽覿禮拜,祈請誓願。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恩赦。」

 

諸佛語不虛。是故應頂禮

《歸敬儀‧下》:「經。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

 

持誦滿千遍。重罪皆消滅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佛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伽物、汙淨梵行,如是等一切罪業重罪,悉皆滅盡。」

 

薄福不信者。專攻受持經

頁,告也。☉受持,受,頭受也。持,憶持也。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為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勝鬘寶窟上本》:「始則頭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言福薄不信佛法之人,專告以此經,使之受持也。

 

念八大菩薩名號: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摩訶薩為摩訶薩埵之略。☉《智度論‧五》:「摩訶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為摩訶薩埵。」又《智度論‧四十五》:「摩訶泰言大,薩埵泰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

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

註詳前。

南無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註詳前。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

註詳前。

南無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一作金剛薩。手執金剛杖,或執金剛杵。☉《俱舍光記‧十一》:「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大日經疏‧一》:「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法華經》〈普門品〉:「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南無妙吉祥菩薩摩訶薩

《大日經疏‧一》:「妙吉祥菩薩者,妙者為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即是俱眾德義。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也。☉《心地觀經‧八》:「三世覺母妙吉祥。」

南無除蓋障菩薩摩訶薩

為除一切蓋障之略名,除蓋障院之中尊也。☉《大日經‧一》:「次行者於右方,次作大名稱除一切蓋障,執持如意寶。」☉又《大日經疏‧五》:「次於第二重大日如來左方畫除蓋障菩薩。」左手持蓮華,華上置摩尼寶珠。右作施無畏手。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施一切眾生無畏,滿其所願也。」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註詳前。

南無諸尊菩薩摩訶薩

即真言曼陀羅界之諸聖眾也。

願以此功德。

《大乘義章‧九》:「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經疏‧上》:「施物名功,歸已曰德。」☉《勝鬘經》〈寶窟上〉:「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普及於一切。誦滿一千遍。重罪皆消滅。

一作歸依虔誦者,千詳變雲集,此皆後人臆改,不可從。此本正文,均依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常州天寧寺所刊本。

高王觀世音真經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mitava 的頭像
    armitava

    armitava鯨洞---各自回到山洞閉關,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山洞

    armit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