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http://www.fjdh.cn/wumin/2013/11/114257307680.html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简称 佛心经直解

【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

广东汕尾   余金成   敬解

  卷上 十门玄谈

  壹、教起因缘

  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教起因缘,有通有别;通则总括本师释迦佛一代时教,其说法因缘有五种。别则局限本经;佛说本经因缘有十种。现先释通因缘:

  (一)法应尔故:《法华经》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应同得此道。此道,即是生佛体同之佛性,可惜众生迷而不觉,枉受轮转;诸佛出世,无非为说此法,令众生同悟共证此法尔天然之理体。

  (二)酬宿愿故:佛于因中修菩萨道,虽然发宏愿,要广度众生;但限于福慧,心有余而力不足。现今已成佛,福慧具足,正是转法轮,酬宿愿之时。

  (三)顺机感故:众生本具佛性虽然相同,但迷来已久,值遇各殊;烦恼有厚薄之分,智慧也有深浅之别。诸佛说法,无非随顺众生根机大小不一,故说顿说渐亦不等。

  (四)利今后故:佛每会说法,当时听众,无不得益,谓之利今;佛灭度后,弟子结集流通,令末法众生,若见若闻,均沾法益,是谓利后。

  (五)治重病故:众生之病,或因父母所生之色身,四大不调而生;或因无明烦恼,障蔽法身而起。前者属于身病,世间药物可医;后者属于心病,非出世佛法莫能根治。佛为无上大医王,观众生苦恼——苦谛;为说苦因——集谛;示以离苦得乐之妙方——道谛;令依教修行,断烦恼,证涅槃——灭谛。进而开权显实,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回小向大,直趣佛乘,断无明,证法身,五住尽,二死亡,是名治重病。

  以上五种,为佛说一代时教之总因缘,然佛说本经,为应十种因缘而说:

  (一)救护十方难:本经开首,佛遍观十方,皆如火色诸众生不解我法,不知我心,不到我际,被魔所持,菩萨慈悲不能感化,金刚神力不能慑服,护法神变亦不能导引。是故佛陀悲愍入慈心三昧,思维已讫,为救护十方众生,故说此经。

  (二)直指心中心:多有学人,偏执事相仪轨,披枷戴锁,终日奔波,不知返闻自性、依心而修,佛陀于此经说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也有不少修行人,忙碌于六度万行,慈悲喜舍,神通妙用,不能顿悟自心,了达一乘,究竟根本,佛陀于此经开示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

  (三)阐述心功德:世人常错解空义,作断灭见,二乘学人,亦偏堕孤空,然而如来法身真实不空,具足无量清功德智慧。此经佛陀于大众中忽起光明过百千日又开示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如来为阿难说除疑偈,遍说佛种种无量不可说之功德都是摄入心中心”“斯亦由是生,可见自性并惟只是空法,真空妙有,方是真理,以是因缘佛说本经,以破妄执。

  (四)证修十种持:众生无始时来,恶习积重,放纵不羁,或虽闻法修行,但劣习不改,诸多过失,随业受报,堕三恶道。故佛陀于传授心中心咒之前,开示证修佛地十种持,令夯实根基,弃恶修善,超凡入圣。

  (五)传授咒印法: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佛智深邃,众生慧浅,若无善巧方便,凡愚势难悟入,佛说此经,传授咒印,令其心念耳闻,就路还家,直趣菩提。虽说咒印乃方便,但方便即是菩提。佛说我此心咒,但行慈悲,日持千遍,得满千日,佛力自成,所作自成,十地愿力不能回也,可见本经所传咒印,功德殊胜,非同小法,不可思议。

  (六)嘱咐制神通:通常行者不悟自性,热衷追求神通,且喜好以神通大小议论各人修证高低,可谓是本末倒置,混淆是非,更有人修此法目的以神通惑世,博取声闻利养。故佛陀于此经叮嘱此法勿妄持之”“不依我此心法别得神通者,无有是处”“若不行我此心法者,欲贪我通,无有是处,而且佛陀特别指出真正所谓通者,善通慈愍,普覆众生,如佛无异

  (七)如教取心法: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从师受。若未入灌顶轮坛,辄结手印作法,纵令有验,如本经光明童子,听得我咒,复经明日,盗我即本结,虽神通力与佛二不相摄,犹有行伪盗法之罪。故佛于此经说必当如法依我佛心取佛心法,必当证效,更无异法,而能成我此心事者

  (八)解说心相貌:诸佛菩萨由初发心,到菩萨大行、六度四摄,最终彻证佛果,皆为利益广大有情,若无众生,则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无由积累,故佛于此经说我与汝说心中心相貌,不离一切众生,并且详细解说十二种心,令后学行持,冥证佛心。

  (九)受持戒不阙: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佛陀最后叮嘱以戒为师,如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故佛于此经说修行须持戒不阙,戒有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分,每戒有开、遮、持、犯之宜,然其根本皆以心性为戒体,故佛于此经说一切凡夫能受持戒我此心者,实同我心,即同我力

  (十)断疑勤修学: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狐疑不决,难入法海,信坚愿切,方获大益,佛于此经,为启大众生信,遍召六方尊圣,唤叫光明童子,现身说法,作为师范。又为断绝阿难疑心,示现大通,誓言若有众生持我此法,不得佛者,我即退位入阿毗狱更无寿生。十方菩萨末后以偈赞佛,皆为鼓励后学断疑生信,勤修实证。

  以上为本经之教起因缘

  贰、藏乘分摄

  藏指三藏十二部;教指三时五教,或四时八教。佛说一代时教,不外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然亦有经诠律学:如《梵网经》、《璎珞经》等。亦有论诠律学:如大乘起信论等。本经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是为诠定学。经中证修佛地,十种行持,又涉律学。释迦牟尼直指心性,毗卢遮那演说威光,则属论议。故知本经,正属经藏,兼涉律论。

  十二部是:长行重颂兼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一)长行:依能诠之文立名,宇数不等,在西土名散花说,中国谓之记叙文。本经除少数偈颂外,余皆长行。

  (二)重颂:或随方土所喜,或为后来者说,用一定字句之偈颂,重述长行所诠之义理,名重颂。如本经篇末:善哉此光明,是佛心中力等。

  (三)授记:记有善恶,佛为弟子,授记作佛,是善记。琉璃王诛释种,佛记其七日,当堕地狱,是恶记。本经流通分:其时大众得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正是善记。

  (四)孤起:虽亦偈颂,然诠义与前文异,名孤起颂,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本经阿难赞佛偈善哉我师释迦文,一音遍了大千界,则属孤起。

  (五)无问自说:其义奥妙,非凡小思虑所及,故佛不假他问而自说。如《阿弥陀经》及本经六种手印等。

  (六)因缘:有二义,一是善恶因缘,佛说善恶因缘,以警励世人,令知因果,改往修来。二是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本经开首,佛遍观十方,皆如火色,诸多救法,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是授记心密法缘。

  (七)譬喻:非借世间事相譬喻,无以了解佛法实相妙理。如《华严经》:诸佛常清净、究竟如虚空以虚空喻佛身,本经说法,譬喻丰富,形象生动。

  (八)本事:谓本门修行事迹,如《金光明经》之<流水长者子品><舍身品>,是佛自说本因地中,行菩萨道之事。佛于本经说雪山修道,皆属本事摄。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我昔凡夫时,往尼佉罗山,见诸咒仙作种种法,我于彼时近得此咒,才经七日,其诸咒仙不识我身,为此恶人作种种恶术,欲降伏于我。尽其神力,以经七日,殊无所获,唯自焦枯

  (十)方广:方是佛教化众生之方便,广是佛所证之理体。又本经心咒契印,是自行化他方便。本经所显,佛心中心,正是广义。

  (一一)未曾有:本经佛初说法,放光明过百千日,是未曾有,本经所诠藏性,佛心中心,是未曾有;神变功德,作用广大,是未曾有。若体若用,皆众人向所不知,今日方得见闻,是名未曾有。

  (一二)论议:佛与外道,时有所辩;或与教内弟子,辩论妙理,皆论议摄。本经释迦牟尼直指心性,毗卢遮那演说威光,皆属论议。由上可知,本经概括三藏十二部。

  佛教传入中国,历代大德,依所宗经论,判立教义,以统一佛之一代时教,以判定当经所诠之类别。

  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

  三时谓日出,日升,日落。日出时先照高山;如华严时,先照大机。日升时普照高山平地,喻阿含方等般若,三机普被。日落还照高原,喻法华涅槃时,仍照菩萨大机。

  五教,谓小、始、终、顿、圆。小教:是为人天、及愚法声闻之小机,但说人空,不明法空。始教说诸法空,为般若空宗之始,亦名分教。广谈法相,为唯识相宗之始,二皆大乘之始故名始教。终教如《楞伽经》、《起信论》,广谈法性常住,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方尽大乘之极说,谓之终教,以其谈理究竟,亦名实教。顿教不立渐次,唯辨真性,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如《维摩经》等。圆教显一真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本经讲七菩提分、八圣道、十善法是小教摄。本经言自身不见苦,于法无所得是始教摄。本经: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是终教义摄。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是顿教义摄。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 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是圆教义摄。

  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

  (1)同时具足相应门。《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毗卢遮那如来,复于身分,更开异色无量威德大端严光,其光普照乃至有罪无罪等,如是众生皆得无怖一佛放光,能于同时同处普照乃至有罪无罪等,如是众生皆得无怖。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

  (2)广狭自在无碍门。本经开首,佛偏住于此娑婆世界,于俱焰弥国金刚山顶说法,以四十齿俱时齐密入慈愍定,计念心中心咒。作是念已,复以右手中指指于南方,以足大指案于地。其时所有世界及非世界,所有地狱,涌出虚空。娑婆世界与其他世界有别,但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各种法门,彼此有别,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本经所传如来心中心一法能令诸魔生大慈故,能令诸法随应现故,能令诸佛常不离故,能令诸菩萨为眷属故,能令诸金刚施威力故,能令诸天众常拥护故,诸大药叉罗刹成助法众故,能令一切诸大鬼神生欢喜故,能令所持诵者等佛力故、等佛心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能令持者心所为作无不办故,能令所有障难皆断绝故,帝释梵王常扶持故,能令一切直至菩提无退转故,世间所有事业自明了故,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有通无通、有智无智、有贤无贤,尽归伏故。一法作用遍于多法,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譬如水之与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本经如来说偈一切诸身中,莫过于佛体。所有要妙法,无过诸佛心。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

  (5)秘密隐显俱成门。隐处具显,显处具隐,显隐二相,俱时成就,是为隐密显了俱成门。佛于本经示现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量是佛及诸菩萨乃至声闻四果等类俱得明见,无有疑滞其时大地动摇三十六遍,星宿日月应时堕落遍于八方,所有魔及魔民皆舍魔业退其威神,即得佛通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6)微细相容安立门。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本经大众赞叹佛德善哉救世者,普示大神通。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是为微细相容第五玄门之相。

  (7)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微细相容门,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故假因陀罗网为喻,以明此义。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所悬之珠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现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现。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复现于其余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现。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无有穷尽,以喻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本经中诸佛能知广大因起,各各安坐,皆自于身及心,放微细光,自想慰问。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8)托事显法生解门。谓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随托一事而观,便显一切事法,能生事事无碍胜解。事事无碍之理,并非抽象之理论,而为具体之事实,现象之实事即是缘起之法体,实事即是真理。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经中佛忽起光明过百千日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本经之中,过去诸佛心,未来及现在,”“善哉我师释迦文,一音遍了大千界,同显此第九玄门。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此门乃就而言,以破众生执于不能随举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谓于诸法中,随举一法为主,其余之法则为伴,周市围绕,为唱为随,主伴依持而无有障碍,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比喻如来所说圆教之法,理无孤起,必有眷属随生。故十方诸佛菩萨互为主伴,重重交参,同时顿唱圆教法门,所说法门称性极谈,具足众德。若能圆明了知,则凡观一法,皆具足无尽德相。本经之中,佛告阿难:我此句偈,如虚空花,以佛神力即便住虚空中成菩萨盖,其此盖下,复有百亿殑伽沙那庾多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边量化佛,复有如是不可说量法身佛,复有不可说量报身佛,一一眷属皆是菩萨唱导之首。复有不可说量菩萨,一一菩萨复有无量眷属,皆是人中唱导之师,皆是三地、四地及八地等而共围绕。如是等佛及菩萨、声闻、缘觉、四果圣人、一切诸天仙、无量世界四天王、梵王、帝释、及阿修罗、及一切罗刹、夜叉、鬼神众,一切大威德者、大神通者、大护念者、大慈悲者、大自在者,皆共围绕此盖,持心不退,受佛心中心法。其时即有大不可说不可说数地神,各持一千叶莲华,承此如上持咒人足,游腾十方,现光明身,其光皆现紫磨黄金色。一一众生见此光者,即断有流得入佛定,即见大千世界所起因缘、所作事业,皆悉明了,无不获果。是为主伴圆明具德之相。

  叄、义理分齐

  佛经虽多,所诠义理,不外大小二乘。小乘经诠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诠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行皆苦,涅槃寂静。凡作是说,皆名佛说,否则魔说,故名法印。至于大乘经典所诠,唯一实相印。实相,亦名真如,亦名佛性。《圆觉经》名圆觉妙心;《华严经》名:一真法界;《般若经》名:实相般若。《净名经》名:不二法门。《法华经》名:一乘实相。本经名:心中心

  释迦牟尼佛言同诸佛无印可故,同诸如来无所得故,一切诸相亦无见故,守慎诸根无舍离故,使诸魔怨不得便故,能遮魔王诸道路故。以是因缘,名心中心

  毗卢遮那佛言以是等菩萨,虽有大慈,慈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悲,悲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忍,忍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通,通亦不遍。虽有大力,力亦不遍。虽有示现,示现不遍。虽有无碍,无碍不遍。如是不遍,一一菩萨皆悉有之。若得遍者,了见佛性,即能知我。此事佛性犹故未了,云何能知如来量处?

  故知本经诠义甚深,并非权小可比。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2

 

  肆、所被机宜

  本经虽诠圆教理,然非独被圆顿机,而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如经说过去诸佛心,未来及现在,中及菩萨等,及于诸天身,下愚凡夫类,能持我此心,速证无生忍,更不住世间。菩萨声闻众,及余四果等,上及于诸佛,无不由是生。

  伍、能诠体性

  教体,是如来教法所依之体。本经阿难赞佛偈善哉我师释迦文,一音遍了大千界 读此可知。释尊应化娑婆,实以音声为教体。按照贤首疏《起信论》,能诠体性者,略分为四门:

  一、随相门:声、名、句、文,此四法,互相资助,合为教体。如世间风声、水声,无有名、句、文,不能诠理,不成教体。按佛在世,说法度生,是以音声含名、句、文,乃摄假从实,得成教体;如来灭后,纸墨之教,是为名、句、文,乃以体从用,亦得成教体;今当通取四法声、名、句、文。为教体。

  二、唯识门:遮外境,表内心。按照万法唯识之旨趣,一切教法,亦不离识。(1)、本质教:乃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以何法得度,即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2)、影像教:即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为已所缘。本质教,如印章上之文字;影像教托彼所成,如石印所印之文字。二皆不离识,故以唯识为教体。

  三、归性门:性即真如。以上识心无体,唯是真如。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净名经》云: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亦此门意耳。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十八界之眼识界、耳识界,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教,皆以归性为教体。

  四、无碍门:即前三门,心、境、理、事,圆融无碍,交彻相摄,而成四无碍法界。随相门属境声名句文属色声之境。,唯识门属心,合之成心境无碍;又前二门属事,归性门属理,合之成理事无碍;又前二门事之与事,随相不碍唯识,唯识不碍随相,尘剖出大千经卷,一尘如是,尘尘皆然,则属事事无碍。

  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三藏圆融,故以无碍为教体。

  陆、所诠宗趣

  一经所宗名宗,宗之所归名趣。宗是修行之指标,趣乃修成之果趣。贤首国师立宗有十:

  (一)我法俱有宗:三界凡夫,内执身心为实我,外执器界为实法;物我既立,是非蜂起,贪嗔祸患,遂由是生。六祖云:有我罪则生,忘功福无比信然。

  (二)法有我无宗;小乘圣人,于五阴四大,求我了不可得,因悟我空;但仍执五阴四大为实法,故曰法有我无。

  (三)法无去来宗:根性较前稍利者,不但了知五阴无我,且知五阴法中,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唯有现在,谓之法无去来。

  (四)现通假实宗:知过去法不可得,未来法亦然,即使现在诸法,亦通假实。如六根六尘六识,是依五阴建立,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唯五阴法实有。

  (五)俗妄真实宗:谓三界生死诸法,是俗谛;出世涅槃,是真谛;俗谛生灭,虚妄不实;唯出世涅槃,方真实有。

  (六)诸法但名宗:不惟俗谛虚妄,但有假名,即真谛亦然。生死涅槃,但有假名,而无实体。此宗通大小乘,为利根小乘入大乘之初门。

  (七)三相空有宗:此依解深密经而立。三相谓:依他起,偏计执,圆成实。唯识宗立此为三性。谓色心二法,皆依他幻有,假而不实,故曰依他性空。众生不解,横起我法二执,名遍计执。若知依他幻有,遍计本空,一切法如空华水月,内无人我,外无诸法,二执不起,契证真如,名圆成实。此纯属大乘。

  (八)真空绝相宗:谓心性妙理,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名真空。无我人众生寿者,法及非法是名绝相。此属大乘,纯显般若,依《楞伽经》及《胜鬘夫人经》等经而立。

  (九)事理无碍宗:事谓十法界,一切名相,有生灭去来之法。理谓诸法本体,不生不灭之理。一切法本空,故事不碍理;体能随缘,故理不碍事。此亦名藏性缘起宗:以藏性清净本然,但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随缘不变故,事不碍理;以不变随缘故,理不碍事。此属大乘了义之教。

  (十)圆融具德宗:承前事理无碍,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帝网珠、互摄互融。如一室千灯,彼此无碍,是名圆融。此宗依华严大致而立,为十宗之最。

  综前十宗,初属凡外所执。二至五宗,是小乘法。六宗通于大小乘,第七宗已去,纯属大乘。本经通则同具十宗;局则限于后四。

  如经中诸天仙鬼神魔众,作种种法,属我法俱有宗。声闻缘觉,金刚密迹,属二至六宗。佛今悲愍入慈心三昧,属三相空有宗。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 离一切相,妙性圆明,是真空绝相宗。经中:佛身即凡体,德力等十方是即事即理;佛忽起光明过百千日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即理不碍事;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是真如随缘不变,即事不碍理。此皆属于事理无碍宗。经中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 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是显圆融具德宗。

  概括而论,本经依咒印为法,速证心中心为宗;救护十方众,于法无所得为趣。

  柒、修证阶差

  锻炼薰陶谓之修,行成契理谓之证。修有正修邪修;证有分证满证。本经中十种行持、十二相貌、印契咒语等等,皆正修;诸咒仙作种种法以及邪执法像、法事等皆是邪修。正修中复分真修与缘修。若未见道,经中七菩提分、八圣道、十善、六度、四摄,乃至六印一咒等皆是缘修。经中舍诸方便,单刀直入唯有心法至心实际,方名真修,以见道故。本经拣邪修显正修,拣缘修显真修。

  本经中诸咒仙拣邪修,菩萨、金刚、声闻拣缘修。如法依我佛心取佛心法是显正修真修。

  藏教初二三果名分证,四果名满证。通教见地已去,至菩萨地,共五位名分证,佛地为满证。别教初地至等觉为分证,妙觉为满证。圆教住行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共四十五位,名分证,妙觉为满证。若论究竟,藏通二教,唯有似证,尚无分证;别教唯有分证,而无满证。唯独圆教妙觉,方是满证。本经中速证佛地,得如佛身,正是真修满证。

  捌、部类品会

  部类有通有别,通则凡诠三身、三大、三谛,皆属本经摄;皆与本经部类相似故。别则独指《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与本经部类相同。本经不分品,且从始至终,俱在俱焰弥国金刚山顶,故不分会。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3

 

  玖、通释名题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今依天台宗,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谓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

  一、释名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是一经之名题,为十卷宏文之纲要。如衣有领,举领缕缕皆齐,如网之有纲,提纲众目皆张。全经要义,尽摄于题,欲明经中要旨,须明经题之总纲。佛心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异于诸经,故名别题。经之一字,同于诸经,故名通题。诸经别名虽多,然古德判定,不出七种。谓人、法、喻、三单、三双,具足一。

  第一、以人为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佛、阿弥陀佛、维摩诘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为名。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均是佛所说的法。

  第三、以喻为名。如:《梵网经》。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佛对十六个国王,即人王而说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为名。

  第五、以法喻为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

  第六、以人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比喻庄严之意,所以是以人喻为名。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比喻证得大方广之果佛,其因地要修十度万行,如花层层开放,以庄严果上功德。

  以上是佛经的七类命名。前三种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为名,均是单数,是单名。后四种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为名,均是复数,是复名。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佛心经》是本经正名,因《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与本经部类相同。故名为《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亦有人简称《佛心中心经》。

  以现代文法,此经名可句读为:

  《佛心经 | 品亦通 | 大随求陀罗尼》

  今释名,先释佛心经三字。

  字,以下约名,约义,约德,约喻,约教,约观心,约因缘,约本迹,约六即,约时处,十义释之。

   ()约名:佛名有通有别,通具十号。

  (1)、如来,是仿同先德号:以今佛出世,如先佛再来故。

  (2)、应供,堪为福田号:以佛惑尽德圆,堪受众生供养故。

  (3)、正遍知,遍知法界号:以实智证理究竟为正知,以权智通达法界事相因果为遍知,权实不二,名正遍知。

  (4)、明行足,是果显因德号:明谓智慧,行足谓诸福德,福慧二严,成无上道,以显因中福慧双修故。

  (5)、善逝,善往菩提号:众生背觉合尘,来去皆为善恶业缘所牵,不得自由,故曰不善;诸佛菩萨,来时乘愿而来,去时自知时至而去,来去自在故曰善逝。

  (6)、世间解,达伪通真号:以其了达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故。

  (7)、无上士,调御丈夫,摄化从道号:但求自利曰下士,自利兼他曰中士,广修六度万行曰上士,二行究竟,万德具备名无上士。佛为无上士,能调伏众生,心猿意马,摄化从道,谓之调御丈夫。

  (8)、天人师,应机受法号;以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无不以佛为师故。

  (9)、佛,三觉圆明号:亦名觉悟归真号,以佛自觉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且以此理遍觉一切众生,二利成就,修证究竟故。

  (10)、世尊,十界独尊号:以佛智为十界之最,佛德为世间所尊故。以上十号通于诸佛,谓之通号。至于佛之别名,各各不同,如娑婆教主,号释迦牟尼;极乐教主,名阿弥陀;过去佛,名迦叶;未来佛,名弥勒等。今说此佛心中心大法者,正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译为能仁,牟尼译云寂默;能是般若,仁是慈悲,寂默是法身,佛以三德立名,故曰释迦牟尼。

  (二)约义:佛是觉义,三觉圆明故。佛是光明义;心有智光,身有常光故。佛是真实义;破妄归真故。佛是安乐义;常乐我净故。佛是大富义;聚无量功德法财故。佛是威德义;摄诸邪魔外道故。佛是希有义;悬远值遇难故。佛是最尊义;九界圣凡所共尊故。佛是清净义;无诸垢秽故。佛是甚深义;功德智慧,深邃无底源故。佛是广大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佛是自在义;摄物利生,无不自在故。佛是庄严义;福慧二严,身相圆满故。佛是吉祥义;所到之处皆吉祥故。《华严经》天王赞佛:迦叶如来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佛是过量义;凡小心思,所难测量故;《华严经》云:有量无量,牟尼总超越。佛之功德,佛之含义,说之无穷,赞莫能尽。如《普贤行愿品》云:如来功德,假使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三)约德:德谓诸佛利生之功德。佛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功德、皆云无尽华严经又云:如来一毛功德聚,众生亿劫难思议。《法华经》亦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如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又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故知佛德,赞莫能穷。

  (四)约喻:诸佛甚多以喻立名,如日光佛,月光佛,日月珠光佛,日月灯明佛,日月净明德佛,日月灯王佛,山王佛,海王佛,树王佛,龙王佛,须弥佛,须弥山佛,须弥光佛,须弥灯王佛,师子佛,师子吼佛,师子游戏佛,师子奋迅佛,象王佛,天王佛,香王佛,旃檀王佛,琉璃光佛等,皆以喻立名。今以喻释佛义:则佛喻天,以佛大慈大悲无所不覆故。佛喻地,有情无情无所不载故。佛如日,无暗不破故。佛喻月,能除热恼故。佛如父,能生育众生,法身慧命故。佛喻母,能培养众生,菩提幼苗故。佛喻虚空,究竟清净,无所不容故。佛喻莲花,生死污泥不染,涅槃清水不沾故。佛喻宝王,能生法宝满众所愿故。佛喻医王,能治众生,烦恼重病故。佛喻药王,无病不除故。佛喻树王,普荫法界众生故。佛喻须弥山王,以戒定慧陀罗尼四宝所成故。佛喻海王,佛之境界如普光摩尼香水海,莫能尽其边际,穷其底源故。佛喻狮王,謦亥弹指,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故。佛喻龙王,能雨法雨,令大地众生,皆获清凉故。佛喻转轮圣王,以三乘五乘统令大千,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故。佛如大导师,能导众生,出生死海,至涅槃岸故。佛喻船师,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亦不住烦恼中流,恒驾大愿船,往返生死,入俗利生故。

  (五)约教:教谓藏、通、别、圆、四教。转生灭四谛法轮,是藏教如来。转无生四谛法轮,是通教如来。转无量四谛法轮,是别教佛。转无作四谛法轮,是圆教佛。本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皆指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诠无作四谛理。故约教释,此中该是圆教佛。

  (六)约观心:心谓众生本具真心,前约名、约教、约德、约义、约喻、释佛,总不出一心。纵经无量劫修行,亦不过显此真心本具之功德。故马祖云:即心是佛。若观心从缘生,无常、苦、空,不净、无我、是藏佛教。若观心即空,非灭故空,既无自他心境,亦无能观所观,是通教佛。若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是别教佛。若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教佛。

  本经诠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即空;经中佛忽起光明过百千日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即假;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即中,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本经是圆教观心。

  (七)约因缘:众生虽本具佛性,然必假修德方显,修德因缘,有亲有疏,亲缘谓自己发心,疏缘谓善友资助。如本师释尊,初居凡夫,为大光明陶师,因值遇古佛释迦,发菩提心。初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至毗婆尸佛,共值七万五千佛,于其中间,一一佛所,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复从毗婆尸佛起,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至燃灯佛,其间共值七万六千佛,一一佛所,亦皆供养承事。时燃灯佛,即与授记,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复从燃灯佛起,第三阿僧祇劫行道,至尸弃佛,中间共遇七万七千佛,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蒙授记作佛,是谓三祇修福慧。复从尸弃佛起,经百劫种相好因,至迦叶佛世,蒙佛授记,一生补处,名护明菩萨。生兜率陀天,于此娑婆世界,贤劫中第九小劫,人寿减至百岁时,降生中印度,迦毗罗维国,母名摩耶,父字净饭,号名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此约因缘释佛。

  (八)约本迹:本谓本来,迹是示迹。前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是本师释尊,迹门示现之成佛因缘。若约本来,久已成佛,《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法华经》亦云:我自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于其中间,所经国土,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为微尘,一尘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法华经开迹显本,故知释尊,实已久远成佛。

  (九)约六即:六即之理,遍于诸经。而隋朝智者大师,始发明其名。

  (1)理即佛,又作理佛,指一切众生。盖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故称理即佛。

  (2)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指或从善知识处闻知,或从经卷中见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故称名字即佛。

  (3)观行即佛,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进而依教修行而达于心观明了、理慧相应(即境智相当)、观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证此位,故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五品位,即: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佛,指于前述观行即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之惑,制伏无明之人;此等之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

  (5)分证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得一分中道。

  (6)究竟即佛,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

  此六佛虽因智(悟)情(迷)之深浅,而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称为。六即虽同名为佛,然相去天渊,圣凡有别。若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心;若知即而常六,则不生我慢想。本经显理,是六而即,即而六。六而常即故,即事即理;即而常六故,即理即事。事理圆融,正是究竟即佛。

  (十)约时处:时通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处通十方,谓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三世,无不有佛。本经所谈之佛,既非过去迦叶佛,亦非未来弥勒佛;既非东、南、西、北、四方,亦非四维上下,而是中央娑婆国土本师释迦牟尼佛。今释尊虽已入灭,然其所说法宝,尚在人间,塔寺所供,皆释尊舍利,及其圣像;故得谓之现在佛。

  十义释毕,归纳言之,经题之字,非独指释迦牟尼佛,乃十方三世一切佛之简称。

  字,心有多种——有草木心、肉团心、缘虑心、精要心、真如心。

  (一)、草木心乃指草心、花心、树心等无情之物,但有生长,毫无作用。

  (二)、肉团心,属生理物质,即五脏六腑之心,但有形质,全无知觉。

  (三)、缘虑心,即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发生分别思虑之妄心,此心有明了意识、独头意识二种差别。明了意识,同前五识,俱时而起,缘五尘境界。又名五俱意识;独头意识,缘法尘独影境,即前五尘落卸影子。二种意识,俱有分别,又名妄相心。

  (四)、精要心,是为取喻,如中心、心要等,但取其义,没有实质。

  以上所说四种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义之外,余者皆非本经所取,本经题其所取者,即第五真如心。即人人本有,竖穷三际,无有初后,横遍十方,无有边涯之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

  是通题。梵语修多罗,或苏怛览、译善语教,或名契,或名经,古德合称名之为契经。契有契事、契理、契教、契机之分。经有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鬘等义。

  事谓佛以方便权智,说因果修证等法,皆与事相相应,谓之契事。

  理是佛以实智,所说第一义理,如富楼那赞佛: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是名契理。

  圣是十方诸佛,释尊降生娑婆,说法利生,与十方佛无二无别。如华严经诸菩萨说完住、行、向、地。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大菩萨,同名法慧,同名功德林,同名金刚幢,同名金刚藏等,赞曰:善哉善哉,汝等佛子,所说真实不虚;我等国土,亦说此法,乃至文字名句亦同。是名契圣。

  机是众生之根机,众生根机虽大小不一,然依经修行,无不得益,是名契机。

  依佛经教修行,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是出生义;

  佛所说经,能显示世出世间,事理因果等法,是显示义。

  佛说经教,一一字中总一切法,含无量义;如水之泉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涌泉义。

  佛经诠理,能令众生,分辨邪正,知因识果,去恶修善;如木匠之绳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是绳墨义。

  以线穿花成鬘,作装饰品,谓之结鬘;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令不散失,是结鬘义。

  此外经尚含有舟航,药王,威德,庄严,安乐,希有,等义。

  《金刚经》云:我所说法,如筏喻者,众生依佛法修行,能渡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故经是舟航义。

  世间药物,可治色身生理之病;佛所说法,能治慧命心理之病,众生依经修行,能远尘离垢,康复法身慧命,故经是药王义。

  众生诵经持咒,能降魔制外,诸患不侵,故经是威德义。

  又诵经持咒,能得福慧二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为,香光庄严。故经是庄严义。

  又经咒功德,能断惑证真,获自受用,常乐我净,故经是安乐义。

  《法华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喻优昙花,一切皆乐爱,时至乃一出。佛所说法,譬喻大云,雨一味雨,润于人花,各得成实。故知不独《法华经》希有,一切佛经皆为希有。

  又经喻日喻月,喻水,喻镜,如路亦如门。

  以依经修行,能破一切烦恼暗故喻日;

  能除一切烦恼执,故喻月;

  能荡除一切烦恼污垢,故经如水;

  能照彻邪正,明辨事理,故喻镜,

  能直趣菩提,归还宝所,故经如路;

  能入法王室,继法王位,故如门。

  若依字义,则经者、经也、法也、常也。意谓佛所说经,不但示人法度,轨则,更能示人成佛证果之正途。此法则,此正途,诸佛同由,万圣共臻;古今不改,历劫常新,故谓之经。

  综上所述,若本《佛心经》经题之字作精要心解释,是为人喻立名,若作真如心解释,是为以人法立名,实际此字,含义甚广,故也可为人法喻立名。

  佛心经讲毕,先解大随求陀罗尼六字,再释品亦通三字。

  大随求,梵名Maha^ -pratisa^rah! ,音译作摩诃钵罗底萨落。乃观音菩萨之变身。具名大随求菩萨,略称随求菩萨。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之一尊。观音菩萨之变身别名也。念此菩萨,诵其真言,则随众生之求愿而施与,故称大随求。其形像,身呈深黄色,有八臂,作贡高无畏状。其右第一手持五钴跋折罗,其余三手依次持镑鉾、宝剑、钺斧钩;左手四臂依次持莲华、梵筴、宝幢、索,坐于莲华上。密号与愿金刚。种子为摚╬ra)或傆(hu^m!),各代表此尊之众德及大日之分德。其随心真言为:唵(om!)跋罗跋罗(bhara bhara)三跋罗三跋罗(sam!bhara sam!bhara)印捺哩野(inariya)尼戌驮宁(vis/uddhane)吽吽(hum! hum!)噜噜(ruru)左黎(cale)娑缚贺(svaha^)。诵其真言,可息诸灾、灭罪障,一切愿求皆得满足。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佛地经论》五卷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此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瑜伽论广说其相。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

  大随求陀罗尼,梵名Maha^ -pratisa^ravidya-dha^ran!i 。又作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随求无能胜陀罗尼、随求即得真言。略称随求陀罗尼。指消灭一切罪障,破除恶趣,随所求即得福德之陀罗尼。

  此陀罗尼之字句,诸经所载不同,明本不空译《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载列二九句,宝思惟译《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高丽本列二五句,明本列二五二句。内容可分三段,首段揭示归命诸佛菩萨与三宝之理,次段叙说随求菩萨拔济一切众生所有罪障、恐怖、疾病,而令身心安乐、所求圆满。末段宣示受持此陀罗尼者可得诸天、龙、神等之守护,与一切如来之护念。

  关于其灵验,据《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所载,迦毗罗大城中,罗侯罗童子仍于其母耶输陀罗胎内时,母曾投火坑;时,罗侯罗以忆念此陀罗尼故,火坑顿成莲华池。又摩伽陀国王施愿手无子,以此陀罗尼书带于其夫人颈下而终偿宿愿。此外,于随求菩萨感应传卷三,更载有各种有关之灵验,要之,听闻、受持读诵、书写、传布大随求陀罗尼,可得:火不能烧、毒不能中、降伏邻敌、破无间狱、除龙鱼难、产生安乐、免除王难等诸种功德。

  品亦通,乃指本经品目章节,与大随求菩萨其他经典、行法相通。如本经一切佛心中心大陀罗尼与《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之心中心咒、《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之心中真言相通,本经菩提心契即《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忏悔印,本经一切佛心中心大陀罗尼亦为大随求陀罗尼之心中心咒,其功德力用亦相通不二,故本经经题为《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二、显体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实相,于本经名:心中心,也即如上所释,第五真如心。即人人本有,竖穷三际。无有初后。横遍十方。无有边涯之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

  何故名为心中心?佛于本经言同诸佛无印可故,同诸如来无所得故,一切诸相亦无见故,守慎诸根无舍离故,使诸魔怨不得便故,能遮魔王诸道路故。以是因缘,名心中心

  须知佛立此心中心之名相,初破缘虑妄想心不可得,次破真心亦不可得,何以故?《楞严经》曰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若对妄立真,真外有妄,乃至有印可、有所得、有所见皆是尘劳妄想。

  然于此真、妄以及一切分别对待,言语思维,皆不可得、不可印、不可见之时,亦有学人堕落无为深坑,于百尺竿头,未能更进一步。故佛说心中心,接引学人,即此不可得、不可印、不可见亦不住,而虚灵不昧、了了常知者,正是一切佛心中心。其义如《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行人若能现量亲证,则知此心中心,亘古至今,真常不迁,不生不灭,本经言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

  又此心中心离一切相而遍一切法,离一切相故,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能离虚妄之相,即见实相。遍一切法故,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故相外无性,性外无相。

  又心中心具恒沙功德故,作用广大,随染缘现六道;随净缘现四圣,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全体是用,全用是体.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究竟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三、 明宗

  前显体是约法身,今明宗则著重般若。般若有三:一实相般若,即法身;二观照般若,即实智;三文字般若,即权智。本经之宗,属于实智,以不分别之实智,与不生灭之理体相应,即名如来。若但随分相应,是名菩萨。声闻缘觉,是相似相应;若不知根本,错乱修习,别成天魔外道,是全不相应。

  本经依咒印为法,速证心中心,圆成果地修证,方名究竟相应。故知本经之宗,是速证心中心为宗。

  四、 辩用

  用有宗用,用用之分;若以速证心中心,是宗;则救护十方众,于法无所得是用。

  本经依咒印为修法至究竟妙觉,则为宗用,如经言能令诸魔生大慈故,能令诸法随应现故,能令诸佛常不离故,能令诸菩萨为眷属故,能令诸金刚施威力故,能令诸天众常拥护故,诸大药叉罗刹成助法众故,能令一切诸大鬼神生欢喜故,能令所持诵者等佛力故、等佛心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能令持者心所为作无不办故,能令所有障难皆断绝故,帝释梵王常扶持故,能令一切直至菩提无退转故,世间所有事业自明了故,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有通无通、有智无智、有贤无贤,尽归伏故。此十八种作用,皆为宗用。

  成佛后从体起用,广利群生是用用;每会说法,皆令闻者,转迷为悟,转凡入圣是用用;如本经诸菩萨等从地而起,即有赤色云现,雨诸一切细末栴檀之香,洒大众身。次雨香水,浴诸大众。浴大众已,应时即得此通自在。得自在已,具修此法,经七日已,普同佛身皆是用用。

  而用用中,有出世用有入世用;法会大众,应时即得此通自在,是出世用,佛传随心陀罗尼,其中求财、召呼、求雨、除病等等是入世用。

  五、.判教相

  上以贤首国师之三时五教论本经藏乘分摄,今以天台智顗之五时八教论本经教相。五时即华严时,喻为牛初乳;鹿苑时,喻为酪味;方等时,喻为生酥味;般若时,喻为熟酥味;法华涅槃时,喻为醍醐味。

  今按此经,若依通五时,其义理因缘,通于前后。

  如本经实具十玄,性海圆融,应属华严会(详见上文藏乘分摄)。本经亦讲七菩提分、八圣道,则属鹿苑时。若据弹斥经义,应属方等会。本经云:尔时阿难于其闷中,心有少省,强自意持,即起问毗卢遮那言:世尊,其此光者唯说诸佛耶?佛言:是,善男子,唯佛能知。虽有菩萨,未同佛见。此皆弹偏斥小,意令舍小入大之文。

  佛于般若时说诸法皆空,淘汰大小别见之执情,本经云:自身不见苦,于法无所得应属般若会。

  佛成道后四十余年,见众生根机渐熟,遂于灵鹫山说法华八年,开方便之权门,显一乘之真实,并授二乘作佛之记,此为法华时。又临入灭之一日一夜间,为现前之弟子与末代之众生说涅槃经,谓一切众生悉具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之真理,此为涅槃时。法华、涅槃二经皆说大乘教,又同配醍醐味,故共一时。佛于本经,直指佛心真常,众生即佛,与会大众,得佛授记。应属法华涅槃会。

  若依别五时,本经经义要旨,则属判归法华涅槃会。

  八教:谓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及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顿教中有部相之分:谓华严了义大教,令诸菩萨,顿解顿证是顿教部;修行不立阶次,一超直入,纵然小乘,亦可初修,便证四果,无须经历初二三果,是顿教相。

  渐教亦有部相之别:若以阿含为渐初,方等为渐中,般若为渐后,诠义由浅入深,如登高山,如入大海,从卑至高,由浅至深,名渐教部。若渐次修行,历住行向地,位位深入,名渐教相。

  秘密亦分部教:一切陀罗尼咒,是秘密部,同于佛前闻法,由于根性不等,得益各异,互不相知,名秘密教。

  得益虽殊,彼此互知,名不定教。若顿若渐,若秘密若不定,皆无体用,但有化仪,名化仪四教。

  藏教以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诠生灭四谛理:谓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是有苦集可断,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证。必以所修道法,灭除世间苦集二谛,而生起出世涅槃寂灭之法,谓之生灭四谛。正化二乘,傍教菩萨;三人同行,证果各殊,名藏教。

  通有二义:一指利根,通后别圆;钝根通前藏教。二是共不共般若,通于三乘行人,诠无生四谛理:谓诸法缘生,当体即空;既无苦之逼迫相,亦无集之惑业相;五阴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虽曰修道,然能修所修,同一真空,本无生灭,谓之无生四谛。正教菩萨,傍化二乘,三人同行,共证空理,名通教。

  别教之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既别于藏通,亦别于圆教,诠无量四谛理。谓苦有无量,二种生死不同故;集有无量,五住烦恼不同故;灭有无量,诸波罗蜜不同故;道有无量,恒沙佛法不同故;谓之无量四谛。纯教菩萨,不兼二乘。别教行人,修次第三观,先观因缘即空,证真谛理;次观因缘即假,证俗谛理;后观因缘即中,证中道理。此隔历三谛,次第修证,中道不具诸法,佛性超出二边,故名但中。

  圆教诠法界圆融之理,以事理相即,五阴诸法无非藏性,故无苦可舍;尘劳妄想,本来清净,故无集可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无道可修;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无灭可证;谓之无作四谛。唯教利根菩萨,显圆三谛理,圆修圆证,名圆教。前三皆权,唯此属实,共名化法四教。

  本经于化仪四教中;亦顿亦渐,亦秘密,亦不定。以其顿修顿证,一超直入,故属顿教。以六印一咒,轮修证取,属渐教。坛城神咒,是密教。法会大众,闻佛说法,皆得自在;唯阿难潜然忧愁,狐疑不决,是不定教。

  于化法四教中,本经七菩提分、八圣道是藏教;自身不见苦,于法无所得是通教;六度四摄、十二相貌是别教;本经所诠,教理行果,无一不是圆教。故知此经,具化仪四教,而于化法四教中,正属圆教,兼摄藏通别三。

  【唐】 三藏菩提流志 奉诏译

  为中国历史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佛教于唐朝达到了鼎盛阶段。

  三藏藏即含藏之义也。三藏即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谓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故名三藏。一大乘经藏经。法也。常也。谓《华严经》等诸大乘经。唯谈法界中道之理。诠示大乘菩萨修行证晨之法。是名大乘经藏。二大乘律藏律即法也。谓《梵网经》等经。唯制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是名大乘律藏。三大乘论藏论即论议。谓起信等论。唯决择诠辩大乘菩萨修证之法。是名大乘论藏。

  菩提流志562727)梵名Bodhiruci 。意译作觉爱。初名达摩流支(梵Dharmaruci ),南天竺婆罗门出身。天资聪睿,十二岁出家,师事婆罗奢罗外道,通晓声明、数论,又通阴阳历数、地理天文、咒术医方等。年六十始悟释教之深妙,隐居山谷,修习头陀。又从耶舍瞿沙学三藏,未及五载,皆悉了达,遍临诸讲肆。唐高宗遥闻其雅誉,遣使迎之,长寿二年(693),至长安。则天武后厚礼之,敕住洛阳佛授记寺,同年译出佛境界、宝雨等十一部经,中宗神龙二年(706),移住长安崇福寺,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一字佛顶轮王经等。又继玄奘之遗业,译大宝积经,历经八年,遂毕其功,新译二十六会三十九卷,新旧合有四十九会一二卷。后辞译业,专事禅观,寿过百岁,道业不亏。开元十年(722),入住洛阳长寿寺。十五年九月绝饮食药饵,而神色与平常无异,十一月五日奄然示寂,世寿一六六(另一说为一五六)。帝追赠鸿胪大卿,谥号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师所传译凡五十三部一一一卷,为唐代译经之雄。

  奉诏译即指菩提流志法师奉唐朝皇帝命,翻译此经。按法师生平,此经估计为唐高宗或唐中宗时期译著。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4

 

  十、别解文义

  上明全经纲宗与经题总义。下则正入经文,将本经分十二品,逐段阐述经义。兹依先例,全经分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蕅益大师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依大师意,序如首(头也)”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观一经之序品,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今依大师之旨,判分本经如下:

      ()第一品为序分。

      ()第二品至第十一品为正宗分。

      ()第十二品为流通分。

( 

      又序分复分为二:一通序。二别序。

  通序,又名证信序,诸经皆具。如天台与嘉祥等,依《法华论》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六成就者,宗密大师曰: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以证经文,确为佛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

  别序,又名发起序。乃发起全经之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诸经各别,故又名别序。例如《阿弥陀经》乃不问自说。本经则因世尊遍观十方,皆如火色,思惟救护,诸菩萨大众启问,佛陀放光现瑞而说。各经不同,故名别序。

  大教缘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有四义:

  一、断众疑:因阿难结集经藏之时,一升法座,相好同佛,众起三疑:1、疑佛再来?2、疑阿难成佛?3、疑他方佛来?至阿难高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二、秉佛嘱:佛将入涅槃,阿那律陀教阿难,问佛四事:

  1、佛在世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谁而住?

  2、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

  3、佛灭后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

  4、恶性比丘,佛灭后如何处之?

  佛答:1、依四念处住。2、以戒为师。3、当来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4、恶性比丘,默而摈之。

  三、息诤论:以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罗汉,何况上位?若不曰我闻,必滋诤论。今曰如是我闻,以如是之法,乃我从佛所闻,众知阿难多闻第一,由耳达心,永不忘失,故息诤论。

  四、异外教: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决,故安此二字。佛嘱安六缘成就,所以异也。

   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难方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卅年前佛所说经,阿难何能皆曰我闻。此有三解:辗转闻。佛重说。阿难自通。

   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

   佛重说:《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中第三乃所未闻经,请佛重说,佛许之。

  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大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又为摄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又如是者,通指本经两卷弘文。意谓如是心中心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又如是是指众生本具不生不灭之心中心,唯如唯是,诸佛所证唯此,众生所迷亦唯此,即使诸佛出世,亦无非为此。故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我闻者,闻成就也。阿难结集法藏时,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我者自我,闻者亲闻,以告大众,实可证信。

  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非我计我谓之妄我。外道于五阴法中,一一计有四种我:离色是我;即色是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过去有我,现在有我,未来亦有我。如是五阴三世再加断常二见,共成六十二种神我。出世圣人,闻法修习,了知四大皆空,五阴非我,但为传持正法,假说有我,谓之假我。诸佛菩萨,亲证自受用法身,谓之真我。诸佛菩萨,果后起用,现大现小,现尘现刹,无不自在无碍,谓之自在我。阿难而今称我,若论本门,该是法身真我;若约迹言,该是假我。《法华经》云:我与阿难,在空王佛所,同时发菩提心。故知阿难迹虽现小,而其本门,实高深莫测。本经处处示亲执著,迷惑无知,实则是大士利生之方便而已。

  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及不闻不闻等四种。耳根达于声尘谓之闻。藏教行人,不达万法唯心,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执有能闻之根,及所闻之尘,谓之闻闻。通教行人,了知根尘诸法皆从缘生,其性空寂,既无能闻之我亦无所闻之尘,虽曰闻,实则无闻,故曰闻不闻。别教菩萨,先修空观,空能所闻,谓之不闻;次修假观,能所历然,谓之闻。以空故无所闻,以假故亦不妨有能闻所闻,是谓不闻闻。圆教菩萨,达诸法唯心,不但无能闻所闻,能所皆空,连空能所之空亦不可得,谓之不闻不闻。本经开示佛心中心,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此中闻字,该是不闻不闻。

  以上如是表信顺,我闻表师承,我之所闻,皆世尊金口所宣,传承有自,决非他说,或为臆造。以之证信。

  一时者,时成就也。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今佛说法,或在人间,或在天上,或于龙宫,或在鬼域;处所固异,而其纪历亦不一,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机教相投,师资会合之际,总名一时。

  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故称为佛。又云智者,智即觉之义。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即觉满之义。在本经中,此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者,在义,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恶是三涂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圣人住,佛心中心,是佛住。现约迹门,则金刚山顶,是佛所住。

俱焰弥国梵名Kaus/a^mbi^ ,巴利名Kosambi^ 。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又作憍赏弥国、拘睒弥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据《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载,该国方圆六千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热。都城内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内刻栴檀佛像,为邬陀衍王(优填王)所作,诸国皆绘图而供养之。城东稍远,有故塼室,世亲菩萨曾于此作唯识论,其东之庵没罗林中有故基址,无著菩萨曾于此作显扬圣教论。距此东北七百余里之殑伽河(恒河)边有迦奢富罗城,护法菩萨曾在此降伏外道。该国之位置约位于今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金刚山顶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

  俱焰弥国金刚山顶佛于此敷演心中心法,是处成就。此句如僧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

  以上经文,已言五成就,再加下文菩萨大众,则本经通序六成就竞。

  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全面曰。察看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是为十方。《法华经·警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本经言十方皆如火色,与《法华经》之三界犹如火宅相似,皆言六道轮回,众苦交集,佛视众生如陷火坑,不能自拔,难救难度。

  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

  尔时 犹言其时或彼时,实则非局限过去,亦通于现在、未来。

  如来,可约心、事、理、因、果、教六法诠释。

  (1)、约心:则如来是众生本具之真心;体无去来曰如,用有染净曰来。

  (2)、约事:事谓生灭去来诸法。释尊应化人间,八相成道,十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化缘既毕,双林入灭,此皆有史实可考证者。

  (3)、约理:理谓真如妙理。此理生佛体同,三世不迁,四相不改,曰如;理虽不变,用能随缘,于无差别中,示现群异曰来。

  (4)、约因:悟理起修、以不生不灭之心中心为本修因,但知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谓之如;虽无修证,不妨称性起修,谓之来。自名字位起,至等觉位止。皆修此理,是因中如来。

  (5)、约果:果谓佛果,佛果如来有三:一、梵语毗卢遮那,译云遍一切时处,谓真如妙理,犹如虚空,遍一切时处。如《金刚经》,所谓来无所从,去无所住,是法身如来。二、梵语卢舍那,译云净满,谓行圆惑净,智慧圆满。如《楞严经》所云:明极即如来!是报身如来。三、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能仁是慈悲,寂默谓智慧,悲智双运,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应机说法。

  (6)、约教:教有藏通别圆,若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菩提树下成道,青草为座;转生灭四谛法轮,是藏教如来。若机缘成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七宝菩提树下成道,天衣为座;转无生四谛法轮,是通教如来。若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断十二品无明,于莲华台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坐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转无量四谛法轮,是别教如来。若修一心三观,断四十二品无明,三觉圆,万德备,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为利根菩萨,转无作四谛法轮,是圆教如来。本经所谈皆无作四谛,于四教中,属圆教如来。

  即嘘长叹即深长叹息义。佛是福慧具足两足尊,德无不圆,障无不寂,此时为何深长嘘叹?盖因普视众生都无差途,乃叹息自言善哉!众生当何所救?

  世尊以佛智普视众生,非独地狱、饿鬼、畜生三道是恶道,如同火坑,即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三者,亦为恶道,以其仍不出六道轮回火坑,神头鬼面,头出头没,造业受报,无有了期,并无区别,故曰都无差途

  佛悲悯苦难众生,于时思维度生良策。

  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思维已讫乃完结、终了义。佛经思维,已有良策,胸有成竹,故而止讫。

  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佛世界即佛刹、佛土、佛国土,为佛所化导的世界。

  一切诸佛世界则指周遍虚空,十方所有佛世界。

  菩萨具名菩提萨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诸菩萨境界广义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佛果,其间所历过程阶位之境界,于本经特指地上菩萨。

  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更变。于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说之中,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以名义之整然,位次之无缺,而广为一般采用。

  三十三天是指忉利天Trayastri&mdotabv;&sacute;a,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佛地经论》五曰: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大智度论》九曰: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音言悉怛梨余悉卫陆,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十金刚际乃是金刚地基。《心性休息》云:初劫形成时,于空无所有、无阻无碍的虚空界中,形成了金刚不坏的金刚十字架风,其上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在水轮上形成量同第一禅天具铁围山之金刚大地,在大地上,由于空中降雨而形成汪洋,翻滚的水泡分别形成高山与洲岛。其说宇宙万物由巨大十字金刚杵(架)为地基承托,故名十金刚际

  魔宫殿即恶魔之住居。魔住他化自在天,梵名Paranirmita vasavartin,为欲界七天中最高一层天,又称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居于此天的众生,不用自己乐具变现,而利用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据《阿含经》第31卷第863节所说,此天人寿命一万六千岁,其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三十日,一日一夜为人间一千六百年,故其寿命相当于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佛教中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释迦摩尼证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

  震动《瑜伽师地论》三十七卷云: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柔调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

  震动有六种,《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地动六相。

  新译《华严经》卷十六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列举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

  《方广大庄严经》卷二载,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大乘佛法认为以空间而言,有十方佛之存在;以时间而言,有三世佛之普现。如此表法,实指十方三世诸佛皆同具、同悟、同修、同证此心中心。

  应念正思,即正思维,思考真实之道理。佛佛道同,一中摄多,多中含一,层层无尽,十方三世诸佛应释迦世尊之念而正思救护众生之道。

  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此言大震动时,诸菩萨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安住自心,而不散乱,何以故?如本经金刚愍菩萨言:且自净心,待佛所宣

  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此言大震动时,诸多金刚神祇带领其眷属,手执金刚杵,因不知震动因缘属善属恶,故不安坐其神座,游行十方,欲求其解。

  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此言忉利天诸天仙,他化自在天诸魔众,皆因大震动而生大惊恐,四处奔跑却无处可逃。

  尔时即有十金刚藏菩萨前整衣服,白佛言:世尊,今者此瑞,为恶相耶,为善相耶?

  金刚藏菩萨,金刚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译缚日啰孽啰婆。又意译金刚胎。西藏名Rdo-rje-sn~in% 。为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刚界曼荼罗微细会、供养会等外院方坛北方四尊中之第三位。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种子为釯(va);三昧耶形为四个独股杵作井状,表示万智摄于四智中;形像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莲花,花上有独股杵;印相为外缚拳立于火轮,或外缚五股印;真言为 缚日啰 孽罗婆野 娑缚贺

  盖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于《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十地经论》卷一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既可确指数字十,于古汉语亦可泛指数目大,本经上文曰诸金刚领诸眷属,故十金刚藏菩萨应译为多位金刚藏菩萨,则文义较通。

  震动为佛菩萨,得定自在而产生,是谓瑞相。然金刚藏菩萨仍不知大法缘起,故金刚藏菩萨向前整理衣服,白佛言:世尊,今者此震动瑞相,为恶相耶,为善相耶?

  尔时如来但自思念,而复不答。

  金刚藏菩萨问法时,如来入慈心三昧,但自思念,故而不答。

  其时会中有菩萨名金刚愍,告金刚藏菩萨言:是相不善,佛今悲愍入慈心三昧,不名为善。且自净心,待佛所宣。

  金刚愍菩萨,为慈悯义,此菩萨智慧如金刚,慈悯度众生,悲智双运,故名金刚愍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曰悲愍金刚菩萨。以悲愍故。以爱念绳。普缚众生未至菩提。终不放舍。亦如摩竭大鱼吞啖所遇。一入口已更无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鱼幢。而现其爱缚舍离俱幻平等智身。

  悲愍金刚菩萨又名爱金刚菩萨、爱缚金刚、爱乐金刚,为金刚界曼陀罗中理趣会中台五尊中西方之菩萨,又称摩竭幢,以其左右手持人头之幢(摩竭鱼幢)故。如来之智本是悲悯众生大悲之智,有情有爱,便以爱为方便引入菩提,正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化现三十三身,各各以其爱欲而方便度之。爱欲本是妨碍出离的烦恼,若爱欲为菩提,何来烦恼?此即转爱欲为菩提,故爱欲为如来平等智慧。此处爱欲已然爱欲,非有情男女间之爱欲。摩竭鱼即鲸鱼。

  慈心三昧又称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称慈心观。为大乘菩萨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杂虑、远离嗔恚怨憎之念,专致于慈悲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的三昧。《禅法要解》卷上云何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愿令众生得乐?答曰: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燧出火,初然细软干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一时俱然,慈亦如是。

  佛入慈心三昧与金刚愍菩萨心意相通,故金刚愍菩萨俯察因缘,告金刚藏菩萨:是震动相不善,佛今悲愍十方众生,入慈心三昧,不名为善。且自净心,待佛宣法。

  尔时复有德藏菩萨,问金刚愍言:云何名为慈悲三昧?

  即金刚愍告言:正是救摄之处,善哉善哉。

  其时各净身心,在须臾之间,见如来心遍诸众生。

  德藏菩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此菩萨名于此经表法由无取舍,见心中心,含藏万德,故名德藏菩萨

  须臾 梵语muhu^rta,巴利语muhutta。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音译牟呼栗多。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然经中须臾一词,不一定指此时限。有时视同刹那,而表示极短之时间。

  德藏菩萨,问金刚愍言:云何名为慈悲三昧?

  金刚愍告德藏菩萨言:现正救摄之处,是为慈悲三昧,善哉善哉。

  其时诸菩萨,各净身心,在须臾之间,见如来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5

 

  尔时如来从三昧起,告言:诸善男子,善哉善哉。众生没尽,汝悉知不?我今诸众生不解我法,不知我心,不到我际,被魔所持,如何救得?谁有方计护得众生?谁有方计摄得此毒?

  ,梵语魔罗之略称,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大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魔有十种:

  (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三)、业魔:杀等恶业,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五)、死魔:人之寿命有限,妨修道害慧命者。

  (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作种种之障碍,害人之修道者。

  (七)、善根魔:执着自身所得之善根,不更增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八)、三昧魔:三昧者,禅定也。耽着于自身所得之禅定,不求升进,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九)、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能开导人,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自执着,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此段语义为:如来出三昧告诸菩萨,众生如为淹水没尽,汝等悉知否?现今诸多众生不能解我法,不能知我心,不能到我际,被魔所持,如何救得?谁有方计救护众生?谁有方计救摄此毒?

  《法华经》: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佛于本经说我法我心我际,皆为佛知见,即佛心中心也!众生屈于魔障,不能体悟实相,故佛问诸菩萨救护之方计。其实,佛已思维讫,胸有良策,此问为本经之发起序也。

  其时即有二十千万亿菩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威德自在,来白佛言:世尊,我有菩萨慈。

  佛言:此非慈摄。

  灌顶,梵语abhis!ecana abhis!eka。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升一定地位之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作法之种类繁多,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即:

  ()、结缘灌顶,不论僧俗、机根等,为广结佛缘之灌顶。受者投花于坛上诸尊佛像,选定有缘之佛(投华得佛)为本尊,而后唱佛名号,由上师三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罗尼)。

  ()、学法灌顶,又称受明灌顶、弟子灌顶、许可灌顶。对于欲学密教之弟子,先选定人、时、处,并准备作法,再授以有缘一尊之仪轨明法。

  ()、传法灌顶,又称传教灌顶、付法灌顶、阿阇梨灌顶。如法修行之人,欲为人师,或欲得阿阇梨位者,则授以大日如来之仪轨明法。此种灌顶为传真言之最极奥秘,又可分印法灌顶、事业灌顶、以心灌顶三种。

  (1)印法灌顶,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离作业灌顶。弟子诚心求真言行,但以资财短缺,无法整备一切所需,此时师以慈心观其心行,可略去诸作业,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顶仪式。

  (2)事业灌顶,又作作业灌顶、具支灌顶。弟子于灌顶七日前诚心礼拜忏悔,师亦于七日间持诵,然后设坛、供诸种香花果物,授以秘印。此种灌顶须财力丰足者方能行之。

  (3)以心灌顶,又称心授灌顶、秘密灌顶、瑜只灌顶。用于师与弟子俱成就三昧耶戒之情况。即不于心外另设坛场,而在阿阇梨内心建立曼荼罗,入其心坛而授以灌顶。

  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载,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此称受职灌顶,或称授职灌顶。又据旧译《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等,十住之第十位,称为灌顶住。或据大事(梵Maha^vastu ,记述释尊之事迹及本生等)所说,菩萨十地之第十地,名为灌顶地,灌顶位则特指十地以上之等觉阶位而言。

  所以本经二十千万亿菩萨皆为十地以上之等觉菩萨,如《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记载尔时如来于彼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

  大法王子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

  威德,有可畏有伏恶之势为威,有可爱有护善之功为德,《法华嘉祥疏》七曰: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

  自在,神通无碍。菩萨修行。得此十种法。故于诸世间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圆满诸佛广大菩提。示现神通自在也。

  (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

  (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

  (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

  (四)、业自在,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

  (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

  (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

  (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

  (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

  (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

  (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慈悲有三种:

  ()、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

  ()、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

  本经二十千万亿菩萨,皆为十地以上之等觉菩萨,威德自在,承佛咨问救生方计,而答曰我有菩萨慈,可救众生,然佛言此非慈悲可救摄

  复有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世界金刚密迹,一一密迹持四天下力士,前白佛言:世尊,我能力摄。

  佛言:金刚,此非力摄。

  恒河沙数 形容数量巨多,如恒河沙粒无法计算。《大智度论》卷七说: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超)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数等?答曰:恒河沙多,馀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此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

  世界,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于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为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名义集》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

  金刚密迹,又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金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常侍佛而忆持佛秘密事之义。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

  四天下为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即胜身洲(东)、赡部洲(南)、牛货洲(西)、俱卢洲(北)

  力士,为金刚力士之略称。

  本段言,因佛咨问救生方计,有无数世界金刚密迹,每一密迹皆带领四天下广之金刚力士,前白佛言:世尊,我能以金刚神力救摄众生。然佛言:金刚,此非金刚神力可救摄。

  其时复有一切世界大自在天,能变身为佛来白佛言:世尊,我有自在变化所摄。

  佛言:非汝幻惑所知。

  大自在天,音译为摩醯首罗。住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称。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大自在天,有大神通,故能变身为佛,因佛咨问救生方计,来白佛言:世尊,我有自在变化可救摄众生。

  然佛说本经宗旨为直取根本,速证佛心,非落于枝末神通,故佛言:非汝幻惑所知。

  于众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实德,白佛言:世尊,如是金刚菩萨天仙,皆悉不能摄持,佛今如何令诸众生得脱此难?

  实德菩萨菩萨行下列四种法,以显明菩萨之实德。

  ()、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称为空解脱。

  ()、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证得涅槃,然恒起大悲之心,乐度众生。

  ()、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于涅槃,而复出入生死迷界以化度众生。

  ()、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愍诸有情而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

  因与会众中,菩萨、金刚、天仙所答,皆不合佛意,故实德菩萨,请佛宣教:世尊,如是金刚、菩萨、天仙,皆悉不能摄持,佛今如何令诸众生得脱此难?

  尔时如来告实德菩萨言: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

  此句为全经之要旨。如来心中心,约事而言,泛指佛于本经所传各种咒印修法,约指心密所修六印一咒,此法殊胜稀有,为他法难及,故曰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格。然此论犹是局限本经而言,若达诸法圆融平等之理,一切能使学人悟佛心性之法皆可谓如来心中心法。故约理而言,此句乃世尊单刀直入,破相显真,直指人心,传佛心印。

  据《别记》载,禅宗中华初祖达摩祖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只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说性,曾未契理,祖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慧可忽曰:我已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言之不可及。祖曰:此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便与人天为师,悲智相资,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毕矣。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即如来心中心,此心体非因缘、非自然,非有知、非无知,离四句、绝百非,而非如木石,不曾断灭,了了常知。故名空寂灵知,或名离念灵知。

  然悟此心,仅为初善,须将如来心中心亦不可执,则为中善,然后即此不可执亦不得住方为后善。后善即佛知见,有佛知见在,尚嫌佛刺,故直须透出三句外,方谓彻悟。

  佛于本经说法欲使众生速证心中心,故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曰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永嘉禅师《证道歌》曰直截根源佛所印,寻枝摘叶我不能。亦同此意。

  何以故?能令诸魔生大慈故,能令诸法随应现故,能令诸佛常不离故,能令诸菩萨为眷属故,能令诸金刚施威力故,能令诸天众常拥护故,诸大药叉罗刹成助法众故,能令一切诸大鬼神生欢喜故,能令所持诵者等佛力故、等佛心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能令持者心所为作无不办故,能令所有障难皆断绝故,帝释梵王常扶持故,能令一切直至菩提无退转故,世间所有事业自明了故,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有通无通、有智无智、有贤无贤,尽归伏故。

  此段概言如来心中心之十八种大功德作用也!

  能令诸魔生大慈故,魔由心生,心魔不生,外魔不感,故诺那祖师曰一念不生,是降魔秘诀,若能体悟如来心中心,佛尚不可得,魔亦无处立,则自知到家原本无一事,佛魔空争是与非。

  能令诸法随应现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能体悟如来心中心,则自知万法随心应现之根本。

  能令诸佛常不离故,过去诸佛皆证此心中心而成佛,现在诸佛皆证此心中心而成佛,未来诸佛皆证此心中心而成佛,若能体悟如来心中心,则自知佛佛道同,生佛平等,毫无间隔,故曰诸佛常不离

  能令诸菩萨为眷属故,能令诸金刚施威力故,能令诸天众常拥护故,诸大药叉罗刹成助法众故,能令一切诸大鬼神生欢喜故

  眷属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药叉罗刹皆恶鬼之总名。夜叉译捷疾鬼。罗刹译暴恶鬼。

  五祖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若能体悟如来心中心,修德有功,证得根本,则能让诸菩萨为眷属,能令诸金刚施威力,能令诸天众常拥护,诸大药叉罗刹成助法众,能令一切诸大鬼神生欢喜。

  能令所持诵者等佛力故、等佛心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

  佛力有十种,

  ()、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佛于本经言修持心中心法能证十种佛力,故曰等佛力

  佛心其义有三:

  ()、指如来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

  ()、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佛于本经言修持心中心法能悟真如心,清净解脱,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故曰等佛心

  佛智即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天台宗讲一心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唯识宗以佛智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密教则加法界体性智而成五智。佛于本经言修持心中心法能证佛圆满智慧,故曰等佛智

  佛威即佛威神力,佛陀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佛于本经言修持心中心法能证佛威神功德,故曰等佛威

  能令持者心所为作无不办故

  佛心无为,而复无所不为,全体是用,全用是体.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究竟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究竟根本,福慧双修,凡有行愿,皆得成就。

  能令所有障难皆断绝故

  有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

  三难四难七难八难等等,不可枚举。

  心中心法,功德殊胜,如法精进修持,能断绝所有障难。

  帝释梵王常扶持故

  帝释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大梵天王,名曰尸弃,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

  能令一切直至菩提无退转故

  无退转有五:

  (一)、信不退谓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二)、位不退谓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证不退谓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至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而不退转也。(三贤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安地至七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也。遍满法身者。谓法身之体。遍满一切处也。)

  (四)、行不退谓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一切功行永无退失也。(第八无功用地。即不动地也。)

  (五)、烦恼不退谓菩萨十地满足。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岂更有烦恼之可转也。(十地者。即前七地更加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是为十地也。等觉位者。去后妙觉佛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

  学人但能见道而得无生法忍,绵密保任,自可增进不退,直证菩提妙果。

  世间所有事业自明了故

  体悟佛心中心,修证无上道故,究竟圆满成佛,善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则世间所有事业自然明了。

  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有通无通、有智无智、有贤无贤,尽归伏故。

  如来心中心,为一切万物之根本源泉,世出世间种种妙法皆由此流生、演化,六祖曰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百川到海,万法归宗,故佛于此经言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有通无通、有智无智、有贤无贤尽归伏于如来心中心。

  尔时大会闻说此已,咸欲听受。于大众中忽起光明过百千日。

  佛说如来心中心之十八种大功德作用,与会大众,皆生渴法心,求法心,欲听如来宣说心中心法,而此时忽起光明过百千日。盖因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心中心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实德菩萨之问端,幷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依教奉行,速证佛心。

  尔时实德菩萨问佛言:此是何光?何等因缘?

  答言: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

  佛光有二:(一)、是心光,即佛所证一切种智,其光能照彻诸法之底源,洞达法界之边际。(二)、是身光:身光有常光及放光。常光因佛应机不同,其光亦殊;如本师释尊,常光一丈;阿弥陀佛常光,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故光则时、处、大、小,不定。或说法时,或降魔前,是时不定;或从眉间,或从胸前,是处不定;或但照本国,或普照他方,是大小不定。

  诸佛身光,广而言之,皆具八万四千光明,简而言之,有十二光明,即:

  ()、无量光,谓佛光不可算数。

  ()、无边光,有缘无缘无所不照。

  ()、无碍光,人法皆不能障。

  ()、无对光,诸菩萨所不能及。

  ()、焰王光,谓光明自在无可及者。

  ()、清净光,从佛无贪之善根所现,能除众生贪浊之心。

  ()、欢喜光,从佛无嗔之善根所生,能除众生之嗔恚心。

  ()、智慧光,从佛无痴之善根心生起,能除众生无明之心。

  ()、不断光,光明恒照不绝。

  ()、难思光,诸二乘等不能测度。

  (十一)、无称光,声闻菩萨等亦难称扬道尽。

  (十二)、超日月光,日夜恒照,超越日月之光。若有众生遇此等光,则身意柔软,欢喜踊跃,而生善心。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实德菩萨问佛,忽起光明过百千日者是何种光?从何处因缘而生,佛答是欢喜光,从心中心生。此指心中心是一大光明藏,从中流露无量光明智慧。佛放光明,显寂而常照,大用全彰。光明极盛貌,喻如百千日光,一日在空,光照无遗,况百千日耶;以表自性光明,辉天鉴地。此光非佛独有,一切众生皆有,迷之似失,悟之显露。临济义玄禅师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诸人未证据者,看!看!

  世尊当知此光,不可量,不可称,不可赞叹,亦无印可。何以故?为同诸佛无印可故,同诸如来无所得故,一切诸相亦无见故

  此光明为自性光明,虽其光明过百千日,然当下即为空性,故不可量、不可称,不可赞叹,亦无印可。若可印可、有所得、有所见,即非般若性空,如《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佛于本经言为同诸佛无印可故,同诸如来无所得故,一切诸相亦无见故。

  守慎诸根无舍离故,使诸魔怨不得便故,能遮魔王诸道路故。以是因缘,名心中心。

  诸根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勾结,则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为十八界。一念不生即守慎诸根无舍离,若一念不生,则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即如来心中心。居此时则自知,起心动念皆为一念不生,在迷在悟都是佛心中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大用彰显,性相一如,故能使诸魔怨不得便,能遮魔王诸道路。

  或问:十八界为前六识境界,若一念不生,应只灭前六识,依唯识宗说,尚有七识、八识,何故一念不生则心体全显?

  答:此问为善问,如佛于《楞伽经》言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藏海澄渊,本无七识波浪。但自意识攀缘六尘境界风吹,故有起灭。今若意识不起,境界风停,则七识当体寂灭,故真一念不生则不落第七识。

  佛于《楞伽经》又言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八识湛渊,本无生灭,秪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七识因八识而起执著。六识因七识而起分别。五识因六识而揽境。六识又因五识而攀缘。七识又因六识而增长见习。八识又因七识我执染污而不解脱。故为展转相因。是则生从六识相因而生。灭则六识灭而诸识齐灭。此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俱解脱。若真一念不生,此实自觉圣智境界。

  以上为本经别序,又名发起序,盖为发起全经正文。现因实德菩萨启问,世尊允说,演此究竟方便、最极圆顿之心中心法门。但以此乃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法,众生情执深重,信不能及。故于发起序中,深入证信。共计四重:

  第一、世尊观十方如火,深入慈心三昧,震动、放光,现瑞证信。

  第二、金刚藏菩萨、实德菩萨等与会菩萨、金刚、天仙众欢喜启问。

  第三、佛咨问救生方计,与会菩萨、金刚、天仙众所答皆不合佛意,佛告实德菩萨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并阐述如来心中心之十八种大功德作用,

  第四、世尊放光明过百千日,晓喻实德菩萨等大众曰: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当知此光,同诸佛无印可,同诸如来无所得,一切诸相亦无见,使诸魔怨不得便,能遮魔王诸道路。以是因缘,名心中心。

   由上可见,经之序分,全为证信。大矣哉!如来心中心,功德妙用,不可思议,我等幸闻,此真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6

 

()   正宗分

  经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躯,心肺各脏皆备于是。本经以第二品至十一品为正宗分。十种行持、六印一咒、诸圣师范、世尊誓言、十二相貌、随心咒印等等,皆摄于此。故不但为全经之主体,实亦可为一部密宗妙法之纲宗也。

  证修十持品第二

  尔时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我从所修因缘及佛妙教,未曾闻有如是赞叹功德大威神力,唯愿如来为我等辈,宣说此句证修觉地,唯愿使我于中修行。

  与会大众,听佛赞叹心中心功德大威神力,皆言此心中心法,与大众所修因缘及世尊妙教,未曾听闻,故生渴法心,求法心,请佛宣说,愿能修行。

  尔时如来告诸菩萨:诸善男子,今当宣说,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全是牢地基。心中心法,无上殊胜,犹如宝塔顶尖,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则如宝塔塔基。塔基弥坚,则塔尖弥高,若舍基而求尖,则必塔塌而无成。如毗卢遮那佛于《大日经》因金刚手秘密主问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而答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菩提心谓有缘事与缘理二种,

  (一)、缘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

  (1)、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乃应身菩提之因,是为饶益有情戒、恩德之心、缘因佛性。

  (2) 烦恼无尽誓愿断,乃法身菩提之因,是为摄律仪戒、断德之心、正因佛性。

  (3)、法门无量誓愿学,乃报身菩提之因,为摄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

  (4)、无上佛道誓愿成,由具足成就前三行愿,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更亦广利益一切众生。

  ()、缘理菩提心,谓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

  《大智度论》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谓有三种:

  ()、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

  ()、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

  佛陀于此经反复叮咛修持平等心。平等心者,乃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

  《瑜伽师地论》四十六卷讲五种平等心: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

  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

  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

  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

  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

  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

  诸菩萨众,请佛说法,佛先宣说证修佛地十种行持,寓意欲修心中心法,必先发菩提心,修慈悲心、行平等心也。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是十种行持的要旨,须信满具足,修法方得力。

  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生慈,于色无着。

  于法无碍,法者,万事万物之统称也,若必欲分析之,有无数种类,如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正法、邪法;大法、小法;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等。佛说于法无碍,要旨在于教育学人对种种诸法,应不起偏执,不落一边,而生诸法无碍解。比如学佛修行不应偏废世间法,学大乘不应轻视小乘,学显教不应诽谤密宗,参禅不应忽视习教,念佛不应死执己宗等等。

  然须知,亦不可将于法无碍作为放任烦恼习气,不肯察过去习之借口。如有魔子濫行淫欲,嗜好酒色,直说行淫饮酒无碍;如有魔子濫行诛杀,直说杀生无碍心性;如有魔子欺世盗名,牟取利养,直说日消万两黄金无碍,如此种种魔说,层出不穷,毁人慧命,破之不尽,非为正解,持此邪解者,因缘会遇,恶果自受!

  于佛生信有两重含义,第一,于他佛生信,佛为福慧圆满,果证世尊,其功德、智慧、光明、神变,真实不可思议,佛为真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故佛语决定可信,《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故其说心中心法亦无上殊胜,不可思议。第二,于自佛生信,如大手印所说,应知传承诸上师与我心无别。心佛众生,平等无别。诸佛所证无量功德,吾为凡夫,亦本来具足,但皈依三宝,闻思修证,勤勉实行,毕竟得证。

  于心平等亦有两重含义,第一,证悟诸法平等之理,第二,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瑜伽师地论》四十六卷云五种平等心: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

  于众生生慈,慈者,愿给一切众生安乐,于众生生无缘大慈,是为佛教。如《佛地经论》五卷云:平等救济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与乐。普于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声闻及异生等,暂时少分与乐行转,不能救度一切有情。

  于色无着,色差别多种,《瑜伽师地论》三卷云:或立一种色。谓由眼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色,外色。或立三种。谓显色,形色,表色。或立四种。谓有依光明色,无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积集住色。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谓建立所摄色,覆藏所摄色,境界所摄色,有情数色,非有情数色,有见有对色。或立七种。谓由七种摄受事差别故。或立八种。谓依八世杂说。一、地分杂色,二、山杂色,三、园林池沼等杂色,四、宫室杂色,五、业处杂色,六、彩画杂色,七、锻业杂色,八、资具杂色。或立九种。谓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粗,若细,若劣,若妙,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十种资具。然无论色差别多种,佛于本经教导,皆应无着。

  第二持戒不阙,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憍慢。

  持戒不阙,受持戒律而不犯触。持戒是菩提根本,入道要门,六度之一。《法华经》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诘经》曰: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常摄在定,此言勤修禅定波罗蜜也,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修不妄语,妄语为十恶业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等,妄语有三种,《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卷曰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或为祠具,法应妄语。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心:诸有沙门,若婆罗门,违背诸天,违梵世主,违婆罗门;于彼妄语,称顺正法。如是妄语,名痴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计:于法,法想;于毗奈耶,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语破僧,无有非法。如是妄语,亦从痴生。如妄语业道,离间粗恶二语业道,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妄语有十种的罪报,即口气臭、善神远之非人得便、虽有实语人不信受、智人谋议常不参预、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常多忧愁、种诽谤业因缘、身坏命终常堕地狱、若出为人常被诽谤。故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皆制之,其中若不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或受天龙鬼神之供养等,总说过人之法,是大妄语。如谓其他一切不实之言语,是小妄语。佛于本经教导,应修不妄语。

  好施众生: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金钱财物给济贫困,以资益其身。二无畏施,以大无畏精神救人脱离险难,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资益其心。三法施,随宜说法,以资益其善根。《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断除憍慢,憍慢即骄慢,自高凌物之心也。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佛于本经教导,断除憍慢。

  第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莫行恶,恶者,不合情理,能招苦果之思想行为,恶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恶口,即恶语、恶骂。()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嗔恚。()邪见,即愚痴。

  众生造十恶业能得十恶果报,即:()杀生果报,于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偷盗果报,于人中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二种果报。()邪淫果报,于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妄语果报,于人中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二种果报。()两舌果报,于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恶口果报,于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绮语果报,于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贪欲果报,于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嗔恚果报,于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二种果报。()邪见果报,于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佛于本经教导莫行恶。十种恶业,以杀业为最,杀有三种,《瑜伽师地论》六十卷云:若为血肉等、杀害众生。或作是心:杀害彼已,当夺财物。或受他雇,或为报恩,或友所摄,或希为友,或为衣食、奉主教命、而行杀害。或有谓彼能为衰损,或有谓彼能障财利,而行杀害。如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杀生业道。

  复次若谓彼于己,乐为无义;而行杀害。或念彼于己,曾为无义;或恐彼于己,当为无义;或见彼于己,正为无义;而行杀害。广说乃至于九恼事,皆如是知。如是一切名瞋所生杀生业道。

  复次若计为法而行杀害。谓己是余众生善友;彼因我杀、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如是杀害、从痴所生。或作是心:为尊长故,法应杀害。或作是心:诸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杀害。如是心杀、从痴所生。或计杀生、作及增长、无异熟果。为他开演,劝行杀业。彼由劝故,遂行杀事。时彼劝者、所得杀罪、从痴所生。此后所说从痴所生杀业道理,诸余业道、乃至邪见、当知亦尔。或有妄计以其父母亲爱眷属、掷置火中,断食投岩,弃于旷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名痴所生杀生业道。

  《楞严经》云杀心不除,尘不可出,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佛于本经特别强调修不杀戒

  勿食恶食恶食即酒肉五辛,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

  ()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

  ()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佛虽制酒肉五辛。而有病患或利益事时,则许饮食之。如《四分律》四十二等,为病比丘,许啖诸种肉,饮诸种汁浆,《十诵律》二十六僧祇律三十二毗尼母论三等,许食离见闻疑之三种净肉,《五事报应经》谓有病听于伽蓝外白衣家食五辛,《分别功德论》四说佛许病比丘饮酒,《文殊师利问经》上说佛许食肉啖蒜,皆是也。

  慎莫自赞,赞叹己德,非不谦虚谨慎,往往同时讥毁他人。故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瑜伽师地论》八十八卷云:复次略有二种自赞毁他。谓唯语言及说法正行。若唯语言而自称赞毁呰他者,彼但由于非善士法,缠扰其心。是名自毁,非胜贤善。若由说法行正行者,虽无赞毁;而是真实自赞毁他。

  莫见他过,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莫见他过,不理世间人我是非,得自在解脱,然而,莫见他过非不辨他过,应明辨是非而心无所住,不生烦恼,不为之所动。若不辨是非,颠倒黑白,则属愚痴,非真智慧。

  第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

  于诸求法莫生讥嫌,求法者,志求无上正法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难遇,明师难值。故于诸种求法学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美丑、贤愚闭达,士农工商,一律等视,普皆化导,离苦得乐,全属利他,而不应心存偏见,带有讥嫌。如《大方广十轮经卷第七.远离讥嫌品第九》云于声闻乘辟支佛乘不生讥嫌。及二乘人亦无讥嫌。乃至大乘亦复如是。于大乘人能令增广炽然三宝。于诸如来声闻弟子。成器及不成器者亦无讥嫌。天亲之《净土论》谓二乘之人、女人及诸根不具之人,此三者乃修行佛道者之所厌,因其能生种种讥嫌,其体为讥嫌体,其名为讥嫌名,合为二种讥嫌。

  于诸佛教遮护过恶,此言遮戒,指对轻罪之禁戒。又可作息世讥嫌戒、新戒、客戒。此为相对于性戒而立者。所谓性戒,乃不论当初佛陀是否制戒,原本即须持守之戒,例如杀、盗、淫、妄等四戒。所谓遮戒,系佛陀因事、因地所制之戒,通常较性戒为轻,即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而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犯罪,故制此戒。例如饮酒、轻秤贩卖、掘地伤生等;盖以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故佛陀特意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其余之律仪。若犯遮戒则称遮罪。

  于师僧中如父母想,学人智慧、功德皆由上师慈悲教授而生,故《大智度论》曰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故须敬师如父母。

  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故须敬僧如父母。

  第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若行愿教慎莫遗失,行愿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佛陀教导学人发大誓愿,真实修行,二法相资,方成大事,故叮嘱慎莫遗失,以自耽误。

  于诸贫富等心观察,穷乏谓之贫,充裕谓之富,诸人贫富际遇,全由过去世布施因果所感。等心者,乃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又为诸行等修之心。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二末:‘“直心以何为本?答: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

  既悟诸法平等之理,岂可因贫穷而心生讥嫌,岂可因富贵而面谀谄媚?若人格品节且缺陷,如何成佛做祖?故佛曰于诸贫富等心观察

  须怀世谛而顺诸人,世俗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世谛。又曰俗谛,世俗谛,覆俗谛等。《涅槃经》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义谛。世间人所知,名为世谛。

  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故大乘行者,须怀世谛,而顺诸人,既不离群索居,孤芳自赏;亦不举止乖张,标新立异。如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第九,随顺十方刹海所有众生之种种差别,种种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奉师长,乃至敬奉如来,皆无所异。对众生饶益平等,于病苦者作其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者作其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之功德,念念相续,永无穷尽。

  第六于佛句偈常须警察,所修诸法必须遍持,有所乞求应心即施,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佛句偈常须警察,佛教中之文句、偈颂为佛句偈。文句者,解释经文,谓之文句,或云章,疏,述义,记,释解等。以文句为题之书名有天台智者之《妙法莲华经文句》、《金光明经文句》等。一般文句系以释者之句,分别解析本经经文之义。

  偈有通偈、别偈二种。通偈者,即首卢偈。不论经之长行与偈颂,但令三十二字满即称为偈。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皆由四句所成。

  佛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摩诃止观》卷七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故佛曰佛句偈常须警察

  警察指须警觉、明察佛句偈真实义,而莫错解佛法,冤枉如来。

  所修诸法必须遍持,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开示悟入诸佛知见。遍持诸法者,非谓法法皆须通遍修持,乃是一门深入,一通百通,法法无碍,故成遍持。如参禅悟见本来面目即常寂光土,秘密宝藏等等。若明此理,则于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应赞叹随喜,广学多闻,而切莫少行生足,受一非余。

  有所乞求应心即施,请求给予,是为乞求。《瑜伽师地论》七十二卷云:言乞求者,略有五种。一、求饮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缘医药资具。五、求救护。此句与上文好施众生义同。因布施有诸多利益,故佛反复叮咛有所乞求应心即施

  慎莫观察上中下根,根性敏利者为上根,迟钝者下根,不利不钝者为中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载,犹如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中,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有中根中茎中枝中叶,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其上中下随树之大小而各有所受。上根者(又作利根),根性伶俐,速发智解,堪忍耐难行,能证妙果;中根次之,下根(又作钝根)最劣。《摩诃止观》卷六下:下根断惑尽,方能出假,佛于法华中破其取涅槃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中略)中根者断见惑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中略)上根者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

  此句与上文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义理类同,皆强调以平等心,接人待物,上中下根,有教无类,而莫有私心偏爱或冷眼歧视之邪心。《六祖坛经》云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第七所持契印,莫不净行,莫非时结,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

  契印为身密,其功德意义,不可思议,故此句极言尊重契印。《大日经疏》卷十三引述善无畏三藏之说云西方尤秘印法,作时又极恭敬。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嗽口,以涂香涂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

  不净行,又云非梵行。梵者清净之义。非梵行谓淫事也。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梵网经疏》下曰:淫戒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净行。佛说莫不净行者,狭义而言,叮嘱学人莫行淫事;广义而言,不可为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等等不净心行而妄为之。

  莫非时结者,叮嘱学人不可于不当时处妄结契印,以遭疑谤,或泄密印等等过失。

  名闻利养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盖名闻与利养皆为修道者之障碍故。莫为名闻利养而用者。叮嘱学人修法应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而莫为个人名闻利养而妄用之。

  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非众生乃指非器众生,《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

  佛于此句极言尊重契印,不可为非器众生妄自行法,以生谬误,然因发心平等大悲故,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器众生。

  第八于一切所有莫生偷窃,断非理恶,莫行谄佞,于佛法要护如己命,乃至良贱莫存二心。

  一切所有莫生偷窃,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为十恶业之一, 亦为根本五戒之一。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正法念处经》云:云何偷盗乐行多作?报有三种:谓地狱受,若现在受,若余残受。彼偷盗业乐行多作,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则常贫穷;若得财物,畏王、水火、劫贼因缘,具足失夺,不曾得乐。彼偷盗业,得如是等三种果报。偷盗有如是恶报,故佛郑重强调于一切所有莫生偷窃。

  断非理恶,违背情理之种种身口意业,为非理恶,故学人时时观照自心,如猫捕鼠,凡有一非理恶念,稍微萌发,即便化之,久久心净,断非理恶。

  莫行谄佞,花言巧语,阿谀逢迎,是为谄佞。好为谄佞,心不光明,人品扫地,与道相违,故佛言莫行谄佞。

  于佛法要护如己命,护持佛法有大功德利益,如《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一者得佛摄受。二者得天摄受。三者得福摄受。四者得智摄受。且佛法为普渡众生之宝筏,利益有情之良方,万世黑夜之明灯,故真佛子应于佛法护如己命。

  良贱者,指社会种族贵贱,如古印度社会以梵天创造人类之顺序,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五个等级。

  二心者,对众生分别歧视,不平等心也。

  乃至良贱莫存二心此句与上文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慎莫观察上中下根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义理类同,佛视众生平等,故重勉无论良贱,皆一视同仁,不存二心。

  第九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莫自轻法,莫使他轻,须断己谤,莫使他谤,必须质直,常行软语,劝存善道,起大慈悲。

  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苦际者,为苦的最终之际,亦即受生死苦最后之身。《法华经》序品: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然佛法虽有大利益,多有学人行菩萨道,虽有悲愿,热情教化,无奈五浊恶世,众生德薄业重,虽有妙法宝方,不肯至诚信受,佛陀于此叮嘱学人实莫退心。

  莫自轻法,莫使他轻,须断己谤,莫使他谤,此句讲行菩萨道,须有大志,站稳脚跟,莫因挫折而退初心,莫因冷遇而自轻法,莫因惑乱而自疑谤,非仅如此,尚须有善巧方便,莫使他轻,莫使他谤,以护持正法,续佛慧命。

  必须质直,常行软语,此句讲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须人格质直,方能以德服人,质者,正也,正直之心,无谄曲也,此心乃是万行之本。《维摩诘经》<佛道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又须常行软语,温顺适人情,指归第一义。《大集经》卷六:于众生中常柔软语故,得梵音相。

  劝存善道,起大慈悲,善道有三,即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三种善处。此句言教化众生常修十善,起大慈悲。十善者,不杀生而慈心于仁,不偷盗而义利节用,不邪淫而贞良守礼,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绮语而言说有礼,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不嗔恚而慈忍积福,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第十断除邪行,莫损虚空,志信坚固,不辞疲苦,常劝不舍,慕善知识,或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慎莫怯弱,念念存摄,勿令邪见。常住大乘,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断除邪行,莫损虚空,邪行即十恶行,因能感召恶果,故佛曰断除之。虚空喻清净心,此言学人应时时观照,正念昭昭,莫损清净,曹洞曰如经蛊毒之乡。水不得沾著一滴

  志信坚固,不辞疲苦,常劝不舍,慕善知识,或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慎莫怯弱,念念存摄,勿令邪见。常住大乘,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此句要旨有三:

  一者,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如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普贤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发愿则易,践行甚难,必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方得玉成大愿大行。故佛言志信坚固,不辞疲苦,慎莫怯弱,念念存摄。

  二者,慕善知识。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有如下三种: ()、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教授,指善巧说法。

  《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亲近善知识有如是功德利益,故佛言慕善知识,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三者,常住大乘。佛为二乘种性说回小向大,于此经受法大众则直言常住大乘。大乘者,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大乘。大乘佛法为如来正传,阿难尊者在窟内与诸大声闻集结完成四阿含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贤劫中诸大菩萨,集结更深邃难明的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 赞叹方等大乘义玄邃难明难了不可观。然有迷人,心生邪见,不解佛意,诽谤大乘,断人善根,故佛制曰勿令邪见

  如是十事,能断除者,是持法证,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转。欲修菩萨及金刚身,满足不难。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菩提。《宝积经》二十八曰: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菩萨身有二种,()、生死肉身,三贤位之菩萨未证法性,乃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法性生身,乃证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此法性生身,经论所说多谓系初地以上,或以为八地以上。《大智度论》卷七十四: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往生论注》卷下: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金刚身,全称金刚不坏身。以金刚之坚固比喻如来法身之不坏。《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

  佛说此十种行持,学人若能依教奉行,断除恶业,心证心净,是名为持法证,如此,则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转。乃至欲修菩萨身及金刚身,满足不难。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7

 

  一咒六印品第三  

  尔时诸菩萨闻说此已,白佛言:世尊,如此愿行,我今修学。唯愿如来起大悲心,说此神妙章句,大众欣仰,今欲受持。

  佛告诸善男子:乐说便说,谛听谛听。

  诸菩萨众,闻佛说法,十种愿行,欢喜修学。复以欣仰,请佛起大慈悲心,演说神妙章句,欲受持如来心中心无上大法。佛观法缘成熟,故悦乐便说,嘱咐与会大众,专心谛听。

  密教中,真言之分类繁多:

  ()以说密语者之类别而分,有如来说、菩萨金刚说、二乘说、诸天说、地居天说等五种;前三种为圣者真言,后二种为诸神真言。

  ()以密教三大部为别,即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等三种真言。

  ()以修法性质别之,有息灾法、降伏法、摄召法、增益法等四种。

  ()以形式分类之,有多字(陀罗尼)、一字(真言)、无字(实相)等别。此外,一尊之真言亦有广、中、略之分,而分别称为大咒(根本咒、根本陀罗尼、大心咒)、中咒(心咒、心真言、心秘密咒)、小咒(随心真言、心中心咒)。

  大咒乃将诸尊内证本誓功德作详细宣说,中咒显示该尊内证秘密真实精要,

  心中心真言乃将该尊内证本誓功德中,抽其核心秘奥而成最为心要之真言。

  尔时如来复以菩提心契护于大众,令心不动,即说咒曰:

  一切佛心中心大陀罗尼:

  「唵 跋啰 跋啰 糁跋啰 糁跋啰 印地 微输达祢 哈哈(二上六合同) 噜噜遮 迦噜遮 莎嚩诃」

  佛以菩提心契护于大众,令心不动,而说此最为心要真言。

  一切佛心中心大陀罗尼,一切佛者,非唯本师释迦牟尼佛,乃指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心中心者,即即人人本有,竖穷三际,无有初后,横遍十方,无有边涯之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大陀罗尼者,即大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古之译者,皆遵四例五不翻,所谓四例:一音字俱翻,如诸经文;二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经本;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等;四翻字不翻音,如诸咒语。所谓五不翻:一谓秘密故,如诸神咒;二谓多含故,如薄伽梵具六义,阿罗汉具三义等;三本土无故,如阎浮树,恶叉聚等;四顺古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尊重故,如般若。今此咒于四例中是翻字不翻音,于五不翻中,是秘密故不翻。然各家所解不翻之义互异,综合各家之要,共有八义:

  一、咒为诸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凡情岂能了解,纵译华语,亦不知其义。如古国王,索先陀婆一语,具水、盐、器、马四实。唯智臣知之,佛密语亦然,一语具众德,能灭罪生福,唯佛及大菩萨能知。

  二、咒诠诸佛心印:一切神咒,莫不诠佛心印,如王宝玺,大臣见之,悉皆敬礼;咒能出生圣果,人天三乘,见持咒者,无不恭敬。

  三、咒能总持一切法:咒以少字摄多义,受持读诵者,能遮恶灭罪,降魔消障,断惑入理。

  四、咒为诸佛菩萨圣号:及诸鬼神王名,能持咒者,即持诸佛菩萨圣号,及呼诸鬼神王帅之名,天宠八部闻之,悉皆恭敬。

  五、咒具慈悲威德神力:持咒者当获诸圣慈悲摄受威德加被,灭罪生福速登圣位。

  六、咒为密语遮恶:一心持咒,内障不起,外患不侵,当除魔业。

  七、咒为诸佛因中咒愿:佛因中修菩萨道时,无不咒愿众生,离苦得乐。如世人尚可咒愿吉凶,随愿成就。况诸佛因中慈悲诚实之誓愿,故众生持之,必满所愿。

  八、咒为诸佛密令: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法治罪。众生持咒,如持佛密令,诸天鬼神,知是佛子,不敢为难。

  此咒梵音为:

  Om,bhara bhara sam-bhara sam-bhara Indriya vi-sodhani haha ruru cale karocale svaha

  讲六印前,先释两手,人之左手称慈念手,又名止手、福手、三昧手。右手称悲念手,又名观手、智手、般若手。两手合称金刚掌。十指通称十轮圆满,又名十度、十地、十界、十波罗密。十指端又名十波罗密峰。

  左手拇指名智,食指名力,中指名愿,无名指名方,小指名惠。右手拇指名禅,食指名进,中指名忍,无名指名戒,小指名施。

  拇指表空大,食指表风大,中指表火大,无名指表水大,小指表地大。

  第一、(菩提心契)[1]

  先以左右二手二无名指,各屈钩苾于中指后。以二大母指,各屈捻二小指甲上。二头指,各屈钩二无名指头。二中指直竖。头指捻。合腕当于心上,其印即成。若人修持此契法者,得菩提心具足,菩萨智具足,一切波罗蜜门具摄在心,所有诸佛菩提及诸秘门是此印摄,于净室授持此契,经七日间,所有法要即现目前。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论》载,菩提心之行相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之别,称为三种菩提心。《大乘起信论》所举之三种菩提心,即直心、深心、大悲心。

  菩萨智,《瑜伽师地论》七十四卷云:问:诸菩萨智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尽所有性故。菩萨智与声闻等智有五相差别,然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诸菩萨众、与诸如来、妙智、身心、有大差别。

  一切波罗蜜门,即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智波罗蜜菩萨等。

  佛言修持菩提心契有成,非但可具足菩提心、菩萨智,乃至一切波罗蜜门,亦可具摄在心。非仅如此,所有诸佛菩提及诸秘门,皆为此菩提心契所都摄。若于净室授持此契有成,经七日间,则所有法要即现目前。

  于诸魔道及众生道及诸鬼神道如是隐形伏匿,持此印契,自然知处,更欲变形,变亦不得。

  天魔以及众生道、鬼神有种种异变神通者,可隐蔽原形,伏匿躲藏,如魔王可使八万四千魔军,藏身藕丝。至于能变形作佛像、菩萨像等等惑乱世人者,更不可胜举。佛言修持菩提心契有成,可知其隐匿处,亦可使其变行不得。

  诸善男子,若得此契,应念即有十方诸佛云集其顶,应念即有十方菩萨求为侍者,应念即有十方金刚求为给事,应念即有十方诸天侍卫供养,诸魔眷属悉舍本土来助法威,一切毗那夜迦求来供养。

  毗那夜迦为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毗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

  由此菩提心契威神力故,应念密咒,则十方诸佛云集其顶,十方菩萨求为侍者,十方金刚求为给事,十方诸天侍卫供养,诸魔眷属悉舍本土来助法威,一切毗那夜迦求来供养。

  诸善男子,欲降伏魔怨外道,先结此契,咒三七遍,举在心上,回身起立,左转一迊,其时大地震烈,其魔诸众陷入下方不复出,纵有出者是佛慈愍然始得出。

  魔怨指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故称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外道乃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诘经》、《涅槃经》等有六师,《成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师地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大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

  若欲降伏魔怨外道,先结此契,咒三七遍,举在心上,回身起立,左转一圈,其时则大地震烈,魔怨诸众陷入下方不复出,纵有出者,是佛仁慈怜悯,方始得出。

  慎莫生嗔。持此咒者,若生嗔者,十方浩沸,非欢喜时十方始安。

  此言修持菩提心契,莫生嗔心,否则十方浩沸不安,除非欢喜时,十方始安。

  诸善男子,当佛之首,诸法之母,诸契之王,十方诸佛,从此而生。如诸佛世尊无有过者,若不过者,必须记持,勿轻用也,量事大小用之。

  此言菩提心契之功德地位为佛首、法母、契王,十方诸佛从此而生出,无有过者。故非大事,不可轻用。

  若持诸法,先以此契为首。不得此契,诸法无主,纵有成就,所有身心亦不决定,诸神不卫,所作诸法多诸障难。慎之慎之!莫不净用。

  此言菩提心契为诸法之首,诸神护卫,切莫不净用。不净用即为发心不纯,意存烦恼而妄用。

  第二、菩提心成就契(一名十方如来同印顶契,用前咒)

  先以左右二手中指相交右押左,于虎口中出头。二无名指并屈,押二中指背上。二母指各捻二无名指后相拄头。二头指于二无名指背上头相拄。二小指直竖合头相拄成。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契持者,转业消障,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恶业能障碍向善的正道,名为业障,亦作孽障。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能转业缘,消宿障,速证无上正觉。

  常持此契,得闻持不妄,于诸法要自然通达,从久远来所未持者,应心所作皆悉契合。

  此言常修菩提心成就契有成,闻持不忘,可开显智慧,通达诸法,乃至久远未曾修持法要,也可应心契合。

  持法之时,有诸外道及魔波旬来欲恼者,举心即退。

  魔波旬,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如举金刚王宝剑,能退外道、魔旬。

  欲有所须,点契即来。

  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如如意珠,凡有所须,点契即来。

  乃至千变万化能惑人法,结契持心,即现本形。

  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如大圆宝镜,能使种种惑人法,现出本形。

  地中伏藏龙宫宝处,若有所须,以契指之,应时即至。

  地中伏藏,明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暗喻自身佛性。贫女家中有伏藏,贫女不知之,智者教之发掘,以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而流浪于三界,佛为说法开示之也。《涅槃经》卷七曰: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

  龙宫宝处,明指龙宫藏宝处,亦暗喻自身佛性。

  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若有所须,能应时得宝;实喻修法开发自性宝藏。

  十方世界所有法要,欲得成者,于初夜间结契持诵,不离本坐便取睡眠,十方世界所有要法,心所欲者即自教来。

  此言若欲求十方世界所有法要,可于初夜,即今午后八时左右,结持菩提心成就契,诵心中心咒,不离本坐便取睡眠,则十方世界所有要法,凡心所欲者,即自教来。

  若求小通,不经三日。若求大通,不过七日。

  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若求小神通,则不经三日可得,若求大神通,则不经七日可得。

  于梦寐中,佛自印顶自护功力。

  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可于梦寐中,得佛加持,增长功力。

  若欲得见诸佛菩萨、神鬼、精灵、金刚等,每结印之时,将印印眼,至一千八十遍,即见。必须安心,勿使恐动令人失心。

  利济人者为神;加害人者为鬼;凡是人之精魂、鬼魅及五谷之精等,皆称为精灵;执金刚杵护持佛法之天神为金刚。修持菩提心成就契,将印印眼,至一千八十遍,即可见之,乃至诸佛菩萨等等,皆可见之,但学人必须定心,恐因种种异相而失心惊惶。

  若诸恶灾害及本土者,以契咒之一百八遍,将契指天画成佛字,其灾即灭,更不复生。

  灾有有大三灾,即火灾、风灾、水灾;有小三灾,即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此言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若诸恶灾害及本土,可结契持咒,一百零八遍,将契指天画成佛字(梵文、汉文、藏文皆可),其灾即灭,更不复生。

  若持此契时,被诸魔恼,但言小贼,不经再三,其魔即退。

  若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时,诸魔扰乱,可言小贼,不经三句,其魔即退。

  世间小小诸病及难治不可识者,但结契咒满一日,癫病亦除,除不至心。

  此言若至心修持菩提心成就契,如药王树,可治世间大小疑难病症。癫病,指癫痫病,俗称羊角风,若修持菩提心成就契有成,但至心结契咒满一日,癫病亦除。

  若于龙藏所须法要,结契诵咒,呼龙王名,不经一宿,其法自现。当见之时,诵持不得,更不忘失。

  龙藏,指大乘经典。佛陀入灭后,大乘经典藏于龙宫,故有此称。如《菩萨处胎经》卷七、《摩诃摩耶经》卷下等载,龙宫中藏有胜妙之经典。

  龙王,乃八部众中龙部的主宰或首领。依诸经文所说,其种类甚多,而以《法华经》序品第一所说的八龙王为其代表,谓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罗龙王,于法华经会上,率众多眷属誓言守护正法。于《大集经》第五十二卷,举出诸龙军将,护持阎浮提的西方第四分,除八龙王之外,另举出忧婆难陀、善现、善建立、天齿、婆楼那、婆娑婆、阿楼那、辛头、博叉、私陀斯等六十一个龙王。又于同经第五十五卷记载,释尊告以娑伽罗龙王、难陀龙王为首的二十诸龙王云:汝等各在大海之中,住本宫殿,护持养育我之正法

  此言学人若欲求龙藏法要,但结契诵咒,呼龙王名,不经一宿,其法自现。而且当见之时,诵持不得,更不忘失。

  若得此法,但自秘之,勿传非人,慎之慎之,欲用此契,量事大小,大事行,小事莫行,用损其灵验,记之记之。

  此言得菩提心成就契,须秘密珍藏,慎重传承,勿轻传与非器众生;且欲用此契,量事大小,大事可行,小事莫行,若因小事而妄用,损其灵验。

  第三、正授菩提契(一名摄授诸秘门契,亦名顶轮契,同一切佛用)

  先以左右二手无名指,于中指、头指两间出头。次以二中指、二头指,并头相捻,四指齐头相着,二大母指捻二头指上节文,二小指并头直竖,合腕成印。若有善男子等,欲持佛菩萨金刚心法者,依从此契,应念即得不动智,遍十方界,是圣非圣、是魔非魔、及诸天仙四果圣等、诸大鬼神等,同时即将本心共同契合。世间所有事业,世辨非世辨,从此即和合同佛心。

  佛菩萨金刚心法即真如佛性。不动智即佛性本不动摇之智慧。为正之义也,证正道,名为圣。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天仙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卷中谓,五趣之极,称为天;人而有神德者,称为仙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此言修正授菩提契有成,应念即得佛不动智,此智周遍十方,涵盖万象,是圣非圣、是魔非魔、及诸天仙、四果罗汉、缘觉、菩萨等圣人、诸大鬼神等,同时即将本心共同契合。世间所有事业,世智聪辨与非世智聪辨,从此即和合同佛心。

  何以故?得佛三昧门故,诸佛秘藏从此摄故,诸佛顶轮从此成故,一切金刚依从住故,十方众圣来归命故,一切诸恶回向善故,所有诸恶自摄心故,一切诸障自消除故,天魔波旬自降伏故,裸形外道成过之女自求哀故,一切龙藏自开发故,诸伏藏神自布施故,龙王宝珠自现前故,阎罗天子五道开闭所有主当自来忏悔故,一切诸法不得现前依从此契即得现前故,一切诸佛菩萨逆顺诸门自了知故,一切菩萨威光不能遮此行人身故,大小愿求皆果遂故。

  正授菩提契为何由此大功德利益?佛于此开示十八种原故。

  一、得佛三昧门故,即得佛正定正受,《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二、诸佛秘藏从此摄故,即都摄诸佛之无量心地秘藏,如《大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

  三、诸佛顶轮从此成故,顶为最高无上,佛顶金轮,无比尊贵,非众宝可比,修此契印可得成就无上正觉,故以佛顶轮喻之。

  四、一切金刚依从住故,《楞伽经》四曰:金刚力士,常随侍卫。金刚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等各种含义。

  五、十方众圣来归命故,众圣即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断惑证真之圣人,皆前来归命。此标佛心中心,一法不立,无上尊贵,余不能及,如德山禅师骂曰:这里无祖无佛,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六、一切诸恶回向善故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之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能障害圣道等。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据经论之记载,善有多种,如二善、三善、四善、七善、十一善、十三善等。修持正授菩提契使一切诸恶回向善。

  七、所有诸恶自摄心故,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沈散乱,是为摄心。修持正授菩提契可得之。

  八、一切诸障自消除故,障害涅槃、菩提,遮害出离之烦恼是名为 诸经论说障之种别各异,有说二障,有说三障,有说四障,有说五障等等,修持正授菩提契皆可消除之。

  九、天魔波旬自降伏故天魔波旬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名为波旬,常娆乱释尊之修行。盖诸佛出世,常有与其同世之魔障难其修行成道,且魔各有不同。波旬乃释迦佛出世时之魔王,有无量眷属,常障害佛道。修持正授菩提契可以威力降伏之。

  十、裸形外道成过之女自求哀故裸形外道又作露形外道、无衣外道。古代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尼干子外道二分派之一,即空衣派,提倡以大空为衣之裸体生活,以裸形为正行,又称无惭外道。提婆菩萨所举二十种外道之第六,即裸形外道论师。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唐《华严经》卷二十五:愿一切众生,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恶法。修持正授菩提契可使裸形外道哀求舍离邪法。

  十一、一切龙藏自开发故,修持正授菩提契可使一切龙宫之大乘经典自然开发。

  十二、诸伏藏神自布施故,修持正授菩提契可使诸保护地中伏藏神灵自然布施而出。

  十三、龙王宝珠自现前故宝珠音译摩尼、末尼。又作如意宝珠。即珠之总称。宝珠端严殊妙,自然流露清净光明,普遍照曜四方。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说其功能,以其于闇中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在之处,其地不寒不热;若人有热、风、冷病或癞、疮、恶肿等,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又摩尼宝所在之水中,水随作一色。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修持正授菩提契可使龙王之如意宝珠自然现前。

  十四、阎罗天子五道开闭所有主当自来忏悔故阎罗天子为地狱十王之第五。司掌大海底东北沃燋石下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犯鬼照过孽镜后,牛头马面差鬼押入大地狱细查,再发入诛心十六小地狱受苦,受满期限,转解第六殿查对。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者唯摄于天趣,一者摄于天趣与鬼趣二者之中。修持正授菩提契可使阎罗天子,以及五道开闭所有鬼王、冥官等等自来忏悔。

  十五、一切诸法不得现前依从此契即得现前故,此概言一切诸法不得现前者,若依此契而修,即得现前。

  十六、一切诸佛菩萨逆顺诸门自了知故 违逆真理谓之,随顺真理谓之逆顺诸门包括诸佛菩萨逆流顺流,逆缘顺缘,逆行顺行,逆顺三昧种种法,修持正授菩提契,皆可自了知。

  十七、一切菩萨威光不能遮此行人身故,此言修持正授菩提契得大威严气势,一切菩萨威光不能遮此。

  十八、大小愿求皆果遂故。内心大小愿望,凡所应许,修持正授菩提契,皆能圆满。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契持者,于净心中慎莫惑乱,收心在定,先念三归,发受戒心,然结此契。

  此言若欲修持正授菩提契须清净自心,无生惑乱,收心在定,先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发愿受持正戒,如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具足戒,然后结此印契。

  当结之时,即有十方地神,执持香炉,供养此人。帝释梵王,现其人前,为说愿教持印。大神,立在左右,为作证明。灌顶轮王及执金刚神,立在前后,手扶佛甲在行者身。

  地神,地下之神也,名曰坚牢,女神也。《最胜王经》卷八: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诸天传》曰:地只乃总号,安住不动皆地神故,坚牢乃别名。

  当结正授菩提契之时,十方地神皆执持香炉,供养此人。

  帝释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为色界四禅天中的初禅天王。梵是清净、寂净之义,又为离淫欲的色界诸天的通名。在初禅天,大梵天的身高是一由旬半,寿命是一劫半。

  帝释、梵王为佛教护法,《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

  当结正授菩提契之时,帝释梵王,现其人前,为说愿请教持印。更有其余大神,立在左右,为作证明

  灌顶轮王即转轮圣王,已受灌顶得轮王位,故名灌顶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大智度论》卷四曰:问曰: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菩萨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答曰: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

  执金刚神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

  当结正授菩提契之时,灌顶轮王及执金刚神,立在前后,手扶佛甲在行者身。

  佛甲,即佛袈裟,《菩萨璎珞经》载时有天子名曰福盖,即知菩萨心中所念,寻奉八万四千金缕织成袈裟

  诸金刚藏,位立虚空雨大宝华,安慰行者。

  此言当结正授菩提契之时,诸金刚藏菩萨,伫立于虚空,雨落大宝华。

  大宝华即由珠宝而成之大莲花。

  十方如来,纵住十方放白毫光,照行者身。

  十方如来,亦竖立于十方,放白毫光,照行者身。

  白毫光,表示中道了义,不偏左,不偏右,而在两眉之间;亦表示《佛心经》圆顿法门,中道实相之道理。《观佛三昧海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出世时,白毫光是五尺,修苦行时是十四尺,成佛时则有十五尺。白毫相中间空,白色如琉璃筒——表示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中间空代表中道,亦是之义。其相柔软表示卷舒自在,随意的可长可短代表真。白色是清净,亦喻为涅槃四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中道、实相之宝印。

  光中化佛,执大法轮,印行者。得印顶已,所有佛法自然了达。

  法轮,为轮宝,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一)、催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二)、辗转之义,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三)、圆满之义,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教理之决定者谓之。如实相印,三法印等。《大乘义章》卷二曰:优檀那者,是外国语。此名为印。(中略)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名印也。《秘藏记》卷上曰:印决定义也。

  白毫光中化佛,执大法轮,以心传心,印定行者。得印定已,学者对所有佛法自然了达。

  欲作此契,烧三种香:一檀香,二熏陆,三沉香,各别烧,三世诸佛同现其前。

  此言欲结正授菩提契,烧三种香:檀香,熏陆香,沉香,各自别烧,烧香时三世诸佛同现其前。

  檀香,香木名。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檀香》﹝集解﹞引 叶廷珪《香谱》: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洩气。

  薰陆香即乳香,《南方草木状》云:熏陆,出大秦国,其木生于海边沙上,盛夏木胶流出。沙中夷人取之卖与贾客。沈括云:乳香即薰陆,如乳头者为乳香,塌地者为塌香。

  沉香,为药材名,属药瑞香科植物,也指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

  欲召十方诸佛、菩萨、金刚、诸天地神、日月星宿、五道巡官、司命司察,结此契,咒三七遍,运心遍十方,经三遍迊,一切即至。

  诸天地神又称天神地只 天神,指天上之诸神,即为梵天、帝释等之通称。地只,指居住于地之鬼神,即坚牢地神、八大龙王等。此外,色界以下诸天众之属隶,及欲界之夜叉等,亦总称天神地只。

  日月星宿,太阳、月亮及众星。星宿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十二宫,七曜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宿曜仪轨》曰:若人欲求福智,当归依此菩萨,日月星皆虚空藏所变也。

  佛经又有三光天子一说,即日天子、月天子、明星天子三者。《法华经》卷一序品即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之记载。《法华经文句》卷二下谓,名月等三天子乃帝释天之内臣,如同卿相。又《法华经玄赞》卷二本谓,三光即指宝光、名月、普香三者。观世音,名宝意,为日天子,即宝光;大势至,名宝吉祥,为月天子,即名月;虚空藏,名宝光,为星天子,即普香。此系将日月星配以法华经之三天子。

  五道巡官,指四天王,《四天王经》云:须弥山上即第二忉利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蜎蜚蚑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天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四王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其中诸天佥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众生施行吉凶。(中略)具分别之以启帝释。若多修德精进不怠,释及辅臣三十三人佥然俱喜。释敕伺命增寿益算。

  司命,掌管人间寿夭福祸的神,又作伺命。《三品弟子经》云:尔时,四天王、太子使者、护佛道神,一一记之,稍稍去离之,敕伺命计集积累其罪条,疏名录白上帝。年寿未尽顿遣恶神,因其犯戒之间夺其余命,自然堕落泥中。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禄、伍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并谓司命是受帝释之命,随人日常言行之善恶,而增损其年寿。

  司察,掌管人间是非功过的神。

  此言欲召十方诸佛、菩萨、金刚力士、诸天地神、日月星宿、五道巡官、司命司察,结此正授菩提契,持咒二十一遍,运心观想遍十方,经三遍周行,一切即至。

  欲召十方宝藏及龙藏伏藏神等,以契指天,即现其前。

  此言欲召十方守护宝藏之神及守护龙藏、伏藏之神等,则可以契指天,其神即现其前。

  宝藏神为司无尽财宝之大夜叉王。据《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卷上载,释尊于过去劫修菩萨行时,曾救治一病比丘,该比丘即为说宝藏神曼拏罗秘密三昧仪轨。有关持经之功德,同经云:若诵此经,无财者能得财,无吉祥者能得吉祥,一切所欲之事皆得成就。又若见若闻之,则所有过去多劫多生愚痴所作,一切重罪皆悉消除。

  宝藏神之形像为身呈青云色,以各种宝物严饰;右手作施愿状,掌中有庵摩勒果;左手持盈满之宝囊,于狮子座上结跏趺坐。

  欲使神鬼及诸金刚天神菩萨,乃至一切道力欲使令者,以契印,口阴诵七遍或三七遍,应时现前,任意使役。

  此言若欲驱使神鬼以及诸位金刚力士、天神菩萨,以及一切具有道力之众生,则可结此正授菩提契,口密诵七遍或者二十一遍,那么皆可应时现前,任意使役。

  每日无问夜及晨朝,结契诵至千遍,十方如来自助其力,何况诸余一切外道及以内道。有诸法术、有幻惑者,欲令破者,举心即破。

  此言每日无论黑夜及早晨,结契诵咒至千遍,则十方如来、一切外道、内道等辈自来助其势力。如有诸种法术、幻惑世人者,若欲破之,则举心即破。

  种种诸病,于大悲心中欲作救护,无有疑滞。诸有病苦来求救者,身不能去,但结此契,口言检校其病人边,即有圣者自变化身,救彼病苦,还得除差。

  此言结此正授菩提契,怀大悲心,可救护众生种种诸病。并且若有病人求救,而自身不能前去,但结此印契,口中准确说明其病人的病情、地址,即有圣者自变化身,救彼病苦,而得痊愈。

  欲用此法,必须消息记持,莫不净用。若不净用,一切滞碍,无有成者。若诸印法久持不得成者,结此契日持千遍,不经七日,无法不成,所用即无滞碍。记之记之,勿传非人。勤苦愿求,经三七日,得佛菩萨。

  此言若欲用此法,不宜声张,必须秘密消息而记持,而且莫不净用。若不净用,则生一切滞碍,无有成者。若修诸印法而久持不得成者,结此契日持千遍,不经七日,无法不成,所用即无滞碍。此正授菩提契勿传非器学人。如能勤奋努力,诚心愿求,经二十一日,则可得佛菩萨。

--------------------------------------------------------------------------------

  [1]本经文版本,咒语印契部分的括号内文字为原经文,其他经文的括号内文字,疑为遗漏文字,加括号注明。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8

 

  第四、如来母契(又名金刚母,亦名菩萨母,又名诸佛教母,亦名诸法母,亦名诸印母,又名自在天母,又名契持母,亦名总持母)

  先以左右二手合掌,二小母指交屈入掌中,二头指钩取二小母指头,二大母指,并押二头指中节,二无名指直竖,头相捻,苾二中指向二无名指后亦相捻,四指头齐,合腕成。其座须结跏,亦得验,小声阴诵前咒。

  结跏,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白伞盖大佛顶念诵法要》之勇健坐,即同于此。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为降魔、吉祥二种:

  (一)先以右足压左股,后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天台、禅宗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

  (二)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之为莲花坐。如来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于密教中行之,盖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众生界。以右足压左足,乃佛界摄取众生界,众生界归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义。多用于修法中之增益法或息灾法。

  此言若欲修持如来母契,须结跏而坐,则更得验,小声默诵前咒。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此契者,心念十方诸佛七遍,然后当结此契。

  此言若欲修持如来母契,心念十方诸佛满七遍,然后结契。

  其契每于大月十五日,结此契持得万遍,十方世界所有自在法门应身即现,乃至三十三天须至即至,更无滞碍。

  大月指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若于每个大月十五日,结此如来母契,持咒万遍。则十方世界所有自在法门,随心应身即现,乃至三十三天须至者,随心即至,毫无滞碍。

  诸佛长生,我亦长生;诸佛成道,我亦成道;诸佛度人,我亦度人;诸佛无碍,我亦无碍;诸佛化身,我亦化身;诸佛法身,我亦法身;诸佛放光,我亦放光;诸佛寂定,我亦寂定;诸佛三昧,我亦三昧;诸佛说法,我亦说法;诸佛不食,我亦不食;乃至种种诸佛所作之事,皆悉能为能作。

  此言修持如来母契,可同佛长生、成道、度人、无碍、化身、法身、放光、寂定、三昧、说法、不食乃至其余种种事业,皆能为能作。

  何以故?为于此中是八种母故,及八自在故,诸佛常说八自在故。我从此而生,更无别处。有此契即能摄八方自在之力。一一方界皆有八方,一一方皆有八种随心。

  八种母,即金刚母,菩萨母,诸佛教母,诸法母,诸印母,自在天母,契持母,总持母。

  八自在,即涅槃所含常、乐、我、净四德中,乃自在无碍之义,大我即如来法身,具足八种大自在,故称八大自在我。又作八自在、八变化、八神变。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诸根互用。()得一切法无得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然诸经所说略异。

  此言修持如来母契是八种母,能长养一切功德、智慧、法要,如八种自在。佛所证八大自在功德皆由此而生,有此契即能摄八方自在之力。每一方界皆涵盖八方,每一方向皆有八种随心。

  何等为八?一变化随心,二慈悲随心,三救苦随心,四说法随心,五逆顺自在随心,六摄诸要契自来相逐随心,七所有诸毒令向善,得至佛身无退转随心,八世间所有果报福德,能施即施、能割即割、能修即修、须成即成、须破即破随心。

  此言修持如来母契可得八种随心之内涵。

  善男子等,如是随心事中,一一皆有百十恒河沙随心事,不可具说。若有求者,但于晨朝,结契求之,无不可逐[1]。若不果者,诸佛妄语。

  此言修持如来母契可得八种随心,若详细言之,八种随心中一一皆有百十恒河沙随心事之多。若有求者,可于晨朝,结契求之,无不随意而得。若不得果者,则是诸佛妄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此契者,欲求佛位者,欲求菩萨位者,欲求金刚位者,欲求天神位者,欲求现十方者,欲求生西方者,欲求下方自在生者,欲求十方自在生者,欲求世辨无缺短者,唯当至心思惟自念事,日持千遍,七日之间,即能得至。一离世界,更不往来。

  此言修持如来母契,若有所求,如欲求佛位,欲求菩萨位,欲求金刚位,欲求天神位,欲求现十方,欲求生西方,欲求下方自在生,欲求十方自在生,欲求世辨无缺短等等,当至心思惟自念事,日持千遍,七日之间,即能得至。一离世界,更不往来,如不似初果须陀洹需七返人天,二果斯陀含一返人天。

  何以故?为同佛身得佛神通故,为同佛心得佛慈故,为同佛眼得佛见故,为同佛力得佛持故,为同佛行行世间故,为得佛印亲印受故,为得诸佛同变化故,为得法身诸魔外道自降伏故。

  为何修持如来母契可随求如意?此言八种缘故,同佛身即同佛证果德三身,故亦得佛神通;同佛心即同佛证悲智具足之佛性,故亦得佛慈;同佛眼即同佛照破诸法实相,故亦得佛见;同佛力即同佛之力用,故亦得佛持;同佛行即同佛普渡众生,故行世间;得佛印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亲印受;除此以外,修此如来母契,可得诸佛同变化,得佛法身而诸魔外道自降伏。

  何以降伏?见二身唯见一身,见无二佛唯见一佛故。

  如何降伏诸魔外道?佛言见二身唯见一身,见无二佛唯见一佛二身二佛指妄想分别,此为诸魔外道之根本。一身一佛皆指此妙明真心,一实相印,无二无别。《法华经》: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但修此如来母契,悟本真心,佛亦不立,诸魔外道更无处安身,故名之为降伏。舍此而修,皆属诸魔外道。

  善男子,当知此契,唯佛与佛乃能记持,非诸圣也。唯诸菩萨愿力满者乃能记持,非初心也,非诸金刚。佛受与者然始忆持,非小通也。

  此句极力赞叹如来母契之珍贵稀有。唯佛与佛乃能记持,而非诸圣。唯诸菩萨愿力满者,得证佛果,乃能记持,而非初心,亦非诸金刚。须佛亲授予,然后始能忆持,而非小通可得。

  善男子等,若将此契,十方世界所有通灵,无不识知,无不摄受,无不顶礼,无不归从,无不加护,十方如来无不印可。宁于百亿恒河沙数世界,诸有大地尽皆灭没,诸须弥山王末为微尘,复有佛身迁转不定,当知此契不可说,无有定相。何以故?岂有诸佛迁转身也?当知此契诸佛执持,非菩萨手。若有菩萨不从佛受,能行此契,无有是处。若有金刚,不从佛受,能得此契,亦无是处。尽于世界虽有诸天不得见闻。何以故?佛不受故。

  此言若修此契,十方世界所有通灵,无不识知、摄受、顶礼、归从、加护,十方如来无不印可。宁有百亿恒河沙数世界,诸有大地尽皆灭没,诸须弥山王末为微尘,复有佛身迁转不定,而此契不可说,无有定相。

  何以故?诸佛法身常住,岂有迁转身也?此契乃诸佛所执持,非菩萨手。此契乃佛授,菩萨、金刚,若不从佛授,能得此契,无有是处。佛若不授,尽于世界,虽有诸天亦不得见闻。

  善男子,当知此契,欲同诸力无有校量。若能至诚持经三日,大地震动如佛出世,日月光明自然不现。何以故?为此力故。

  此言修此如来母契可得大力用,若能至诚修持经三日,大地震动,如佛出世,日月光明,自然不现。

  善男子,我此印契,久事我者即来付嘱,同我心者我亦付嘱,具大慈悲我亦付嘱,长养法性我亦付嘱,能度众生直至菩提我亦付嘱,依我经教记持在心我亦付嘱,能为众生作决定者我亦付嘱,能使众生修行戒行、所有魔事为作制约,不令退失,我亦付嘱。

  此言如来付嘱如来母契之八种要求条件,即久事我者同我心者具大慈悲长养法性能度众生直至菩提依我经教记持在心能为众生作决定者能使众生修行戒行、所有魔事为作制约,不令退失

  久事我者,即经久事佛,事佛有三种(一)、魔弟子事佛,谓魔弟子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二)、天人事佛,谓天人受持五戒,行于十善,至死不犯,笃信罪福因果,常念正法。(三)、佛弟子事佛,谓佛弟子奉持五戒,广学经法,修习智慧,知三界苦,心不乐着,欲得解脱,行于六度,不贪身命,不为邪业。

  同我心者,即同佛觉悟心,清净心,无住心。

  具大慈悲,拔除一切众生苦恼,给与快乐的广大无边之大慈悲心。《观无量寿经》: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长养法性即功德善根,生长养育也。

  能度众生直至菩提能济度众生,直至无上正觉。

  依我经教记持在心闻佛说法,记存在心,而不暂忘。

  能为众生作决定者能以智慧观察诸法,善能拣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

  能使众生修行戒行、所有魔事为作制约,不令退失能使众生持戒、制约诸种魔事不生,不令退失。以上皆堪受大法。

  善男子,当知此契佛额上光,结持之百遍,举至额际,即能放光。善男子,当知此契如来心,结契持百遍,自得佛心。善男子,当知此契如来眼,持契百遍,举至左眼即同佛见,举至右眼即同菩萨见,举至眉间即同金刚不坏神通自在见。善男子,当知此印如来神通变化,结契持之百遍,举至左膊,即同如来无边身,身通(变)化自在,观见众生在于身中;举至右膊,即运转大地在于身中。善男子,当知此契即是如来神足无碍故,结契持百遍,上下八方应时示现,皆有七步踪迹。善男子,当知此契同于如来语,持契百遍,举至于口,所说法要同如来音,无有碍滞,皆合契经。善男子,当知此契如来顶轮,结契持之百遍,能与恶业众生作大福田,善业众生证果受记。当知此契,假使一切诸佛同时出生,此契神力如诸佛力。善男子,当知此契不可思议。

  此言如来母契之种种不可思议作用。如能放光、得佛心、同佛见、同菩萨见、同金刚不坏神通自在见、同如来无边身,身通(变)化自在、运转大地在于身中、神足无碍、同如来音、作大福田、证果受记等等妙用。

  若于愿持者必须珍重,勿妄宣传与诸非人。何以故?我自保护故。若传非人,即同谤我。若谤我者,必无出离。若不出离,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云何得闻十方诸佛名字?更何得见诸佛法身?诸佛永劫更无护念,一落地狱,过十恒河沙劫始得出生。虽得出生,经百千劫,受无目身。当知此契,必须记持,勿轻用也。受法忏悔,除难救苦,摄障度人,降魔止毒用。纵有轻小事意用此法者,多不成就,自当失验。若能依此,诸验自成,不假别持。使我广说,句义重叠,遍于大地,犹亦不尽。记之不轻。

  此言如来母契莫妄传与非器众生,否则罪如谤佛,得大恶报。且除非受法忏悔,除难救苦,摄障度人,降魔止毒等大事,勿轻用此契,否则不灵验。

  第五、如来善集陀罗尼契(亦名摄菩萨契,亦名摄一切金刚藏王法身契,亦名集一切陀罗尼神藏契,亦名集一切威力自在契)

  先以左右二手合掌交,二中指右押左于掌中,二大母指左押右各捻本中指如环,二无名指二小指并竖头相捻,二头指捻二无名指上节文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持此契,先当于晨朝时,至心称念三世诸佛,面向十方说三归依法,清净澡手嗽口,然结此契,闭心静坐。

  此言若修如来善集陀罗尼契,应于晨朝时,至心称念南无三世诸佛,面向十方说三归依法,净手嗽口,然后结契,闭心静坐。

  十方佛语心中自了,一一思惟,证诸佛心,诸佛言音,从此而出。言音既出,十方世界所有陀罗尼法门,及一切陀罗尼神,及百万亿金刚藏王、百万亿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佛陀罗尼藏、龙藏、日藏、月藏、地藏、阿修罗藏、伏藏、宝藏、诸佛秘藏,乃至诸佛所有一切慈悲藏等,自然开发,皆自现前,如云玉雨花遍彻十方世界,所有陀罗尼藏即自了达。得了达已,一切陀罗尼法取用无滞。

  佛语为佛之言语也。《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修此契可自了十方佛语,证诸佛心。一切佛之言语,皆从此佛心而出,陀罗尼是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陀罗尼藏为真言陀罗尼之法藏,亦称秘(密)藏。五藏中此为最上醍醐之教法,据之而立真言宗。

  修此契之功德利益,可使所有陀罗尼法门,及一切陀罗尼神,及百万亿金刚藏王、百万亿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佛陀罗尼藏、龙藏、日藏、月藏、地藏、阿修罗藏、伏藏、宝藏、诸佛秘藏,乃至诸佛所有一切慈悲藏等,自然开发,皆自现前,如云玉雨花遍彻十方世界,所有陀罗尼藏即自了达。得了达已,一切陀罗尼法取用无滞。

  若善男子等,欲持此法,须烧檀香、熏陆香、沉香等,须净衣服,所发誓言:我今持此契法,普为一切众生。设此誓已,即结此契,持至一百八遍,即有一切诸佛,化身为百亿神,各严器仗及诸眷属围绕咒者,及百亿神军、百亿鬼军、百亿诸天仙众、一切水火风天所有精祇变怪无不来集。既云集已,问言:何欲所作?我不违逆,能为即为,所须七宝千子隐形法式及王化四天得大威力,所至之方自然调伏。若有不顺之者,以契指之,应时契上化出兵众,身持火焰,前后照彻过十方世界,一一兵身皆长千尺,纵广正等转轮圣王四天下。

  此言欲持此法,须烧檀香、熏陆香、沉香等,应净衣服,并发誓言:我今持此契法,普为一切众生。然后持至一百八遍,可召集一切诸佛,化身为百亿神,各严器仗及诸眷属围绕咒者,及百亿神军、百亿鬼军、百亿诸天仙众、一切水火风天所有精祇变怪无不来集。听命调遣,能为即为。

  七宝千子,转轮王于轮宝之外,具六种之宝,合有七宝,又具足千子。长阿含六卷转论圣王修行经曰: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千子具足,勇健雄猛。

  王化四天又作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所须七宝千子隐形法式及王化四天得大威力,所至之方自然调伏此句言修持此法,可使转轮圣王隐身护佑,及可得四大天王威力加持,故所至之方自然调伏。

  若有不顺从者,以契指之,则应时从印契上化出无数兵众,身持火焰,前后照彻过十方世界,每一兵身,皆长千尺,其纵、广、正等同转轮圣王及四天王。

  用此契欲得法藏,持契在心,即有持陀罗尼王,为说法要,自然开解。

  法藏有两重含义,(一)、法,谓法性;藏,为含藏。佛法藏、如来藏,意指如来藏中含摄无量之妙德。(二)、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若学人欲得法藏,持契在心,即有持陀罗尼王,为说法要,自然开解。

  若降恶兽,以契指之,应时契上即有五师子现,恶兽自然弭伏。如来昔于摩诃陀罗国,降护财狂象,用此契力。

  此言若此契可降伏恶兽,修法时,契上能现五狮子,可使恶兽自然调伏。如来昔于摩诃陀罗国,降护狂象,即用此契力。

  《佛本行经》<降象品>第二十五载:尔时世尊,游王舍城,行福众生,地为大动,诸佛瑞应,奇异感变,欲入城时,皆为显现。尔时调达,怀毒害心,觉佛入城,瑞应悉现,赍嫉速诣,王阿阇世,为诈诱进,教使逆恶,汝篡父王,我当杀佛,俱共照照,犹如日月。

  饮王以伪辞,饮象以醇酒,象得醉酒狂,鸣吼如雷震,即时放醉象,奔驰来向佛,譬之暴冥风,来欲灭佛灯,犹如劫尽风,欲坏灭世间,健如金翅鸟,怒如阎罗王,佛心坚不倾,不为象动摇,犹如摩罗山,不为海风动,突来至佛前,即到屈足礼,摄伏心着地,喻尘遇暴雨,如从赤云中,日光晃然明,昱昱譬流星,堕于异山顶,从袈裟云中,放右臂光明,晖曜照大象,如日加黑山,德相手触象,象即时醒寤,犹如炬明现,晦冥退却缩,象霍然醒寤,意即得安足,犹如神仙咒,触虺毒即除,象即时屈伏,自归佛足下,佛时显光明,如日出山岗,时调化醉象,教令种善本,化应度者已,即还到精舍。

  若欲移动山岳,结此契,咒一千遍,以契指山三遍,指地三遍,于时地藏及金刚际,遍其山下涌出。金刚掷着他方,一切众生无觉知者。如来放光动地,当用此契。若有灾疫流行,恶风暴雨难禁制者,当结此契,咒经七遍,轮转三匝,灾疫停息。若有持一切陀罗尼久用功夫,不得效者,当结此契在于顶上,得至最胜,其力即成,更无拥滞。

  此言修此契可移动山岳、放光动地、禁制流行灾疫、恶风暴雨,成就一切陀罗尼效力。

  善男子等,如来神力从此而生,如来契法住此而出。过去诸佛所有契集法藏从此集。诸佛所摄菩萨、金刚神力,及诸天仙,一切外道能为伏事者,皆以此契摄持。若一切法有诸众生不决了者,亦结此契,指此人心自然了达。诸佛、菩萨、金刚所行神通,人不知者,皆用此契。

  此言此契功德可生如来神力,可出如来契法,可集过去诸佛所有契集法藏,可摄持菩萨、金刚、及诸天仙一切外道,可助众生了达一切法,乃至诸佛、菩萨、金刚所行之种种人不知之神通,皆用此契。

  善男子,各见所有一切陀罗尼,自证功力,动大千界,不得此契能了知者无有是处。

  此言修此契能了知一切陀罗尼功力、境界。

  如我此契纵持诸法多有犯触,但得此契不惧犯触,亦无退散。一切诸圣,上及诸佛下至种种隐形、种种幻化,常来供养,常持此契,所有福力共诸佛等。

  犯触,《论衡·讥日》:“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然修此契不惧各种犯触,亦无退散。且得福力共诸佛等。

  若修无上菩提之人,当持用有力。诸余贪诈小心勿妄宣传,纵传无效,即起谤法。

  此言若发心为无上菩提者,修持此契,必将得力。若心存贪婪狡诈恶心者,非为法器,不宜传法,纵修亦无效,反使其谤法。

  善男子,当知此契是诸佛之身,能摄诸法自宣通故。善男子,当知此契以如来身,能摄诸圣来作辅故。善男子,当知此契如来心,摄诸藏门在意中故。善男子,当知此契如来身,能摄一切菩萨金刚护世间故。善男子,当知此契如来身,能令一切大神布世间故。

  此极力赞叹印契功德殊胜,为如来身、如来心,能摄诸法、能摄诸圣、能摄诸藏门、能摄一切菩萨、金刚、大神。

  善男子,我此契即始一付嘱,我此契即流注贫下诸众生手,其此众生是我菩萨随念所生,得菩萨记,我始付嘱。

  此言学人从修印契之始,即使该学人为贫贱穷困众生,亦为佛菩萨随念所生,得授菩萨记。

  善哉善哉,善男子,宁说诸佛同淫欲身,莫轻此契,必须护持。何以故?岂有诸佛成淫欲行不?诸佛若无淫欲,当知此契必同诸佛。若持此契,纵造地狱因堕于地狱,令地狱内诸受罪者应念生天,无有一人及受罪苦。释迦如来现病,入于地狱救诸众生,当用此契,更无余契能与此等。若使我说,劫劫相续,说不可尽。记之,不轻异。

  此言莫轻此契,必须护持,若持此契,纵堕地狱,亦令地狱罪苦众生,应念生天。释迦如来现病身,入于地狱救诸众生,常用此契,更无余契能与此等。此契功德,历劫说之不尽。

  第六、如来语契(亦名敕令诸神契,亦名敕令魔王外道契,亦名闻持不忘契,亦名善说语秘门契,亦名同一切众生言音契,亦名一切逆顺而说无能违契,亦名一切言音无错谬契)

  先以左右二手合掌,以左右二无名指、二小指叉于掌中,即以二大母指左押右,捻二无名指小指甲上,二中指、二头指并竖直申,总拆开二分许成。

  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契时,或得闻时,或得见时,其人身上所有积劫重障难自然消灭。

  此言得此契,或闻或见,可使其人自然消灭累劫重障。

  一切法要及非法要,出语赞叹即成实故。所出言音敕召诸事,告令十方,应时十方同知闻故。心中所须诸法,但口告言:我须此法,我须此力,我须此宝,我须此药,我须此食,若有一切所须,但净心结契诵咒至一千八十遍,所须之物,应令即有,所持物神自然奉送。

  此言修此契,出语赞叹,即得成实,敕召诸事,十方知闻,若有所须,但净心结契诵咒至一千八十遍,所须之物,应令即有。

  善男子等,若有三十三天闻此语音,谓如来语,即来供养。十方药叉罗刹鬼神等恶心碜害者,闻此言音,毒心即除,虽在十方,即自求哀,发弘誓愿,我乘佛教更不敢作恶。下方世界诸金刚藏,闻此言音,踊出金刚座,扶持此人安其座上。

  此言修此契,能使三十三天前来供养;能使十方药叉罗刹鬼神消除毒心,求哀发愿,不敢作恶;能使诸金刚藏护持。

  维摩诘取东方金刚座用此契力,多宝如来从下方发来用契力。

  维摩诘取东方金刚座,《维摩诘经》<不思议品>“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释迦佛于此透露,维摩诘居士于其时取东方金刚座即用此契力。

  多宝如来从下方发来,《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释迦佛于此说明,多宝如来从下方前来听闻《法华经》即用契力。

  出言即得,更无疑滞。何以故?以佛言音遍十方故,以此言音同诸佛言音无有二故,以此言音同佛常决定故,所有诸法口所宣说即同记持无错谬故,念念不退同佛记持常不阙[2]故,言所出音一切众生若得闻者皆解了故,是语非语口所说者如诸法音一切众生皆信受故,所说教令众生记持不忘失故,纵有非语使诸众生将为正法能护持故,有诸众生失念失心说错教命我此言音能令得本心正定故,所习法要能令众生乐听闻故,所说言音无违越故。

  此言修此契,若有所求,出言即得,更无疑滞。为何有如此神效?佛于此解释十二种缘故,即因佛言音遍十方,修此契则此言音同诸佛言音,同佛常决定,同佛记持无错谬,同佛记持常不阙,而且所出言音一切众生若得闻者皆可了解,一切众生皆能信受,所说教令众生皆记持不忘失,能使诸众生护持正法,能令众生得本心正定,能令众生乐听闻,所说言音无违越。

  善男子,若持此法,若行若坐或住或卧,先念三归,然后结持此契,得满百日,一切语言无不解了。若能至心不解了者,一切诸佛便为妄语。

  此言修此契,不管行坐住卧,先念三归,然后结契,得满百日,可了解一切语言。

  若使我喻此契力,无喻可喻,无比可比,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圣,无有能知此契力者,持之得通,不知根际。我今虽说而有付嘱,亦不知根际。当知久远佛力,递相付嘱,递相承受,递相印可,递相授记。

  此言此契威力巨大,无可言喻,无可相比,三世诸佛,递相付嘱、承受、印可、授记,持之得通,然无有能知此契力者,亦不能知此契首创根际。

  如上之事,从自在心中语契出生,不可轻用。记之,慎之慎之!初心众生勿令见我如上印法,难可度量,消息不得轻用小小之事。若有用者,令人失验。纵欲用时,量事大小。

  此言如来语契不可轻用,否则失验,此契难可度量,故亦勿令初心众生如上印法。

--------------------------------------------------------------------------------

  [1] 逐,疑为

  [2]=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9

 

  定契加持品第四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一切菩萨及诸金刚藏王,诸眷属等即欲修持。其(时)天地大黑,日月星宿失却精光,诸有神灵忽然沉没。佛视此已,便即微笑,以其语契指十方界,天地大明。

  佛陀说六印一咒已,与会大众,即欲修持,而天地大黑,日月星宿失却精光,诸有神灵忽然沉,佛以如来语契指十方界,天地便恢复大明,可见佛语不虚,六印威力无比,不可思议。

  时诸菩萨各自现身,各各动摇,天地大动,尽其神力,亦不能止。

  然天地虽复大明,诸菩萨各自现身,仍各各动摇,天地大动,诸菩萨尽其神力,亦不能止。此为下文如来定契铺垫造势,亦表诸菩萨未能体悟如来心体,成就楞严大定。

  其时如来却后安坐,告大众言:我用定契,此能安不?即舒左手四指向前,拓大指横着掌中,右手亦如左手,安右膝上。应时一切大众及大地等,并悉得定。

  于此时,如来退后安坐,告诸大众,我用定,能安契止否?即结如来定契。

  此如来定契,实表如来心中心,真常不迁,定契左手向前,表佛性灵明朗照,右手安膝,表佛性空寂无染。

  应时一切大众及大地等,并悉得定明说如来定契之威力作用,暗喻一切大众及大地等佛性,本来无动,悉得真定。

  善哉,诸大众等,当知久远诸佛有如是力,不可思议。一切菩萨心中始可安立。如上诸法,决定加持,若无决定,纵尽劫修,有何成益?

  久远诸佛有如是力,不可思议亦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本具性定,不可思议。一切菩萨上求下化,六度万行,皆安立于此,故能决定加持,若离此而修,心外求法,纵尽劫修,有何成益?

  尔时实德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此定契有何加持?佛何不说?如若不说,如病露现,莫知方救。

  实德菩萨问佛,此定契有何加持?佛何不说?如若不说,如人重病,而不知以何药方救疗。

  尔时佛告实德菩萨:我此定契,一一诸佛从此得定。久远以来,唯诸佛有此定契。若诸菩萨、一切金刚无此契也。若有此契,即同诸佛。其此定力,有言宣不?实无言宣。若无言宣,如上诸法亦无言宣。谁人得到?谁能言宣?唯我此身,能为解了。唯过去诸佛,能为解了。其诸菩萨能解了者,即同我身,非菩萨也。

  佛先答实德菩萨问如此定契有何加持?佛言:一切诸佛皆从修此定契而得定。

  佛复答实德菩萨问佛何不说?佛言:久远以来,唯诸佛有此定契,诸菩萨、一切金刚无此契,若有此契,即同诸佛。

  此定契喻佛性,诸菩萨、一切金刚无此契指菩萨、金刚虽悲心深广,法力高强,然未悟如来心中心,未契真常,故曰无此契,若能悟佛心性,方谓有此契,即同诸佛。

  然如来心中心者,一法不立,人我两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佛问其此定力,有言宣不?实无言宣。若无言宣,如上诸法亦无言宣。谁人得到?谁能言宣?唯我此身,能为解了。唯过去诸佛,能为解了。其诸菩萨能解了者,即同我身,非菩萨也。

  诸圣师范品第五

  尔时如来说此语已,下方有一菩萨名无碍通,从下方来佛前诵出,心住忧愍,嘿[1]然而坐,所有宝座,皆不现前。唯自长叹,不赞叹佛。其时,大众甚以惊愕。大众问佛。

  佛即答言:此人普遍,所以长叹。

  无碍通菩萨名号表佛性通达无滞、自在圆通。此菩萨于下方来佛前,然其心不欢喜,亦不赞叹佛,唯只一人悲愍长叹,嘿然而坐,于其时,所有宝座,皆不现前。

  宝座,佛、菩萨所坐之处。亦写做宝坐,谓师子座。亦指七宝庄饰之莲花座。释尊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的成道座所为金刚宝座,如金刚石般坚固,无物能破。《大毘婆沙论》第三十卷云:由此三千大千世界中赡部洲,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菩萨坐之成正等觉,除此无有坚固依处

  然于其时,佛宝座亦不现前,故大众甚以惊愕,大众问佛缘故。佛答言:此人心虑普遍众生,所以长叹。

  佛告无碍通菩萨:今有何事,唯自嘘嗟?

  无碍通菩萨心始欢悦,宝座始现,有大威光影闭大众,即下宝座整履衣服,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我于下方闻说佛心中心及如上契等,便即说持。今得此通,今来至此。善哉世尊,然我悲愍,当知不?

  佛以心通,已知无碍通菩萨长叹缘由,然法缘将起,故仍问无碍通菩萨,为何事而独自嘘嗟不乐?

  承佛慰问,无碍通菩萨心始欢悦,其宝座始现,并有大威光影射与会大众,即下宝座,整履衣服,伫立佛前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下方闻说佛心中心及如上契等,便即依说修持。今得此通,故来至此。善哉世尊,然我内心悲愍,佛当知否?

  佛言:我以[2]知竟,汝当听受,付与众生。我所持以佛心持,若佛心持即曼荼罗也。

  无碍通菩萨之所以内心悲愍者,皆忧虑众生皆普遍未得佛者,无决定者,攀缘多者,无慈悲者,不具福慧资粮,难修此心中心大法。

  佛知无碍通菩萨悲愍深切,故嘱咐无碍通菩萨,付与众生,此法以密为用,以佛心持,若能以佛心持,不必结坛,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

  曼荼罗,意译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为曼陀罗之本体,而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是曼陀罗之义也。

  曼荼罗有四种,称为四种曼荼罗,简称四曼。依金刚顶经之说,即:

  (一)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图画,称为大曼荼罗(尊形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之成身会。

  (二)诸尊之三昧耶,即表示本誓之器杖、刀剑等之持物,以图示或于手结印契,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三昧耶会。

  (三)诸尊之种子及真言,或书种子之梵字于诸尊本位,或以法身之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之文义等,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微细会。

  (四)将诸尊之威仪事业铸造成像,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供养会。

  此四种曼荼罗,又各含有三种曼荼罗,即:(1)、都会(都门、普门)曼荼罗,诸尊聚集一起,如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之两部曼荼罗。(2)、部会曼荼罗,部分诸尊,如佛部之佛顶曼荼罗,莲华部之十一面观音曼荼罗等。(3)、别尊(一门)曼荼罗,以一尊为中心之释迦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等。

  以上指心外有相曼荼罗,此外有心内无相曼荼罗。,指如来之心地、众生之本心。于此心性海中,四重曼荼罗宛然炳现,十三大会自尔森罗。即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唯佛与佛、自证自知之境界,此称无相曼荼罗。此无相曼荼罗又分二种1)、大空平等法界曼荼罗,指生佛不二之如来心地的曼荼罗。(2)、众生心内莲华胎藏曼荼罗,指众生本心之曼荼罗。

  然而心内曼荼罗乃等觉十地之圣者亦不能见闻,故如来住加持三昧,以不思议神力,从佛身之支分现出四重曼荼罗之圣众,此称加持外现曼荼罗。将此加持外现曼荼罗以图画表示者,称为图绘曼荼罗,如现今流布的两界曼荼罗即是,此即称有相曼荼罗。

  无碍通菩萨言:世尊,未得佛者,无决定者,攀缘多者,无慈悲者,其此众生欲入此中,可得不耶?

  佛言若佛心持即曼荼罗,为心内无相曼荼罗,此为其究竟了义真说也。然此曼荼罗,等觉十地之圣者亦不能见闻。无碍通菩萨犹恐未得佛者,无决定者,攀缘多者,无慈悲者,欲悟此佛性不得,故再请佛垂施方便。

  佛言:无碍,我本说法,只缘下劣。如有下劣欲得求者,结日轮坛,其坛三院,逆日结之。无诸供养,唯有美香戟羌三个。若无戟羌,三刀亦得。三盏香、三面镜、三盆水。其坛纵广八尺,第一院白,第二院朱,第三院青,各如五方法。第一院中求佛位者求之,第二院中菩萨法求之,第三院中金刚求之,余一切诸天仙、神鬼、地神等法于坛外求之。举心即成,不假多日。余有功契不得传。凡现微功能,今且略说。但有勤修,诸有功法,自然证得。

  下劣众生,执着法相,故佛随众生心,说有相曼荼罗。心中心坛城为日轮形状,其坛三重院,逆日左旋结之。无需其他供养,只需戟羌三个、三盏香、三面镜、三盆水。

  戟羌三个表法威猛无比、破除三障,三盏香表供养三宝、法被三界,三面镜表大圆镜智、三无差别,三盆水表身语意业、清净如洗。

  坛城三院表真如体大、相大、用大,纵广八尺表自行化他八正道。

  第一院白表真如体大,清净解脱、法尔如是,第二院朱表真如相大,福慧具足、庄严吉祥,第三院青,表真如用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各如五方法曼荼罗供养五方佛,正中者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表平等性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表大圆镜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表妙观察智;北方胜业世界不空成就佛,表成所作智。

  第一院中求佛位者求之,第二院中菩萨法求之,第三院中金刚求之,余一切诸天仙、神鬼、地神等法于坛外求之表佛果尊贵无比,至为心要,余不能及。

  有相曼荼罗举心即成,不假多日。余有功契不得传。曼荼罗之功能,佛为略说。但有勤修,诸有功法,自然证得。

  尔时大众问佛言:世尊,其此法契,从谁授持?得谁灌顶?得谁加护?今得此通,遍满十方,能令一切尽皆降伏,能令一切诸法自然露现。谁人于佛修持此法,得如说通?谁人得通,佛自证见?我等今者,欲请作其师范。

  佛说坛城已,与会大众仍对此法之威德功用,疑虑未决,故问佛陀,此法契,从谁授持?得谁灌顶?得谁加护?若得此通,遍满十方,能令一切尽皆降伏,能令一切诸法自然露现。然谁人于佛修持此法,得如说通?谁人得通,佛自证见?我等今者,欲请作其师范。

  尔时佛告大众言:汝等今有疑,且待须臾,自当得见,汝自证问。

  尔时如来于自心中结持语契,遍告十方一切心中心者,急来,大众欲见。

  佛为断众疑,嘱咐大众且待须臾,自当得见,汝等可自证问。然后心中结持语契,遍告十方一切心中心者,急来与大众相见,为其师范。

  尔时多罗菩萨持菩萨心契,眷属围绕,从东方来,变身为佛,一切大众作菩萨像身而现佛前。

  多罗菩萨,又作多利菩萨、多唎菩萨、多隶菩萨。意译作眼、妙目精、极度、救度、瞳子。又称圣多罗菩萨、多罗尊、多利尊。为观世音菩萨所化现之身,密教观音部的佛母,故亦称多罗尊观音、多罗观世音。

  据《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载,观自在菩萨入普光明多罗三昧,以三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罗菩萨即由光明中而生。此多罗菩萨光照一切众生,犹如慈母般之怜愍、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该经云多罗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乐叉无一非子者,故号世间母。

  其密号为悲生(由大悲观世音菩萨而生之义)金刚、行愿金刚;三摩耶形为青莲华(已开却合);种子为靫(ta)或厯(tam!),乃如如不可得之义。另据《大日经》卷四密印品载,此菩萨之印相系以定慧(左右)二手作内缚拳,二食指竖合如针锋,二拇指舒加其上;真言为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哆丽多蟏抳,羯噜拏嗢婆吠,莎诃。此尊形像据《大日经》卷一〈具缘品〉所述,此尊为中年妇人形。青白色相杂。二手合掌,持青莲华。身着白衣,头有天髻,作微笑状。

  尔时多罗菩萨持菩萨心契,其眷属围绕,从东方来,变身为佛,一切与会大众作菩萨像身而现佛前。可见修此法,能令一切尽皆降伏。

  坚意菩萨从南方来,持菩萨成就契,化身作佛,一一眷属皆自变身作菩萨。

  坚意菩萨,又称坚固意菩萨、坚固惠菩萨、坚固菩萨、坚固深心菩萨。密教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之一。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第八尊,亦即介于除盖障菩萨与持地菩萨之间。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持开敷莲花,花上有火焰乘载羯磨金刚,左手握拳向上置膝上,坐于赤莲花上。种子为[fan(n!am!)]n!am!),表示内证坚固不坏。三昧耶形为莲上十字金刚。又坚固,名地大;意,指地大之心德,合此三字而诠显地藏菩萨之内证。此尊利益众生逾越其他诸尊,故密号超越金刚。

  坚意菩萨从南方来,持菩萨成就契,化身作佛,一一眷属皆自变身作菩萨。可见修此法,能令一切诸法自然露现。

  心王师子吼王佛从西方来,持正授菩萨契,从彼国来,在路众生是心非心,以契指之,总皆成佛,有远闻者得菩萨记。

  一心能生万法,心为万法之王,故称心王;佛陀说法,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如狮子一叫,百兽降伏,故称心王师子吼王佛。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曰复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天自在界,度二万佛刹,有世界名曰莲花,其国有佛,号师子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祐,度人无量。其有得闻师子吼如来名者,欢喜信乐,长跪叉手,三举声言:我今礼此师子吼如来.至真.等正觉!斯其人等所生之处,皆当悉能作师子吼,声扬法音遍于三千,化度无量众生之类,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心王师子吼王佛从西方来,持正授菩萨契,从彼国来,一路所遇众生,不管已发心,未发心之众生,以契指之,总皆成佛,有远闻者,得授菩萨记。

  最胜如来下有一童子,年十四岁,从北方来,持如来母契,所经诸国有大夜刹军、大黑鬼军、吐火神军、大黑风窟及蛇男如是等男,以佛母契指之,皆发慈心,随送童子得至佛所,如是恶兽并得佛心,受菩萨记。

  无上佛果,超绝稀有,殊胜至极,无与伦比,故称最胜如来。《正法华经》曰佛为大王,无漏最胜,堪任坚强,常修牢固,安慰劝进,恒以时节,未曾修设,望想福行,于一切世,诸法中尊,皆为大神,最胜如来,然大灯明,示无央众

  最胜如来下有一童子,年十四岁,从北方来,持如来母契,所经诸国有大夜叉、罗刹、大黑鬼、吐火神、大黑风窟及蛇男如是等类,以佛母契指之,彼等皆发慈心,随送童子得至佛所,如是恶兽并得佛心,得授菩萨记。

  师子音佛从下方来,持善集陀罗尼契,百万亿陀罗尼神眷属,飞腾虚空,自来为证。

  佛说法无畏如狮子音威猛,故称师子音佛。《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曰复次,舍利弗!南方去此莲花世界,度万佛刹,有世界名曰明星,其国有佛,号师子音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祐,度人无量。其有得闻师子音如来名者,欢喜信乐,持讽诵念,斯其人等后生之处,得无量音,及得如来净光之音。所以者何?若散花香于虚空中,称南无佛,得福无量,况睹灵庙如来形像,至心礼敬,散花香者,斯等在世犹若好花,莫不鲜泽。

  师子音佛从下方来,持善集陀罗尼契,有百万亿陀罗尼神,为作眷属,飞腾虚空,自来为证。

  上方香积如来下一童子身,并香世界一童子身,持佛语契,从上方飞空徐语而来。下方众谓是香积如来、普光如来,下阎浮提,各白赍花供养,下至佛前,乃是童子。

  香积如来又作香台佛。为住于上方众香世界之佛名。香,系离秽之名,即宣散芬芳馥馨,指理中无上戒定慧之香;积,系聚集之义,即积聚诸功德。《维摩诘经》卷下香积佛品中,提及上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普光如来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灯光如来。普光表真心体明,慧光普照。《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大智度论》卷九亦云,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香积如来、普光如来皆化为童子身从上方飞空,徐语而来,下阎浮提,各赍持香花供养释迦佛。

  以上诸圣皆为与会大众师范证明,佛陀金口说法,真实不虚。

  尔时如来告大众言:善听,如前所来并承受师,俱承佛力,皆有大通,久远成就,即未可为证。汝等善听,更唤一人。佛即告言:光明童子善来。

  诸圣已作师范证明,然佛陀仍告大众言,前六方所来圣众,皆有师承,蒙佛神力,皆得大通,久远成就,故未可为证,更有一人,足为近徵。佛即呼言:光明童子善来。

  光明童子,依《光明童子因缘经》载,王舍城善贤长者妻怀妊,长者问佛。佛记其生男,受天福,出家证果。长者误信外道语,以毒药摩妻腹,妻死,焚之。佛与大众往视,子从火中坐莲华生。佛命频婆娑罗王,取以为子,后仍归长者家。能辨白氎新旧,受天福乐,畏阿阇世,遂求出家证果,佛为比丘说其夙因。

  其时童子住在雪山,闻佛唤声即来,至于我所。其时童子至大众中,大众讥诃:如来唤汝,今眷属何在,堪为我师?童子答言:我等眷属,汝即是也。大众答言:我等共汝,久不相识,云何当言是汝眷属?其时童子密持语契,指于大众,除佛化身,诸余菩萨尽皆礼此童子。其时大众无觉知者,四众礼讫,皆自告言:仁者,我等今者请仁者为师。童子答言:如来语契,实无虚妄。汝等大众一心持之,如我无异。

  彼时童子住在雪山,闻佛呼声,乘空而至佛所,至大众中。时大众讥讽童子曰:如来唤汝来,为我等作师。汝今眷属何在?堪为我师?童子答言:我之眷属,汝等即是。大众言:我等与汝,曾不相识,云何是汝眷属?童子即密持如来语契,指向大众。尔时除佛化身外,诸余菩萨,尽皆礼此童子而不自知。四众礼讫而白言:仁者,我等今者请仁者为师。童子言:如来语契,实无虚妄。汝等大众,一心奉持,如我无异。

  尔时大众,同声白佛言:世尊,其此童子,修此契法几久?当有如是力摄我满足之仁?

  尔时大众,异口同声而白佛言:世尊!光明童子修如来语契几久?有如是力,能摄我等?

  佛言:众等汝等,今者菩萨心未足,所以被摄。大众善听,我为汝等说此因缘。我昔初住雪山修道,多有诸恶兽等,无有善心,皆欲食人。

  佛言:汝等菩萨心未足,所以被摄。汝等谛听,今说童子修持因缘。我昔初住雪山修行,有诸恶虫猛兽,无有善心,皆欲食人。

  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积雪,故名雪山。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大雪山。常洁白,能照众生,令清凉故。又《净影疏》云:雪山显其定净。诸德皆净,名等一净。等者平等,一者一如,净者本净。其心本净,故洁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动;其心平等,故三无差别,一色纯白。

  雪山修道喻返观自心,自净其意,断惑证真,洁白污染。达摩《悟性论》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所无碍,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诸恶兽等喻内心诸种烦恼恶习。

  我时在定,忆念我师空王如来所说此咒,始宣一遍,其时诸恶虫兽皆得佛心不害于我。渐次忆念,其时虫兽得菩萨戒,皆食草菜。

  空王如来为过去的空劫之世,最初出现之佛。《佛说佛名经》第十卷载:南无西南方宝盖照空王佛,《法华经》载,释尊与阿难共于空王佛所发心。《法华经》人记品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又,阿弥陀如来于因位为比丘时,与他三比丘共拜此佛之白毫相而成佛。见《观佛三昧经》卷九。《往生要集》中本曰:五体投地,遍身流汗,归命弥陀佛。念眉间白毫相,发露涕泣,应作此念:过去空王佛,眉间白毫相,弥陀尊礼敬,灭罪今得佛。我今礼弥陀佛,亦当复如是。

  佛于定中忆念空王如来所说此咒,始宣一遍,诸虫兽等,皆得佛心,不害于我。持念稍久,俱得菩萨戒,而食草卉。

  虫兽”“食草菜比喻修法得力,内心烦恼,逐渐淡薄。

  于后有此童子闻我,山中供给,于我始经一宿,因我持次,听得我咒,复经明日,盗我即本[3],结将即便出山,更不事我。经七日间,得如是力。后过于我,即以神通欲摄于我,为我持故,二不相摄。汝等当知,盗法中犹有如是大力,何况正授?

  时光明童子诣山供佛,故留一宿。适佛持次,听得此咒,复盗本印而去。修学七日,得如是力。后复遇佛,即欲以神通摄佛。因佛所持故,二不相摄。佛言:汝等当知,盗法尚有如是大力,何况正授?

  尔时大众闻佛说已,愿赐我法,同此童子威神自在。

  虽有六方尊圣为佛证明,为大众师范,然佛仍忧与会大众疑虑不决,故请雪山光明童子师范,此童子盗法而修,经七日间,而其大通与佛二不相摄,能使力摄大众为其眷属。可见如来心中心法威力无比。

  光明童子盗法中犹有如是大力,何况得佛陀正授耶?故尔时大众闻佛说已,皆彻断疑虑,愿佛赐法,同光明童子威神自在。

  佛言:汝等却后七日当得此通。非人不信,即当忘失。当尔之时,有诸外道隐形众中,佛知不制,于后欲持此契降诸菩萨,为恶心故,结契之时,烧却身心,自法亦失。善哉此法,勿妄持之,一切事业俱不废置,唯止恶心妒心,持即无效。若无恶妒心,速证不难。

  善哉世尊,唯愿印可,唯愿印可,速证佛地,得如佛身。

  佛言:汝等却后七日,当得此通。一切事业,俱不废置。又,如来心中心法有如是无比威力,其时有诸外道隐形众中,佛知若不制之,恐于后持此契降诸菩萨,为其诸外道恶心故,结契之时,将烧却身心,自法亦失。故佛慈悲叮嘱勿妄持之,修此心中心法一切事业俱不废置,唯止恶心妒心,若有恶心妒心,持即无效。若无恶妒心,速证不难。

  与会大众,闻佛说法,皆肯受持,唯愿印可,速证佛地,得如佛身。

  尔时如来为欲印可一切诸大众故,即以正授菩萨契指于十方,以经三遍,即有黑风吹诸菩萨皆悉倒地。诸菩萨等从地而起,即有赤色云现,雨诸一切细末栴檀之香,洒大众身。次雨香水,浴诸大众。浴大众已,应时即得此通自在。得自在已,具修此法,经七日已,普同佛身。

  尔时如来为印可大众故,以正授菩提印,指十方三遍,即有黑风吹诸菩萨,悉皆颠扑倒地,诸菩萨等从地而起,旋复赤云遍现。雨细檀香,洒大众身。次雨香水,沐浴大众。熏浴已毕,应时得此通自在。得自在已,遍修诸印,经七日已,普同佛身。

  佛初涅槃,所授供养,诸来化佛,是此契力。

  佛初涅槃指佛陀于菩提树下证悟成道。《胜鬘经》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佛初涅槃,所受供养,诸来化佛,皆是此契力。

--------------------------------------------------------------------------------

  [1] =

  [2] =

  [3]=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0

 

  尔时大众得此契力,即共同声赞叹佛德:

  时诸大众,得此契力,得未曾有,欢喜踊跃,同声赞叹佛德。

  善哉救世者,普示大神通。

  善哉乃称赞之辞。如《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救世者乃佛陀之异称。佛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故称救世者。

  此句偈文,大众赞叹佛陀为彼等普遍示现大神通。

  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

  佛陀以微小身而普门示现十方世界,使无数众生俱获大功德。

  此句为华严宗微细相容安立门境界,微细之中,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如《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佛身即凡体,德力等十方。

  佛金刚身即凡愚肉体,其威德智力与十方虚空平等无异。

  此句为华严宗诸法相即自在门境界,譬如水之与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佛身即凡体正显波水不二,相即自在。

  微妙净法身,下愚决定有。

  微是潜而不明,妙是不可思议,净是洁白污染之意。微妙净法身即深远而非凡智所能得知之不可思议清净法身。此句为赞歎法身的语词。如《法华玄义》第七卷上云:本极法身,微妙深远

  下愚为低劣、卑贱之愚昧凡夫,然此不可思议清净法身,众生本具,决定不缺,如《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本经言下愚决定有

  亲族证此果,咸遍于未来。

  亲族为亲缘关系群体,然于此经,非特指释迦牟尼佛所属的释迦族,但凡闻佛说法,依教奉行者,皆为佛陀亲族。为佛果,普遍、全部之义。未来又作当来、将来、未来世。

  此句表大众预言佛之后世弟子,修持心中心法,能亲证佛果者,咸遍于未来,不能穷尽。

  当愿凡夫音,同佛语无异。

  佛语为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此句表大众愿望凡夫能开悟证果,度生说法,与佛无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等,复以神通遍告十方而赞叹佛:

  文殊师利,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如《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

  大众同赞佛德,然佛德深邃,犹未言尽,非文殊菩萨大智不能胜任。故于此时,文殊菩萨复以神通遍告十方而赞叹佛。

  善哉圣师子,慈光遍世间。

  圣师子为佛之尊号。佛为圣中之王,犹如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如《法华经》方便品曰:我闻圣狮子深净妙音。

  慈光为佛陀大慈光辉。世间即世界之分类,有迁流之义,为间隔之义。据《俱舍论》卷八等举出二种世间,即:

  (一)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

  (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又据《大智度论》卷七十等举出三种,即:

  (一)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假名者,乃于十界、五阴等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

  (二)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形成之世间。

  (三)国土世间,指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界。

  另据《华严经孔目章》卷三等举出三种,即:

  (一)器世间,指三千世界,此乃如来所化之境。

  (二)众生世间,指如来所教化之机众。

  (三)智正觉世间,指如来能化之智身。

  然而不论二种世间或三种世间,佛陀大慈光辉皆遍照无碍。

  微妙净法身,显现希有事。

  此句言明佛陀之稀有慈光从清净法身显现而出。如《思益经》卷一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千手陀罗尼经》: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身,一切如来光明照故。

  久修而不了,放光即菩提。

  此句言二乘偏堕孤空者,由其见不真故,将事理、性相打成两截,故久修而不了知,放光即菩提。佛性真空妙有,内含无量功德智慧,如《起信论》曰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修德若臻,性德自现。佛放种种不思议光明即是无上菩提。

  此句亦为华严宗托事显法生解门境界。现象之实事即是缘起之法体,实事即是真理,所谓擎拳竖臂,触目皆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等,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之理,非托此别有所表,以破众生执事与理异之疑。

  如此诸佛身,是我大师力。

  大师为佛之尊号。《瑜伽师地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

  文殊菩萨此句文偈言明,佛如此殊胜稀有之大光明身,是我佛陀修德圆臻所力证。

  当知盲聋道,无过此慈悲。

  盲聋道即指二乘学人。佛于华严会上,直谈缘起即是性起,正明识海即是性海,二乘在座,如盲如聋,故名。

  此句言,当知佛之德力,不可思议。二乘学人,未见佛性,未证佛果,于此佛慈悲光明,亦如盲如聋,不能过及。

  唯愿后觉人,亦同我今日。

  此句表愿望后知后觉者,亦如文殊菩萨今日得此心中心法契力,神通自在。

  尔时如来说偈曰:

  大众及文殊菩萨赞佛已,如来为重申法义,即说佛偈。

  一切诸身中,莫过于佛体。

  诸身即指六道众生之正报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等三乘圣人于界外净土所受之正报。一切诸身,皆莫如佛身之圆满、清净、庄严。

  所有要妙法,无过诸佛心。

  要妙即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如《无量寿经》下曰:深入诸法,究畅要妙。所有要妙法旨,皆无过于诸佛心中心深奥彻底,究竟了义。

  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

  将此心法开示众生,众生即佛。但以语惊凡听,理越常情,佛既罕言,生多不信。当知诸佛,言皆真实不虚,只怪自己未悟,并非诸佛妄谈。众生即佛体旨意如《华严经》曰: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亦如《圆觉经》曰: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如此大圣力,菩萨不能知。

  大圣力大神力 此言佛心中心法具大神力,菩萨亦不能知。盖凡夫着有,声闻着空,菩萨离二边着于中道,均不全超诸有,故不能知佛心中心。

  有劫恒河沙,我始一付嘱。

  若能依修者,即同我此身。

  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此心中心法,佛于恒河沙劫之长,始一付嘱。若能依教奉修者,决定等同佛身无疑。

  若有至诚者,梦授与菩提。

  我说梦中因,汝等当善听:

  如此无上大法,恒河沙劫亦难遭逢,但若有至诚求法者,佛即感而随通,于其梦中传授之。梦中得法之法相因缘如何,佛将为具说,嘱咐大众善听。

  若欲见法时,必见化楼阁,

  诸佛乘空往,临顶即自安。

  若于梦中得法者,或见幻化楼阁,诸佛凌空而往,临楼阁顶上而安住。此暗喻如法修持,能万德具备,作无上士。

  或见临大河,陆船随手造;

  陆船犹今北方之旱船,南方之荡湖船,供游乐之用。得法者或见面临大河,能随意凭手制造陆船。此暗喻佛法如舟航,众生依佛法修行,能渡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或见高山上,通自无根栽;

  或见于高山上,其植物皆自无根而栽种。此暗喻佛法超尘脱俗,生死污泥不染,涅槃高山不住。

  或见作浮图,腾空自往来;

  浮图与佛图、浮屠同为佛陀的另一音译。意译为净觉。得法者或见自身作佛,腾空而自由往来。此暗喻如法修持,能来去自在,往趣妙法。

  若见说法会,身自为法王;

  法王为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得法者或见参加法会,而自身为法王。此暗喻如法修持,能入法王室,继法王位。

  或见素像时,舒手即严饰;

  严饰为装饰美盛之义。得法者或见素白画像,即舒手而严饰之。此暗喻如法修持能得福慧二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为,香光庄严。

  或见诸经卷,引手即执持;

  或见诸多经卷,得法者引手即便执持之。此暗喻如法修持能生智慧,于法自在。

  若见诸楼阁,其身自安坐;

  或见诸多楼阁,得法者自身于其中安坐。此暗喻如法修持能直趣菩提,归还宝所。

  或见大江河,入里无没溺;

  或见盛大江河,得法者身入其里而不沉溺。此暗喻佛法能导众生,出生死苦流,至涅槃岸。

  如是诸法相,即成得法因。

  以上诸种法相,皆为得法因缘。

  普示依持光,必须依我觉。

  若不依我此,未见有菩提。

  纵于契经中,所习多疑滞。

  依持光即依佛光加持之修行者,佛于此普示,必须依佛觉证而流出之教法去修行,则可觉证佛所觉证,若不依此,则修法无益,未能觉证菩提。纵使穷经皓首,至死不倦,所习亦多有疑滞。

  尔时大众闻此法已,欢喜奉行,礼佛而退。

  大众闻佛说法,得佛印可,得无上法益,是故皆大欢喜,信乐受持,向佛作礼而暂退。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1

 

佛心中心印品中卷下(法别)

【唐】 三藏菩提流志 奉 诏译

  法身妙明品第六

  尔时阿难处大众中,潜然忧愁。于其中间,诸有经律一切藏门,俱然掩闭。诸大金刚、及诸菩萨、一切所有灵祇游世界者、乃至诸大龙神仙众、及百千万亿世界四天王等、乃至释梵诸天,悉皆迷闷,顿失精光。

  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所分五种禅:

  ()外道禅,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

  ()凡夫禅,谓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

  ()小乘禅,谓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大乘禅,谓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

  ()最上乘禅,又作如来清净禅、一行三昧、真如三昧。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称为最上乘禅;又此最上乘禅为三昧之根本,若能渐次修习,自然可得百千三昧。

  佛说本经开门见山,说如来心中心不可量,不可称,不可赞叹,亦无印可,直趋第一义谛;鞭辟入里,径指涅槃彼岸;远譬近喻,施设种种方便;玄问拟答,启迪芸芸众生。故为最上乘禅者,

  阿难为声闻乘人,此时尚未舍小乘回归大乘,对最上乘禅更是难思难解,故于大众中,潜然忧愁。

  经藏为佛所说一切大小乘经典之集成,律藏为佛所说戒律之结集,经律一切藏,约指经、律二藏,泛指经、律、论三藏。于其中间,诸有经律一切藏门,俱然掩闭,此表最上乘禅法,离言绝相,不立文字,如达摩祖师《血脉论》曰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菩萨行者修大乘禅,亦未悟最上乘禅,故诸菩萨,亦感迷闷。菩萨、声闻尚且如此,金刚、灵祇、龙王神仙、四天王、释梵诸天等能会最上乘禅?故彼等悉皆迷闷,顿失精光。

  唯有诸佛能知广大因起,各各安坐,皆自于身及心,放微细光,自想慰问。

  然于此时,唯有诸佛能知广大因起,各各安坐,皆自于身及心,放微细光,自想慰问。此句为华严宗因陀罗网法界门境界。诸佛如帝网天珠,光相交映,互摄无碍,重重无碍。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复于身分,更开异色无量威德大端严光,其光普照乃至有罪无罪等,如是众生皆得无怖。复于光中,演说微细音声,告诸佛言:诸大圣众,此威光难知,此威光难测。唯有大圣,与我力等,与我心等,与我慈等,与我悲等,与我解等,与我知等,与我辨等,乃至世界所有知量能尽知者,即能知此光明。所谓因缘而得种种知见。

  毗卢遮那如来,梵名Vairocana 。为佛之报身或法身。又作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据《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毗卢遮那,案梵本毗字,(中略)此云种种也。毗卢遮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毗,遍也;卢遮那,光照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原为太阳之意,象征佛智之广大无边,乃历经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到之正觉。

  关于毗卢遮那佛,《华严经》、《梵网经》、《观普贤经》、《大日经》等经所载,不尽相同。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卢舍那佛品〉所述,卢舍那佛于无量劫海修功德成正觉,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放大光明照十方,由身上诸毛孔出化身云,演出无边契经海。据《梵网经》记载,此卢舍那佛于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心地,成正觉,住莲华台藏世界,化现千叶百亿大小释迦,说菩萨心地法门。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则云:毗卢遮那身遍一切处,住于常乐我净四波罗蜜所摄成的常寂光土。

  毗卢遮那如来身放无量大威德光明,普照法界,凡被照者,无论有罪无罪,皆得安稳无怖。复于光中,演说微细音声,告诸佛言,此威光难测,唯有大圣,与我等力、等心、等慈、等悲、等解、等知、等辩,乃至世界所有知量能尽知者,方能知此光明。

  尔时阿难于其闷中,心有少省,强自意持,即起问毗卢遮那言:世尊,其此光者唯说诸佛耶?

  佛言:是,善男子,唯佛能知。虽有菩萨,未同佛见。

  此时,阿难心有所省,振作精神,即起礼佛问毗卢遮那佛言:世尊,此光果唯诸佛能知,非其余人等所知耶?

  佛言:如是,善男子,唯佛能知。虽为菩萨,未成正觉,亦莫能知。

  其时阿难前礼佛足,五体投地,眼中垂泪,以偈问曰:

  阿难闻佛所说,即自向前,五体投地,行接足礼,眼中垂泪而以偈问道:

  世界有菩萨,现身得为佛;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现身为佛,如《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世界有菩萨,能化无边身;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变无边化身,如《法华经》<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山川草木,桥梁道路,人马兵将,大悲菩萨无不随机而现。

  世界有菩萨,能知佛所知;

  世界有菩萨,具大智慧,能知佛所知,如文殊菩萨为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辛劳,为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世界有菩萨,能解众生缚;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解众生种种束缚,如虚空藏菩萨,具足无量智能与福德,且施与众生,满足其愿而予救度。

  世界有菩萨,遍入诸佛刹;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遍入诸佛刹土。如《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世界有菩萨,种种示方便;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开示种种方便,如《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记载准提菩萨有息灾、增益、敬爱、调伏四种法,能成就学人各种祈愿。

  世界有菩萨,堪忍入诸苦;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忍受诸苦,救拔众生,如地藏王菩萨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众生赖以救苦,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以救苦难。

  世界有菩萨,摄众于己身;

  世界有菩萨,具大神通,能摄受众生于己身,如弥勒菩萨示欢喜相,摄受众生,结当来缘,更不住净智庄严世界,建立兜率天宫内院,教化众生成就。

  如是诸菩萨,皆是灌顶主;

  灌顶主指诸菩萨皆是十地以上之等觉菩萨。上卷<大教缘起品>关于灌顶已有详释,兹不复述。

  示同诸佛身,应念现诸境;

  神通波罗蜜,其实不思议;

  能于急难中,无畏大自在;

  神通波罗蜜指六通。如《大般若经》曰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引发六神通波罗蜜多。何等为六。 一者 神境智证通波罗蜜多。 二者 天耳智证通波罗蜜多。三者 他心智证通波罗蜜多。四者 宿住随念智证通波罗蜜多。五者 天眼智证通波罗蜜多。六者 漏尽智证通波罗蜜多。

  以上皆表明诸大菩萨之证量深广,能示同诸佛身,能应念而现诸境,具足六神通,真实不可思议,能于众生急难中,布施无畏,得大自在。

  我观如是等,与佛亦无异;

  若具受持者,同佛不思议;

  诵持佛法藏,一一皆遍了;

  即此法云顶,皆是满足位。

  云何此人等,不知此因缘?

  若此不知者,下愚何能了?

  法云顶,菩萨十地之第十位为法云地,法云顶即越法云地之等觉菩萨,越等觉即为佛果妙觉。

  阿难复问:我观如是等大菩萨,与佛无异,众生若能受持者,即同受持诸佛,功德不可思议。如是等大菩萨诵持佛法藏,一一能遍了知,即如是等大菩萨皆达法云位,皆已臻满足位。为何此等大菩萨,亦不知毗卢遮那佛放光因缘?若如是等大菩萨尚不知者,下愚凡夫如何能了?

  尔时毗卢遮那佛,于光明中出大音声,叹阿难言:善哉佛子,以是等菩萨,虽有大慈,慈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悲,悲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忍,忍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通,通亦不遍。虽有大力,力亦不遍。虽有示现,示现不遍。虽有无碍,无碍不遍。如是不遍,一一菩萨皆悉有之。若得遍者,了见佛性,即能知我。此事佛性犹故未了,云何能知如来量处?

  尔时毗卢遮那佛,于光明中,出妙音声,为阿难开示言:善哉,佛子。此等菩萨虽有大慈、大悲、大忍、大通、大力,乃至示现无碍,但以其慈、悲、忍、通、力、无碍尚不能周遍故,所以不知。

  如是等法不周遍,一一菩萨皆悉有之。若菩萨能得周遍者,了见佛性,悟心中心,即能知佛放光因缘。若于了见佛性之事犹未能及,如何能知如来证量?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犹故不知,一切众生云何得解此理?

  佛言:汝我此亲承第七佛释迦牟尼,次当宣说,一切众生自然得了。能奉持者,一切众生自然得解我之所说。

  阿难复问:如是诸大菩萨尚不能知,凡愚众生如何能解此理?

  毗卢遮那佛答言:汝与我于此,亲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次当宣说,使一切众生自然得了。若一切众生能奉持释迦牟尼佛说法者,自然能解我所说。

  于通常教理而言,释迦牟尼佛为毗卢遮那佛之应化身,然于此段,毗卢遮那佛推崇释迦牟尼佛说法,此表华严宗主伴圆明具德门境界,于诸佛中,随举一法佛为主,其余之佛则为伴,周匝围绕,为唱为随。

  示现神力品第七

  尔时阿难即问释迦牟尼佛言:世尊,此事云何?我自亲承供养已经劫数,唯愿为我示现及诸法要,我欲修行,流注众生心际。

  尔时阿难,即问释迦牟尼佛言:世尊!此事云何?我自亲承供养世尊,已经历劫数,唯愿世尊为我示现如来证量及开示法要,令我如说修行,转示一切众生。

  尔时如来告阿难言:阿难,我今示现如是神力,汝等递相告语,慎勿惊怖。

  阿难即受如来语,告大众言:大众当知!大众当知!高声三告。其时阿难不觉身腾处虚空中,大众仰观见阿难身,谓是阿难得无碍通。其时音声,遍至阿迦尼咤天,所有世界尽皆知闻。阿难白佛言:世尊,遍告已讫,唯愿示现。

  阿难愿如来示现,佛满其愿。故佛言:阿难,我今示现神力,汝可递相告知,慎勿惊怖。

  阿难受佛敕,高声转告大众,大众当知!大众当知!三告后,不觉身腾虚空,大众仰观,谓是阿难得无碍神通,其时告语,遍至阿迦尼咤天,所有世界,尽皆闻知。阿难白佛言:世尊!遍告已讫,唯愿示现。

  阿迦尼咤天,梵名Akanis!t!ha -deva 。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

  尔时世尊即以四十齿俱时齐密入慈愍定,计念心中心咒。作是念已,复以右手中指指于南方,以足大指案[1]于地。其时所有世界及非世界,所有地狱,涌出虚空。复于上方世界所有诸雨,雨宝莲华,破此地狱。其时世界,无有一人受诸苦者,秽恶都尽,俱得法眼见于如来。

  四十齿,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如来永断离间语故,感得齿数多达四十之相。慈愍亦作慈悯,仁慈怜悯。

  佛即入慈愍定,计念心中心咒。念已,以右手中指指向南方,以足大指按地。其时所有世界、地狱,涌升虚空。

  复于一切地狱上方雨宝莲花,破诸地狱。时诸世界,无有一人,受其苦者。离诸垢秽,得法眼净,而见如来。

  法眼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

  此段表天堂地狱,唯心所现,佛性明净,离诸垢秽。

  复有示现一切世界诸大药叉及罗刹王护[2]梵帝释四天王等一切饿鬼及阿修罗王,如是之身,皆得神通。所谓通者,善通慈愍,普覆众生,如佛无异。

  复有诸大夜叉、及罗剎王、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天王、一切饿鬼阿修罗王等,皆得神通。

  所谓通者,善通慈愍,普覆众生,与佛无异。

  善通即精通,慈愍即慈悯,普覆众生即普施恩惠。诸大夜叉、及罗剎王、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天王、一切饿鬼阿修罗王等本有大小神通,故佛言明,所谓皆得神通,非为百般变化,而指能发慈悯心,普渡众生,与佛无异。

  此句表佛心体性,悲智不二。

  复有大通,于虚空中雨微细雨,所有一切起愿求者皆得满足,缨重疾病承此闻力皆得除差,饿者饱满,热者清凉。

  复有大通,于虚空中,雨微细雨。凡所愿求,皆得满足。深重疾病,承此闻力,皆得康愈。饿者饱满,热者清凉。

  此句表佛性实德,广大灵感。

  复有大通,遍十方界所有众生,当尔之时,一一皆论说佛心地。

  复有大通,遍十方所有众生,当尔之时,皆都论说佛心。此句表佛性周遍,生佛同体。

  复有大通,若有众生在母腹者、处胎孕者、为儿者即能忆识过去心地,知所生处本所经事并能记持。

  复有大通,处母胎者,为小儿者,即能忆识过去心地,知所生处,往世经过,皆能记忆。此句表佛性贯通,竖穷三际。

  复有大通,十方世界诸恶灾毒永劫不起。

  复有大通,使十方世界诸种灾难,永劫不起。

  灾有大三灾(火灾、风灾、水灾)与小三灾(穀贵、兵革、疫病)。此句表佛性无染,本无烦恼。

  复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量是佛及诸菩萨乃至声闻四果等类俱得明见,无有疑滞,俱时皆能明遍三界,尽诸苦际,同佛寿劫。

  复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中,诸佛、菩萨、声闻等类,悉皆明现,无有障碍。同时其光明遍照三界众生,尽离诸苦,同佛寿生。此句表佛性充塞,横遍十方。

  复有大通,其通光明,现五种色,一一色中五百万亿那由他殑伽沙化佛,俱将眷属大菩萨众升空而来,所[3]是眷属皆能论说佛心中心所有法要,即自明解。

  复有大通,其通光明,现五种色,一一色中,各有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及大菩萨众,升空而来,皆能说佛心中心。所有法要,即都自能了解。

  五种色,即黄、白、红、青、蓝五光。其内显分即为地、水、火、风、空五大元。

  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殑伽沙 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

  此句表佛性功德,本来具足。

  复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刹。其时大地动摇三十六遍,星宿日月应时堕落遍于八方,所有魔及魔民皆舍魔业退其威神,即得佛通。佛通已,俱能忆识本所受业,即生悔恨,求哀忏悔,自求出家,无有一人心不定者。

  复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剎。其时大地震动三十六遍,日月星宿,应时殒落,遍与八方。魔及魔民,皆舍魔业,退失威神,俱得佛通。得佛通已,俱能忆识往昔本所受业,即生悔恨,求哀忏悔,自求出家,无不定者。

  此句表佛性真常,佛魔一如。

  佛告诸善男子:其此通光遍十方界,有大威德,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如法修者,直至佛身,更无异身。

  佛告大众言:善男子等,此通光遍十方界。有大威德,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如法修持者,直至成佛,不受异生。

  大威德,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曰大威,有护善之功曰大德。此表佛光性德。

  三明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

  (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

  六通

  (一)、天眼通,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二)、天耳通,谓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谓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漏尽通者,漏即五住烦恼惑也,谓如来断五住惑尽,不受二种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初观不净。观道未强。不能坏灭内身。但观外色死尸膀胀。能除欲缚。故名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习行积久。观道增强。能于自身作亡身灭色想。唯观外色死尸膀胀。以上二者为不净观。

  (三)、净身作证具足作解脱。青黄赤白可爱之色。名之为净。观净离缚。名净解脱。此为净观。

  (四)、空无边处解脱。希求无色。名之为空。空处四阴离缚。名空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空境广多。多缘则繁。厌境存心。名之为识。识处四阴离缚。名识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以识多故。令心势乱末。若心境俱亡。名为无处有处。其处离缚。名为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心境粗故不复现行。外道之人名为无心行。佛法性望犹有细虑。内外合说故言非想非非想处。

  (八)、灭尽定解脱。.心法并息。名灭尽定解脱。灭诸心法离有心过。故名解脱。

  此名八解脱。亦名八背舍。得上弃下。名为背舍。是八解脱

  何以故?以诸佛心同时证故,以诸如来同印可故,我卢遮那者是佛母常于此中自住持故,

  何以故?佛陀释言:以诸佛心同时证故,以诸如来同印可故,以毗卢遮那为一切佛母常住持故。此言如法修持,能得诸佛加持。

  所有愿求自印可故、自满愿故、自观察故,自与一切为灌顶师所有学者自来证故。

  故有所希求,皆自印可,皆可满愿,能自观察。诸佛与一切学者为灌顶师,所有学者自来证明。

  能知佛心者,广遣诸天来供养故,令诸金刚藏王密迹菩萨为绝灾变常覆阴故,又遣一切诸天不可识者求围绕故,乃至世界所有化形者、变形者、种种伏匿者、潜隐世间者常来护卫故,上至释梵诸天药叉天众来从伏故,四海跋陀、鬼子魔母、恶鬼、药叉等,一切非行乃至如是等众无不顺伏者。

  能知佛心者。诸佛遣诸天前来供养,令金刚藏王、密迹菩萨,荫覆其人,令除障难。复令诸天常围绕,乃至世界所有化形者、变形者、种种伏匿者、潜隐世间者常来护卫,上至帝释天、大梵天王等诸天顺从护卫,下至四海跋陀,鬼子、魔母、恶鬼、药叉一切非人等,无不顺从护卫。

  四海跋陀为四海龙王,跋陀为龙王名。

  鬼子魔母为护法二十诸天之一,鬼子母为五百鬼子之母,常啖食王舍城中幼儿,人皆恶之而求佛。佛乃将鬼子母一幼子藏于钵中。鬼子母不见其幼子,悲恸万分。佛说,你仅失五百子中之一小儿,犹忧伤若是,而你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苦如何?鬼子母闻后皈佛,成为护法。

  以上为满阿难求如来示现之愿,盖佛性具足万德,诸佛致极修德,彻证性德,内德外显,故生大通。

  必当如法依我佛心,取佛心法,必当证效,更无异法,而能成我此心事者。

  此答阿难前问修行法要,若欲达如来证量,必当如法依佛心而取佛心法,则方证效,除此更无异法,而能成此佛心事者。

  依我佛心,取佛心法即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曰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知纳禅师《修心诀》曰若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生死即绝。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赴感应机似月现九霄影分万水。应用无穷度有缘众生快乐无忧。名之为大觉世尊。

--------------------------------------------------------------------------------

  [1]=

  [2]=

  [3]=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2

 

  佛誓劝持品第八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此心法,佛自依持以大神通,即得如法也。乃诸菩萨金刚久处佛行亦至佛所,即能学佛坚固住决定不退,得菩提证。如诸下愚欲乐求者,云何得至?佛力广大,威德玄旷,志行深邃,住大忍力,然始得成。今者,云何欲令众生修学此法?云何得如法?云何证验?云何能了见众生心事?当见之时,有何法则得辨邪正?复有何法,令诸魔王等一切诸大恶王、诸余变怪,即自调伏?复有何法,立证佛心?我闻契经所说,久受勤苦,具修诸度,犹未即证。我今不知所趣,唯愿为我解说一切所有法要,证验成佛及世间所知。

  阿难言:如此心法,佛自依持以大神通,即得如法。诸菩萨、金刚。久修佛行,亦至佛所,即能学佛坚固不退,得菩提证。

  然今诸凡愚下劣欲乐求法者,

  (1)云何得至?

  佛力广大,威德玄旷,志行深邃,住大忍力,然始得成。

  (2)今者,云何欲令众生修学此法?

  (3)云何得如法?

  (4)云何证验?

  (5)云何能了见众生心事?

  (6)当见之时,有何法则得辨邪正?

  (7)复有何法,令诸魔王等一切诸大恶王诸余变怪即自调伏?

  (8)复有何法,立证佛心?

  我闻契经所说,久受勤苦,具修诸度,犹未即证。我今不知所趣,唯愿为我解说一切法要,证验成佛及世间所知。

  佛赞阿难:善哉!善哉!汝欲知者,听受思惟,我今当说。阿难,其此佛身,世间有谁能识?有谁自知?有谁行行一无差失?有谁能知尽生死际?实无有知,唯佛与佛能知此事。阿难,我此心咒,但行慈悲,日持千遍,得满千日,佛力自成,所作自成,十地愿力不能回也。

  此段佛身佛心之义。

  阿难八问,实代诸凡愚下劣而问,亦称如来心怀,故佛连赞曰:善哉,善哉。

  佛言,此佛心,世间有谁能识?有谁自知?有谁行无差失?有谁能知尽生死际?实无有知,唯佛能了。

  然阿难问诸下愚欲乐求者,云何得至?云何欲令众生修学此法?云何得如法?复有何法,立证佛心?佛言但以慈悲心,日持千遍心中心咒,得满千日,佛力自成,所作自成,十地菩萨愿力亦不能使之回转也。

  须知持咒是甚深般若,持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咒语,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行而行,无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

  但行慈悲,日持千遍,得满千日,佛力自成,所作自成,首要在慈悲心,若无慈悲心,修法无成,纵有所感,亦为魔业,此为关键,如《大日经》曰悲为根本。

  千遍不止实指一千之数目,亦喻极多之意。修持心中心法,非但上座结印,应心念耳闻,更应将一句心咒,当做本命元辰。时时系念,刻刻提持。以能持之心,持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续不断,则证事一心。

  忽尔能所双亡,根尘迥脱,灵光独耀,彻见本来,则证理一心。甫知嬉笑怒骂、謦颏掉臂,皆是海印放光;在在处处、物物头头,无非真心显露。

  继而遇境逢缘,绵密保任,念念熏修,心心觉照,顺逆无拘,纵横自在,则证理事一心。

  最后只是饥餐渴饮,闲坐困眠,从心所欲,逍遥洒脱,则证事事一心。

  至此则佛力自成,所作自成。安住三德秘藏,彻证常乐我净。遍入十方刹海,广度无量众生。

  然亦不可着在佛果窠臼里,尚有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法界量灭,始好说禅。

  复有一法,欲知验者,持十万遍外,含一口水,心诵百遍,应有所作,以水噀之,诸苦除灭,若得除者,必定大验。持至百万遍,噀山得倒,众罪得灭,诸有灾疫鄣即灭。于世间作不祥者,于晨朝日噀一口水,得满三日,灾疫即灭,能护大千世界地及虚空。

  此答阿难问云何证验?佛言持十万遍咒语后,含一口水,心诵百遍,应有所作,以水含口噀喷之,诸苦除灭,若得除者,必定大验。持至百万遍,噀喷山亦得倒,众罪得灭,诸有灾疫即灭。于世间作不祥者,于晨朝日噀喷一口水,得满三日,灾疫即灭,能护大千世界及虚空。

  欲定邪正者,取一铜镜,无问大小,咒经万遍,持行乃至,邪正必定决了。

  若欲知此心、彼心、诸佛心、菩萨心、金刚心、诸天心、四果圣人心、四海龙藏心及龙王心、天王心、日月星宿心、药叉罗刹心、一切鬼神王乃至世间隐形伏匿心、及世间众生心,并知所缘之处。按《法华经》庄严六根功德从此而生,佛子必定,凡夫必定,菩萨必定,金刚必定。能作此法,余无能者。

  此先答阿难问当见之时,有何法则得辨邪正?

  佛言欲辨定邪正者,取一铜镜,大小无论,持咒经万遍,修行乃至,必定能决了邪正。

  阿难问云何能了见众生心事?

  佛言若欲知此心、彼心、诸佛心、菩萨心、金刚心、诸天仙心、四果圣人心、四海龙藏心及龙王心、天王心、日月星宿心、药叉罗刹心、一切鬼神王乃至世间隐形伏匿者心、及世间众生心,并若欲知所缘之处者。

  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持咒功德无量殊胜,可庄严六根,使六根清净,开发六根功德,入达六根互用,而得解脱自在之胜境,由此能悉见悉知众生心事,即所谓庄严六根功德从此而生

  阿难问复有何法,令诸魔王等一切诸大恶王、诸余变怪,即自调伏?

  佛说此段经意,无论佛子、凡夫、菩萨、金刚,但能作此法,必定令诸魔王等一切诸大恶王、诸余变怪,即自调伏,余无能者。

  阿难复白佛言:世尊,如修此法,有何坛界?有何药木?有何供养?有何香花?有何彩色?有何知识?用何处所?请具说之。

  阿难复问佛言:修此法时,应如何结坛界?需用何种药木?需用何种供养?需用何种香花?需用何种彩色装饰?需用何种知识?需用何种处所?请具说之。

  佛告阿难:汝为颠倒,为是正问?若是正问,即此颠倒。若正者,不应问。此如来心从色生邪?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

  阿难此七问,实为颠倒,故佛反诘阿难七问是正问耶?若是正问,因何如此颠倒?若是正者,不应如此七问。盖如来心,毕竟清净,岂从色而生耶?

  佛说此经宗旨为传最上乘禅,故复曰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即凡执法像、执法事等等向外攀缘,心外求法之事,如坚执法相,牢持仪轨,贪取功德,追赶任务,披枷带锁之修法,佛都不为。佛之本怀,唯传心法,而度众生,悟入法性,至心实际。

  实际,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金刚三昧经》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

  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中略)实际即涅槃。

  《中论》卷四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此谓涅槃即实际,而生死与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无毫厘之别。

  禅宗常用实际理地一语,表示超越断绝一切差别妄见的平等一如之世界,或真实究竟之境地。

  阿难,无有一法攀缘至如来处,心无异境,唯一是实。

  实际理地,一法不立,纤尘不染,故佛言无有一法能攀缘至如来处,心无种种异境,唯此一真实。如《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药山禅师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阿难,若一切事法能作佛者,何不于事放大光明于身心?若于身心,当知事法,一无事立。

  佛为破阿难着相攀缘心,复反诘曰:若一切事法能作佛者,如来何不于事放大光明于身心?若深究身心本不可得,当知事法,一无立处。

  何以故?我昔凡夫时,往尼佉罗山,见诸咒仙作种种法,我于彼时近得此咒,才经七日,其诸咒仙不识我身,为是恶人作种种恶术,欲降伏于我。尽其神力,以经七日,殊无所获,唯自焦枯。我时怜念,即语诸仙,当知如汝力者,纵尽大劫,不能害我,若害得者,无有是处。诸仙齐来即语我言:汝得他心智耶,知我有害?我即告言:我得。诸仙问言:既是得者,我有何害?我即告言:汝等并隈平章,此是恶人,宜作某法。在并隈处作彼人形,以刀刻之,其人即死,不复前进,传说我辈。其时诸仙闻说此事,心即憔悴,即来顶礼于我。复问我言:圣者云何知耶?我即答言:仙众,汝等是妄,我即是真。汝即是邪,我即是正。汝即见有,我即见空。汝即是枝叶,我即是根本。汝即是虚,我即是实。汝即是谄佞,我即是直信。汝之有法,从我而生。云何儿子反害父母?岂有枝叶相害于根?岂有虚伪害得真实?岂有萤火害得日光?岂有微土能竭大流?岂有毒药气能破甘露味?岂有罗刹损得佛身?岂有蚁子撼须弥山?尔时诸仙闻我此语,心生嗔怒,共我角力,以诸星术怖胁于我。我时须臾忆念,定即在心,以气嘘天,诵咒七遍,黑云遍空,星宿不现,日月无光。我复吹地,其地动摇不安经七日。我复以心召唤十方佛,十方同时来至我顶,应时我身边所有与我同类,唯我能知,诸佛亦不觉。我复以眼视于十方,其时仙众惶怖无计,求哀顶礼,依附于我,复重忏悔,唯愿救护,令我无畏。我即以佛心观之,即得无畏,即于我所受佛心中心法,便得神通。

  此段佛忆念往昔为凡夫住尼佉罗山降伏诸咒仙之事。

  此段经文中意为山水弯曲处;平章意为商量处理;憔悴意为忧戚。

  佛昔凡夫时,往尼佉罗山,见诸咒仙修种种法,佛于彼时方得此心中心咒,才经七日,其诸咒仙不具慧眼,误以为佛为恶人,故作种种恶术,欲降伏佛。然彼等尽其神力,经七日,殊无所获,唯自身心焦枯。

  佛时怜念,即语诸仙,当知如汝等力者,纵尽大劫不能害我,若能害者,无有是处。

  诸咒仙齐问佛言:汝得他心智耶,知我有害?

  佛即告言:我得。

  诸咒仙问言:既是得者,我有何害?

  佛即告言:汝等于山水弯曲处商量,此人是恶人,宜作某法降伏之。在其处作彼人形,以刀刻之,其人即死,不使其人复前进,为我辈传教说法。

  其时诸仙闻说此事,心即忧戚,即来顶礼于佛。

  复问佛言:圣者云何知耶?

  佛即答言:仙众,汝等是妄,我即是真。汝即是邪,我即是正。汝即见有,我即见空。汝即是枝叶,我即是根本。汝即是虚,我即是实。汝即是谄佞,我即是直信。汝之有法,从我而生。

  众咒仙皆着相而修,不达实际理体,故佛比喻六项对比,以突显如来心法之殊优,破斥心外求法之卑劣。佛复反诘言:岂有儿子反害父母?岂有枝叶相害于根?岂有虚伪害得真实?岂有萤火害得日光?岂有微土能竭大流?岂有毒药气能破甘露味?岂有罗刹损得佛身?岂有蚁子撼须弥山?

  尔时诸仙闻佛此语,不能信受,反生嗔怒,与佛角力,以诸星术怖胁于佛。佛时须臾忆念,定即在心,然后以气嘘天,诵咒七遍,黑云遍空,星宿不现,日月无光。佛复吹地,其地动摇不安经七日。佛复以心召唤十方佛,十方佛同时来至佛顶,应时佛身边所有与佛同类者,唯佛能知,诸佛亦不觉。

  佛复以眼视于十方,其时仙众惶怖无计,求哀顶礼,依附于佛,复重忏悔,唯愿救护,令我无畏。

  佛即以佛心观之,即使诸咒仙得无畏,于佛所受佛心中心法,便得神通。

  阿难,我此心法,与十方所有诸恶心法为主。若人求一切事法及非事法,是世谛法出世谛法,不依我此心法别得神通者,无有是处。

  佛忆言降伏诸咒仙故事,旨在突显如来心法之无上殊胜,说明依佛心法修持之必要。故佛言,我此心法,为十方所有诸种恶心法之主。若人求一切事法及非事法,世谛法出世谛法,然不依我此心法别得神通者,无有是处。

  尔时阿难复问佛言:如上所说,有定印者,其印如何?愿为宣说定印轨则?

  佛告阿难:善听。先以结跏趺坐,念我心咒一七遍,呪手然结定印。先仰左手搭于交脚,即以右手仰安左手上,以十指与脘骨齐,以右手中指捻大指上文成。

  阿难复问佛定印结法、轨则,佛告阿难先以结跏趺坐,念心咒七遍,然后结印。此印结法表万法不出一心,定则法界寂灭,用则遍及十方。

  若人诵咒一百八遍三度,踊身乃至地下、虚空,及三十三天,皆悉抚心生善。一切诸大恶王,能害人者能障道者,皆使念佛,令不谤佛。令诸众生得佛菩萨,永不退转,识宿命智。

  如来常以此印召慕有缘,令其大地三十六种震动者,常用此印。此印功力,不可具说。所有持者,但自知之。

  此言定印功德作用,踊身意为纵身,抚心意为收敛心神。

  此段言,诵咒一百八遍为一度,若持三度,无论纵身至地下、虚空,乃至于三十三天,皆可悉使彼等抚心生善。一切诸大恶王,能害人者,能障道者,皆可使之念佛,令不谤佛。可令诸众生得佛菩萨果,永不退转,可令众生得宿命智。

  如来常以此印召慕有缘,亦用此印令大地三十六种震动。此印功力,不可具说。所有持者,但自知之。

  三十六种震动依《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举出震动有: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

  《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两者合为三十六种震动。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所持能如是,其未得佛心者云何持耶?

  我见诸药或香或臭,我见诸水或浊或清,我见日月或明或暗,我见所修或凡或圣、或佛或魔、或想或像、或有或无、或安或危、或是或非,如上事者乃有无量,先后(不)定境像颠倒,幻化不一。

  云何如来以诸凡夫同佛持耶?若得佛持,一一佛业,若非佛持,即是魔业。云何如来以诸凡夫同一佛心?

  阿难复问,如来已得佛心,故所持能有如是神效,然未得佛心者,应如何持耶?

  我见诸药或香或臭,诸水或浊或清,日月或明或暗,所修或凡或圣、或佛或魔、或想或像、或有或无、或安或危、或是或非,如上事者乃有无量,先后(不)定境像颠倒,幻化不一。

  如来如何使诸凡夫等同佛持耶?诸凡夫若能等同佛持,则所修一一尽是佛业,若非佛持,即是魔业。如来如何使诸凡夫与佛同心?

  佛言:阿难,善哉!善哉!一切凡夫能受持戒我此心者,实同我心,即同我力。

  阿难所问,关乎佛魔事业之根本区别,于诸学人,至为重要,故佛连赞。佛言一切凡夫若能受持戒,修此心者,实同我心,即同我力。

  佛于本经多次强调持戒,然于此句持戒非只指五戒等,更为言受持佛戒,即受持开发众生本有佛性至佛果之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又称佛性戒、佛乘戒、一心戒、金刚宝戒。系大乘戒之总称。盖一切意、识、色、心皆摄入此佛性戒中,众生受持佛戒即入诸佛位。故佛言一切凡夫能受持戒我此心者,实同我心,即同我力

  若不得者,我受轮回六道生死,所说言教并是虚妄坠堕众生,当知我即是魔非如来也。

  佛为使阿难及未来一切众生断疑生信,故于此段经文,誓言为证。佛言:若受持佛戒,而未同佛心,未同佛力者,佛即受六道轮回生死,佛所说言教并是虚妄,退堕众生位,当知佛即是魔非如来。

  阿难,汝当有疑。阿难,汝更听我所说。若有众生能持此法,即如来心,如来心藏此人守掌;当知此人即如来眼,所有瞻脉与佛齐等;当知此人如是求,手掌上安置是人故;当知是人是如来顶,如来顶上安置此人故;当知是人是如来心,如来心藏付嘱是人故;善男子,当知是人是如来依,久远过去诸佛依护此人广救世谛故;当知此人即是佛树;即是佛日,永劫不灭;当知此人是佛金刚山也。

  瞻为胆的繁体字。

  佛誓庄严,呕心沥血,真实可信,然大悲世尊仍犹忧怜阿难有疑未决,故唤阿难更听佛说。若有众生能持此法,其功德殊胜,当如九喻:

  当知此人即如来心,如来心藏,此人守掌。比喻修持此法能悟佛真心。

  当知此人即如来眼,所有胆脉,与佛齐等。比喻修持此法能等同佛身。

  当知此人即如是随求,如来手掌上,安置是人。比喻修持此法能随求自在。

  当知是人是如来顶,如来顶上,安置此人。比喻修持此法能得无上尊贵。

  当知是人是如来心,如来心藏,付嘱是人。比喻修持此法能传佛心印。

  当知是人是如来依,过去久远诸佛依护此人广救世谛。比喻修持此法能普渡众生。

  当知此人即是佛树。佛树即菩提树,佛成佛于此树下,故云佛树。比喻修持此法能证正觉。

  当知此人即是佛日,永劫不灭。佛日比喻修持此法能破烦恼黑夜。

  当知此人是佛金刚山也。金刚山比喻修持此法,难可破坏。

  假使世界千万亿恒河沙数诸恶灾祥同时出现,大地倾覆,一切山河、大海、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一时倾覆,龙藏浩沸,天地变灭,星宿堕落,众生都尽,此人不畏灭没、破坏,无有一切诸恶能得其便。

  佛说九喻,已完全彰显众生能持此法之决定殊胜,但仍犹忧怜阿难有疑未决,故再次强调:

  假使世界千万亿恒河沙数之诸种恶灾凶兆同时出现,大地倾覆倒塌,一切山河、大海、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一时倾覆倒塌,龙藏浩沸,天地变灭,星宿堕落,众生都尽,然此人不畏惧灭没,亦不畏惧破坏,无有一切诸恶能得其便。

  灭没意为死亡;破坏意为被诸恶扰乱。

  目真邻陀山又作目邻山。龙王名。取所住之龙王以名山也,《慧苑音义》下曰目真或作牟真此云解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谓有龙于此窟中因闻法解脱龙苦,故名解脱处窟。

  铁围山、大铁围山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大中小三千世界,各有大中小之铁围山环绕。环绕三千大千世界的铁山,称大铁围山。

  十宝山即十座宝山,《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十宝山者谓雪、香、轲梨罗、仙圣、由乾陀、马耳、尼民陀、斫迦罗、宿惠并及须弥是为十也。

  何以故?佛日护故,于佛衣下自藏隐故,菩萨盖中自安身故,一切金刚得佛所敕卫此人故,一切所有自恭敬故,若常持者当知此人必得佛身不错谬故。阿难,若有众生持我此法,不得佛者,我即退位入阿毗狱更无寿生。

  此释无有一切诸恶能得其便之缘故,共有六条。即:佛日护持,佛衣下自隐藏,菩萨盖中自安身,一切金刚得佛所敕卫此人,一切所有自然恭敬,若常持者,当知此人必得佛身而不错谬。

  佛最后誓言:阿难,若有众生持我此法,不得佛者,我即退位入阿毗狱更无寿生。

  阿毗狱即阿鼻地狱,无间地狱。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之义有五,即(一)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二)受苦无间,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佛誓以,一切众生及阿难身遍体血流,大地坏裂,日月不现,星宿隐没。其时为阿难有疑心故,现如是事。

  

  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岂有退位入阿鼻地狱之理。故佛誓言已,感得一切众生及阿难身遍体血流,大地坏裂,日月不现,星宿隐没之凶怖恶相。

  如此凶怖恶相,皆因其时阿难内有疑心,故现如是事,亦可证明佛言真实不虚也。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3

 

  功德由生品第九

  尔时阿难唯身及心莫知所守。其时如来见阿难心悔,即为阿难说除疑偈:

  此时阿难方悟己过,痛悔至极,身心忧怖,不知如何安守,佛见阿难心悔,即为阿难说除疑偈

  诸佛境界中,小根所不及。

  久远诸佛语,菩萨不能知。

  佛说此四句偈,先言诸佛境界深广,为小根器人所不能及,非仅小根器人如此,即使大乘菩萨行者,于久远劫以来诸佛法语,亦不能知。

  诸佛神通中,是境见非境。

  此两句偈,指诸佛神通含具三观,是境为假观,非境为空观,为中观,三观具足,圆融无碍,是佛境界。

  久远诸如来,同我此一心。

  此心非诸心,此心即是佛。

  此四句偈,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总领全偈。久远劫以来一切如来,皆与本师释迦牟尼佛同一心,此心非他物,此心即是佛。如《坛经》曰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

  若行此心事,无不离世间。

  过去诸佛心,未来及现在,

  中及菩萨等,及于诸天身,

  下愚凡夫类,能持我此心,

  速证无生忍,更不住世间。

  行此心事即了悟心地,依悟正修。

  此段佛偈,概言一切众生若能行此心法,无不出离世间生死烦恼,速证无生法忍。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皆依此心法而证佛果,菩萨、缘觉、声闻以及诸天仙,乃至下愚凡夫,若能行此心法,皆得出离世间生死烦恼,速证无生法忍。

  菩萨声闻众,及余四果等,

  上及于诸佛,无不由是生。

  持戒得圆满,信施有得报,

  存念常不退,在在所生处,

  常喜得逢迎,所说诸言教,

  皆是佛心智,念念得果报,

  皆亦由是生。

  信施即信者向三宝布施财物,或指所施之财物。

  存念即持念,受持忆念正法而不忘失。

  逢迎为迎接之义。

  以上佛偈,概言佛心之作用周遍,生一切法。如诸佛、菩萨、缘觉、声闻皆由此而生,学人能持戒圆满,信施得报,持念不退,处处常得善缘迎接,所说言教符合佛心,起心动念,而得果报,皆由此而生。

  一一诸如来,说量无穷尽。

  一一佛神力。

  此三句佛偈,从数量的角度,言明无数如来之神力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复有无量方,一一方面中,

  复有无量佛。一一佛神足,

  皆从佛心起。

  神足为佛之六神通之一,此处代指佛之所有神通。

  此五句佛偈,从空间的角度,言明十方如来之神通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一一佛心中,摄入心中心。

  如此心中心,说佛不可说。

  一一不可说,斯亦由是生。

  以上六句佛偈,再次点题,一切佛心皆摄入心中心,然此心中心,离言绝句,语不能及,故诸佛亦不可说。虽不可说,却非断灭,恒河功德,本来具足,诸佛一切不可说之神变作用,皆由此而生起。

  以下则广言心中心之功德智慧。

  世间非世间,出世非出世,

  善巧诸方便,言说诸记论,

  秘密陀罗尼,他心自在定,

  过去现在智,未来得成果,

  斯亦由是生。

  他心自在定即他心通,为佛之六神通之一,此处代指佛之所有自在神通。

  此段言无论于世间或非世间,无论世间众生或出世间圣人,其中种种善巧方便,言说记论,秘密神咒,自在神通,乃至过去、现在诸佛之智慧,众生将来得证佛果,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魔王转轮王,梵天自在等,

  一切诸有力,从佛心所转,

  邪术与正印,见闻即辨了,

  如是圣心力,广达众境界,

  斯亦由是生。

  正印即符合佛教法印之法义。

  此段言无论魔王、转轮圣王、梵天、自在天以及一切诸有,能随从佛心所转,无论邪术、正法,见闻即能辨了,如此圣心神力,能广达众多境界,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如来印众道,降魔度非人,

  神变及自在,视入诸非境,

  为众断苦缚,震动诸世界,

  视入一缘中,大慈满十方,

  斯亦由是生。

  视入一缘中,大慈满十方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具足大慈悲心,虽众生与其无缘,仍以慈心,将其视入一缘而救度之,此慈心尽虚空遍法界。

  此段言如来能印证众道,降诸魔军,拔度非人,神变自在,入诸非境,能为众生截断苦缚,能震动诸世界,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遍满十方,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一切众生类,种诸福业等,

  成熟不成熟。

  他心自在智,决了所生地,

  一一遍十方。

  福业指能招善果报之善业,约有三种:

  (1)、施福业,施与贫穷之人,由施而获世出世之福利,谓之施福业。

  (2)、平等福业,以平等之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谓之平等福业。

  (3)思惟福业,以智慧思惟观察出离之法,为出世福善之业,谓之思惟福业。

  他心自在智即他心通。决了所生地即宿命通。此处代指佛之所有自在神通。

  此段言一切众生,种诸福业,无论成熟与否,诸佛具诸神通,遍布十方,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一切诸众生,闻音皆信佛,

  是广长舌相,斯亦由是生。

  十方诸国土,天上及下方,

  乃至万刹土,一一刹土中,

  皆有万世界,众生不可量,

  闻音皆信佛,如是舌相等,

  斯亦由是生。

  广长舌相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1 语必真实。(2)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此段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因诸佛无碍辩说而闻法信佛,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光音遍净天,或及非世界,

  有形无形等,俱能含佛性。

  有流及无光,虚空影响类,

  堕形中叐中,承佛即归念。

  不信及阐提,斯法不断等,

  俱得因缘者,如是诸众生,

  承光得离世,此亦由是生。

  光音遍净天即光音天、遍净天,代指二十八天。

  非世界即出世间,为佛菩萨世界。

  有形指欲界、色界。无形指无色界。

  有流指三界的果报,指四种之惑。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即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

  无光有流相对,指出三界圣人

  虚空影响类指虚空夜叉,泛指夜叉、罗刹等类

  堕形中叐中”“为狗跑之模样,此句泛指愚痴畜生道。

  阐提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

  此段言,世出世间,所有种类,无论天人、佛菩萨乃至夜叉、罗刹、愚痴畜生、不信佛者,无法成佛者,俱含佛性,俱归正念,俱得离世,皆由此佛心而生起。

  下愚凡夫等,能持佛心咒,

  即同佛心地。具六波罗蜜,

  当获大神通,遍照诸佛界,

  即具六神通,所说如诸佛,

  举足及下足,皆得大神变,

  是语及非语,问悉一音同,

  纵是佛非身,所说佛正智,

  凡夫及圣行,发念等菩提,

  一切果位中,皆是佛心力。

  ,听闻之义。

  圣行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分戒、定、慧三种。

  发念即初发心。

  此段言,下愚凡夫持佛心咒,能即同佛心,能具六波罗蜜,能获大神通,能遍照诸佛界,能具六神通,能所说如同诸佛,能举足下足,皆得大神变,能所说无论是语非语,闻者皆悉一音同,无论是佛身非佛身,所说皆为佛之正智,自凡夫开始修学圣行,自初发心而至菩提,证一切果位,皆由此佛心之力而生起。

  是语及非语,问悉一音同,纵是佛非身,所说佛正智四句与《无量寿经》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意旨暗合,

  佛告阿难:我此句偈,如虚空花,以佛神力即便住虚空中成菩萨盖,其此盖下,复有百亿殑伽沙那庾多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边量化佛,复有如是不可说量法身佛,复有不可说量报身佛,一一眷属皆是菩萨唱导之首。

  佛言我此除疑偈,如虚空花,以佛神力而住虚空中成菩萨宝盖,于此盖下,复有百亿恒河沙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边量之化身佛,复有如是不可说量之法身佛,复有不可说量之报身佛,一一佛之眷属皆是以菩萨领首。

  宝盖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表示尊贵。据《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所载,毗耶离城有长者之子宝精,与五百长者子,持七宝盖往诣佛所。

  唱导意为前导,领先。

  复有不可说量菩萨,一一菩萨复有无量眷属,皆是人中唱导之师,皆是三地、四地及八地等而共围绕。如是等佛及菩萨、声闻、缘觉、四果圣人、一切诸天仙、无量世界四天王、梵王、帝释、及阿修罗、及一切罗刹、夜叉、鬼神众,一切大威德者、大神通者、大护念者、大慈悲者、大自在者,皆共围绕此盖,持心不退,受佛心中心法。

  于此盖下,复有不可说量菩萨,一一菩萨复有无量眷属,皆是人中导师,皆是三地、四地及八地菩萨等而共围绕。如是等佛及菩萨、声闻、缘觉、四果圣人、一切诸天仙、无量世界四天王、梵王、帝释、及阿修罗、及一切罗刹、夜叉、鬼神众,一切大威德者、大神通者、大护念者、大慈悲者、大自在者,皆共围绕此盖,持心不退,受佛心中心法。

  其时即有大不可说不可说数地神,各持一千叶莲华,承此如上持咒人足,游腾十方,现光明身,其光皆现紫磨黄金色。一一众生见此光者,即断有流得入佛定。即见大千世界所起因缘、所作事业,皆悉明了,无不获果。

  其时有大不可说不可说数地神,各持一千叶莲华,承此如上持咒人足,游腾十方,现光明身,其光皆现紫磨黄金色。一一众生见此光者,即断有流得入佛定。

  紫磨黄金色为带有紫之黄金色,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佛身为紫磨金色身,有忍辱柔软之相,称紫磨忍辱

  断有流得入佛定有流含义已在上文诠释,一一众生见此紫磨黄金色光明而皆断有流入佛定。

  佛定非指四禅八定,乃指佛心澄明之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故于大千世界所起因缘、所作事业,皆悉明了,无不获果。

  以上三段经文亦为华严宗主伴圆明具德门境界。先释主伴,经文以无量化身佛、法身佛、报身佛为主;以不可说量菩萨、声闻、缘觉、四果圣人、一切诸天仙、无量世界四天王、梵王、帝释、及阿修罗、及一切罗刹、夜叉、鬼神众,一切大威德者、大神通者、大护念者、大慈悲者、大自在者为佛相伴,皆共重重围绕,又复以不可说数地神,各持一千叶莲华,承此如上持咒人足,游腾十方。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

  再释圆明具德,即经文言,一一众生见此紫磨黄金色光明而皆断有流入佛定,于大千世界所起因缘、所作事业,皆悉明了,无不获果。

  其时阿难以偈叹佛:

  其时阿难复以偈叹赞佛德:

  善哉我师释迦文,一音遍了大千界。

  以一微音度脱了,众生身分不觉知。

  此四句偈,赞美本师释迦牟尼佛之语密。佛能以一音声而遍了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微音普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脱,而众生不自觉知。

  善哉如来自在光,是臭非臭皆照触。

  自心涌出甘露水,灌洗得净不觉知。

  此四句偈,赞美本师释迦牟尼佛之身密。佛放自在光明,无论是臭非臭,皆得照触,众生触此佛光,能于自心涌出甘露水,使烦恼业障灌洗得净而不自觉知。

  善哉无畏自在心,能以无畏怖诸虎。

  野象毒龙皆自伏,自然生慈不觉知。

  此四句偈,赞美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意密。佛具无畏自在,能使猛虎、野象、毒龙皆自调伏,自然生起慈心而不自觉知。

  善哉无畏神通王,出语大千皆震动。

  动以自然来归伏,伏以其心不觉知。

  此四句偈,赞美本师释迦牟尼佛之神通。佛具无畏神通,出语说法而能使三千大千世界皆感震动,一切众生随其震动自然前来归伏佛陀而不自觉知。

  善哉无量慈悲心,能以慈悲流诸趣。

  一切德慈修佛法,所修慈者不觉知。

  此四句偈,赞美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慈悲。佛具无量慈悲心,能以慈悲心流注六道,能使一切众生感佛德慈而修佛法却不自觉知。

  善哉无量善藏王,广付善财与众生。

  所持善者得善定,持善之人不觉知。

  此四句偈,以无量善藏王喻赞本师释迦牟尼佛。能广付无量善财与众生,使持善彩皆得善定而不自觉知。

  善哉无量宝幢王,将此幢光阴世界。

  众生蒙咒脱苦缚,得离苦者不觉知。

  此四句偈,以无量宝幢王喻赞本师释迦牟尼佛。能宝幢光照世界,众生蒙宝幢咒力加持皆脱苦缚而不自觉知。

  善哉无量大法树,能与大千作阴凉。

  所有住阴离热恼,得离恼者不觉知。

  此四句偈,以无量大法树喻赞本师释迦牟尼佛。能与三千大千世界遮蔽阴凉,众生住于树荫下,皆离热恼而不自觉知。

  善哉无量大法镜,照破一切黑冥暗。

  得明心中出智慧,具智慧者不觉知。

  此四句偈,以无量大法镜喻赞本师释迦牟尼佛。能照破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幂暗,众生得法镜光明照射者,皆于心中常生智慧而不自觉知。

  善哉如来一音声,所闻持者得一味。

  如是一味遍众生,尔乃名为大慈悲。

  此四句偈,复赞本师释迦牟尼佛之语密。佛以一音声说法,而所闻持者,无论九法界、六趣、四生种种异类众生,皆得同一法味。佛以如是一法味遍施众生,方是名为大慈悲。

  我今下愚凡夫智,若欲叹佛无穷尽。

  具以微心少叹耳,愿佛慈悲纳受之。

  佛之无量功德,历劫不可尽说,故阿难言,我今以下愚凡夫之小智,欲赞叹佛德而无法穷尽。只能勉为其难,凭微薄心意,些少赞叹耳,惟愿佛陀慈悲纳受之。

  尔时阿难偈叹佛以[1],白佛言:世尊,我今愚浅,虽以叹佛,佛神德故,我不能宣。世尊,如是因缘,如是神力,如是自在,如是决定,我未闻见。如来因何今乃说尔?

  阿难以偈赞佛已,复言,我今尚愚浅,虽赞叹佛,然佛之神德无边,我不能宣。世尊,如是心中心之因缘、神力、自在、决定,我昔未曾闻见。如来因何今乃说尔?

  如来久知众生根性浅深皆不等学,何故昔时不说此智普及众生而令有来往耶?

  众生根性浅深非指法相所立之五性。《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

  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

  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而未断理障之人。

  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证大圆觉之人。

  四、不定性,又曰顿超如来性。

  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

  无论是何种根性,终得究竟成佛,然众生根性浅深不等,成佛时间不等,有七返人天者,有一返人天者。但不论何种根性,佛于此经言能持佛心咒,即同佛心地。故阿难启问:如来久知众生根性浅深不等,何故于昔时不说此心中心法普渡众生,而令众生有来往耶?

  佛告阿难: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

  佛此段说法,直言佛性真常不迁,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

  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胜鬘经》曰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

  亦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云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此谓如来法身常住不变。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则载不唯如来法身常住,即报、应二身亦常住不变,而以法身为本性常,报身为无间常,应身为相续常。《佛性论》卷四 <无变异品>复就三身常住说十种因缘,谓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说常住;此系依于十种因缘,即:

  (一)因缘无边,谓无量劫来舍身命摄正法,以正法为无穷无尽,故以无穷因招感无穷果,果即三身,故为常。

  (二)众生界无边,谓初发心时结四弘誓,起十无尽之大愿,若众生不可尽,我愿无尽;众生既无尽,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故为常。

  (三)大悲无边,谓如来众德圆满常在大悲,救拔众生之恩无边际,故为常。

  (四)如意足无边,谓世间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寿四十小劫,何况如来大神足之师,当能住寿自在,于百千亿劫广化众生,故为常。

  (五)无分别智无边,谓远离生死、涅槃二执,与第一义谛相应,不动、不出,故为常。

  (六)恒在禅定无散,谓如来恒在禅定,无可坏者,故为常。

  (七)安乐清凉,谓安乐即是金刚心,能断除无明住地最后念之无常苦,因已无苦,是为安乐,佛果显成,是为清凉;此是解脱道,故为常。

  (八)行于世间八法不染,佛身虽复在于道前,与生死相应,但不为烦恼所染,而无妄想之缘,故为常。

  (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佛果常乐,故寂静,寂静故远离死魔,远离死魔,故为常。

  (十)本性法然无生无灭,即法身非本无今有、本有今无,行三世而非三世法,故为谓常。

  又则,此心中心非心、意、识之心,乃三界唯一心之心,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墙壁瓦砾皆为此常住心。准此,以尽诸法界唯一心,是故坐作进退亦唯此心。如《法华经》<方便品>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一切有为变化之现象皆蕴含真如不变之理。若离世间现象之相,则无常住不变之理。此种性相如如事理不二之道理,乃大乘究极之说。

  若仅见世间相之常住,而不知无常者,为凡夫之牛羊眼;仅见世间相之无常,而不知常住者,为小乘偏空之僻眼;若能于无常中见其常住之理,复于常住中见其无常之理者,则为菩萨之实相眼。

  以上即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

  阿难,一切菩萨、金刚、诸天、下愚凡夫、诸余神鬼、夜叉罗刹、星宿诸天、幻术魔王,如是等能行我心,即得我通。若不行我此心法者,欲贪我通,无有是处。

  我通乃佛之三明六通。无论菩萨、金刚、诸天仙、下愚凡夫、诸余神鬼、夜叉罗刹、星宿诸天、幻术魔王等,若能依佛心法而修,即可得之。如永嘉《证道哥》曰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若不依佛心法而修,而意图贪取神通,无有是处。如仰山禅师示众曰: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足在。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亦不能得。

--------------------------------------------------------------------------------

  [1]=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4

 

  佛心相貌品第十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心十地菩萨犹不能知。纵有知者,从佛退位然始知之。今众生欲修,皆是下浅而心不了,愿决相貌。

  阿难言:如来心中心,十地菩萨犹不能知。纵有知者,从佛退位后,菩萨继承佛位,然始知之。今众生虽欲修此法,但皆是下浅根性,于如来心不能了知,愿决心中心相貌。

  佛告阿难:我与汝说心中心相貌,不离一切众生。有十二种心,是佛心中心事。何者是耶?

  佛告阿难,心中心相貌,不离一切众生。有十二种心,是佛心中心事。

  一者自身相苦而不辞苦,自心处苦,而见一切众生受彼苦时,念念称说大悲愍生决定心,自身不见苦,于法无所得。能见众生苦,救护以命,彻到得出离者。是名第一心。

  自身相苦而不辞苦此句为精进观。言菩萨度生,虽自身受种种苦而不辞辛苦,奋斗不息。

  自心处苦,而见一切众生受彼苦时,念念称说大悲愍生决定心此句为大悲观。言菩萨自身受苦,而不作自私想,更见一切众生受彼种种痛苦,故而生大悲愍心,决定不停拯救众生,使之离苦得乐。

  自身不见苦,于法无所得 此句为般若空观。见诸众苦恍惚如梦,犹如电光,无得久停,须臾变坏,究竟无所得。

  能见众生苦,救护以命,彻到得出离者。是名第一心。此句为大愿观。见众生苦,救护以命,使之彻底得出离,此为心中心之第一心。如《起信论》曰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二者观一切苦如现前想,而不动转,观一切苦作不定想;自身有苦如入三昧想;有诸恼乱来相及者作入四禅想;一切怨家来作父母想;欲救诸苦,观此苦人,如孝顺子向父母想。是名第二心。

  观一切苦如现前想,而不动转逼恼身心名为苦,苦之分类有多种,其大别如下:

  (一)二苦,起自一己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之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二)三苦,对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其苦,是为苦苦。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受其苦,是为坏苦。见世间一切无常而感受其苦,是为行苦。以上三者相当于苦、乐、舍(不苦不乐)之顺序。数论外道举三苦为:依内苦、依外苦(恶贼等)、依天苦(天灾等)。

  (三)四苦,指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

  (四)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五)十八苦,即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六)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嗔、痴等三种心苦,可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临命终时,其苦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称为风刀苦。

  此外,诸经论所举苦的分类甚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有百十苦之说。然一切苦现前,心无动转,如《瑜伽师地论》曰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意乐坚固,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于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然众苦逼恼,如何将使心无动转?

  观一切苦作不定想,此句为无常观。观一切苦恼皆无常、不定,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故得心无动转。

  自身有苦如入三昧想三昧意译为等持、正定,自身有苦,心无所住,离诸邪乱,如入三昧,身受心不受,故得心无动转。

  有诸恼乱来相及者作入四禅想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故若遇诸种恼乱若来相及,而作入四禅想,于境不生心,故得心无动转。

  一切怨家来作父母想怨家为与我结怨之人,怨家前来,作诸逼恼,然心作其为父母想,父母为我恩人,必得感恩善待,虽其有种种横逆,而无生怨恨,故得心无动转。此句与《圆觉经》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经意想合。

  欲救诸苦,观此苦人,如孝顺子向父母想。是名第二心。欲救度无量苦海众生,当观众生如父母,己为孝子,故发大愿,立大志,践大行,于生死苦海,救渡一切有情,是为心中心之第二心。

  三者将自心事同他心行,将他心事同自心行,乃至一切身分与己身分等,一切所欲与己所欲等,一切邪心与正相等,世间一切法宝重如己命等,世间三光如己眼光等,乃至所有食饮妙药差身病等。是名第三心。

  自心事同他心行,将他心事同自心行,乃至一切身分与己身分等,一切所欲与己所欲等此四句言菩萨入世应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能观自他心等,观自他身等,观自他欲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切邪心与正相等,此言莫偏执正邪,当知邪心不可住,正心亦不可得,邪正皆不执,方是心中心,如《坛经》曰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世间一切法宝重如己命等 诸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珍重如世之财宝,故云法宝。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如《增一阿含经》曰:三阿僧祇集法宝。佛法导引众生解脱生死烦恼苦海,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曰: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一切法宝有无量功德作用,故应重如己命。

  世间三光如己眼光等 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载,光明有三,即:(1)外光明,指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此等光明能破除昏暗,故称外光明。(2)法光明,指随所闻之法,观察修习,明心见性而显现之光明,此等光明能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故称法光明。(3)身光明,指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之身所显现之光,此等光明亦能破除黑暗,称为身光明。

  世间三光即日、月、星光,此句喻学人应法眼洞明,如日、月、星光之亮照。

  乃至所有食饮妙药差身病等。是名第三心。此句有两重含义。一者指四事供养,如《法华经》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一者指四事布施,如《佛说处处经》: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间人。皆当从佛得福。今佛度世去。诸世间人民。当复从谁得福。佛言比丘。我虽度世去。经法当在。复有四因缘。可从得福。一者畜生无所食。饲之令得命。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者贫穷孤独当护视。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三心。

  四者于佛念处,作成佛想。我当住持常不放舍,如毗沙门王掌舍利塔,如十金刚藏共持一金刚珠,如十世界跋折罗神共持一跋折罗杵,如十世界观一日光,亦如十方众生同一世界。是名第四心。

  于佛念处,作成佛想。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察境曰念处。小乘学人有四种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则有十种念处,即:

  ()身念处,观身不净,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悉皆远离。

  ()受念处,观诸受实苦,于受不生染爱,不起嗔恚。

  ()心念处,观心常执着颠倒之相而调伏之。

  ()法念处,如实勤观诸不善法之过患而断除之。

  ()境界念处,观诸顺意、不顺意之境界皆非实有,不生贪着,不起嗔恚。

  ()阿兰若念处,如理法而修无诤行及寂静行。

  ()都邑聚落念处,入都邑聚落时,行菩萨行,远离欢乐场所。

  ()名闻利养念处,但为施主之福田,受名闻利养之事,于其所受不贪着,不计执,与一切有情共之而资养诸苦恼者。

  ()如来学问念处,对于一切如来成正觉之学问,生清净心,勤勇修学。

  ()断诸烦恼念处,悉知生诸烦恼、杂染等之因缘而远离之。

  佛有三种念处,为十八不共法之一。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

  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

  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

  佛之念处虽为佛之功德智慧,佛于此教导学人于佛念处,作成佛想,即言学人应生佛慢,作成佛想,应克服自认凡俗之自卑,而有敢于承当我即是佛之气概,常安住于正念正智。

  我当住持常不放舍,如毗沙门王掌舍利塔,如十金刚藏共持一金刚珠,如十世界跋折罗神共持一跋折罗杵,如十世界观一日光,亦如十方众生同一世界。

  住持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佛于此教导学人应久住护持佛法,而不放舍,剩下五句,皆喻护持佛法之重要性。

  毗沙门王即北方多闻天王,其相作披甲胄、着冠相,右手持宝棒,左手仰擎舍利塔。跋折罗神即金刚神,跋折罗杵即三股金刚杵。

  此段经文大意为护持佛法,应不放舍,如多闻天王永掌舍利塔,如十金刚藏行者共持一金刚珠,如十世界金刚神共持一金刚杵,如十方世界同观一日光,亦如十方众生同一世界。如此为心中心之第四心。

  五者能于诸佛一一言句辨论、一一说法、一一法树、一一印契、一一神通及大小力用,不叹己身于法堪作下劣想。一一思惟不入睡眠,决定生心,为大千界是信非信,但无所损。是名第五心。若能如是者,即得五眼清净,明见世界。

  能于诸佛一一言句辨论、一一说法、一一法树、一一印契、一一神通及大小力用,不叹己身于法堪作下劣想” “言句为佛说法之言语文句,法树为佛法之譬喻,佛法能获涅槃之果实,故以树譬之。此句先言佛之言句辩论、说法、印契、神通、力用等一一功德智慧,教导学人要佛慢坚固而住,不作自己是凡愚众生之下劣想。

  一一思惟不入睡眠,此句言闻佛法后,应作正思惟,由此得思慧。次则依思慧而修行,不入睡眠表二六时中,毫不懈怠之意。

  决定生心,为大千界是信非信,但无所损”“决定生心指对佛法生起决定信心,毫不动摇,如《胜鬘经》宝窟上末曰:决定谓信也。由此决定信心故,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现前,或有信心者,或无信心者,但心安住正念正智,而无所损。此句与上问之佛念处相呼应。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五心。若能如是者,即得五眼清净,明见世界

  五眼即因位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另加果位之佛眼。得五眼清净,明见世界即于三千大千世界能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乃至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了而证佛果。

  六者于六度中,摄诸心,入慈定门,摄毗那夜迦为六种善知识:第一毗那夜迦,名为无喜。此人来时,令人心中喜怒不定多行杀法。师即以羼提波罗蜜,摄入慈忍定,作慈忍王。第二毗那夜迦,名为幻惑。此人来时,心所动乱,令人不定,于众法中亦不印受。于动乱时即以禅波罗蜜摄入,号为不动智。第三毗那夜迦,名为妄说。此人来时,多喜于绮言中生决定心,于诳语中生直信,于清净中生贪欲心生染污心,令人颠倒。即以尸罗波罗蜜摄入,号为善巧方便主。即令此人无所能为。第四毗那夜迦,名为执缚。此人来时,即令行者翻礼魔王,其此毗那夜迦常与一切魔王共为伴侣,所以现魔大身,令归依,摄入信心,转动惑乱。既觉知已,即以毗梨耶波罗蜜摄,号名为大方便王。第五毗那夜迦,名为可意。此人来时,令人希望心成就,专行劫剥,广求财物,将为粗用。先以财心,后乃方施其人,常与饿鬼王居野,令此人常无厌足,无厌足已,此一切法力俱失。即以檀波罗蜜所摄,号为大施主王。从此摄已,贪心亦尽。第六毗那夜迦,名为作伪。其人来时,纯辨非法,不得正智,多见过患,妄生法相,无利求利,广行异说,为众导首,于正法中起谤法心。即以般若波罗蜜所摄,号为智慧藏王。复有毗那夜迦,名为断修。此人来时,一切念心俱时都尽,昏昏重睡,复生众病,发动外魔,为作内障,令人怖惧,多起妄见,念异法想,如是诸想。即以无畏所摄,但行大悲愿为眷属,其人即自臣伏,得臣伏已,物非呵责。是为第六(心)。

  于六度中,摄诸心,入慈定门,摄毗那夜迦为六种善知识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定门即慈心定,如窥基大士《阿弥陀经疏》曰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毗那夜迦为障碍神。

  此句言以六度波罗蜜,都摄诸心,入慈定门,都摄六种障碍神为六种善知识也。

  第一毗那夜迦,名为无喜。此人来时,令人心中喜怒不定多行杀法。师即以羼提波罗蜜,摄入慈忍定,作慈忍王。

  此句言第一障碍神为无喜,令人心中喜怒不定多行杀法,故以羼提波罗蜜(忍辱)对治,将其摄入慈忍定,便作慈忍王。慈忍为慈悲与忍辱之合称,《证道歌》曰: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月灯三昧经》卷七举:修菩萨行者为利益众生,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得十种利益,即:火不能烧、刀不能割、毒不能中、水不能漂、得非人护、身相庄严、闭诸恶道、随乐梵天、昼夜庄严、不离喜乐。

  第二毗那夜迦,名为幻惑。此人来时,心所动乱,令人不定,于众法中亦不印受。于动乱时即以禅波罗蜜摄入,号为不动智。

  此句言第二障碍神为幻惑,令人心生动乱,于诸多正法,不能信受,故以禅波罗蜜(禅定)都摄之,使不散乱,断绝烦恼,便得不动智。禅定之功德见本经上卷之证修十持品。

  第三毗那夜迦,名为妄说。此人来时,多喜于绮言中生决定心,于诳语中生直信,于清净中生贪欲心生染污心,令人颠倒。即以尸罗波罗蜜摄入,号为善巧方便主。即令此人无所能为。

  此句言第三障碍神为妄说,绮言即绮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诳语亦十恶之一,指以恶心故欺他人之言语。

  妄说之过,非只令人喜于闻说绮言诳语,且令人颠倒,于清净中生贪欲心、染污心,故以尸罗波罗蜜(持戒)都摄之,便为善巧方便主,即令此障碍神无所能为。

  第四毗那夜迦,名为执缚。此人来时,即令行者翻礼魔王,其此毗那夜迦常与一切魔王共为伴侣,所以现魔大身,令归依,摄入信心,转动惑乱。既觉知已,即以毗梨耶波罗蜜摄,号名为大方便王。

  此句言第四障碍神为执缚,执缚之过,能令行者翻礼魔王。大身乃对于丈六之小身而谓之遍虚空之大化身。此障碍神常与一切魔王共为伴侣,所以能现魔大身,令学人归依,摄入信心,转动惑乱。既觉知已,即以毗梨耶波罗蜜(精进)都摄之,便为大方便王。

  第五毗那夜迦,名为可意。此人来时,令人希望心成就,专行劫剥,广求财物,将为粗用。先以财心,后乃方施其人,常与饿鬼王居野,令此人常无厌足,无厌足已,此一切法力俱失。即以檀波罗蜜所摄,号为大施主王。从此摄已,贪心亦尽。

  此句言第五障碍神为可意,可意之过,能令人凡所希望,皆愿成就,专行劫剥,广求财物,将为粗用。粗用意为挥霍浪费。

  此障碍神先令学人生贪财心,后乃方施其人,常与饿鬼王居野,令此学人贪求无厌,无厌足已,此人一切法力俱失。故应以檀波罗蜜(布施)都摄之,便为大施主王。从此都摄已,贪心亦尽。

  第六毗那夜迦,名为作伪。其人来时,纯辨非法,不得正智,多见过患,妄生法相,无利求利,广行异说,为众导首,于正法中起谤法心。即以般若波罗蜜所摄,号为智慧藏王。

  非法即非如来正法。法相即事物的相状、名称、概念等。异说即邪说。

  此句言第六障碍神为作伪,作伪之过,能令人热衷辩论非法,故不得正智,多见他人过患,妄生种种法相,无利求利,广行异说,为众导首,于正法中起谤法心。即以般若波罗蜜(智慧)都摄之,便为智慧藏王。

  复有毗那夜迦,名为断修。此人来时,一切念心俱时都尽,昏昏重睡,复生众病,发动外魔,为作内障,令人怖惧,多起妄见,念异法想,如是诸想。即以无畏所摄,但行大悲愿为眷属,其人即自臣伏,得臣伏已,物非呵责。是为第六心。

  复有障碍神为断修,能使学人一切念心俱时都尽,昏昏重睡,复生众病,发动外魔,为作内障,令人怖惧,多起妄见,生求异法想,如是诸想。即以大无畏都摄之,并行大悲愿,其障碍神即自臣伏,得臣伏已,物非呵责。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六心。

  七者于七菩提分,我常勤求,所修功德常施一切,摄一切众生苦我身待受,令一切得见闻觉知,令一切众生去离魔境。是名第七心。

  七菩提分即七觉支,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

  (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于七菩提分,我常勤求此言应常勤学佛说法之七菩提分,不可懒惰懈怠。

  所修功德常施一切,摄一切众生苦我身待受,令一切得见闻觉知,令一切众生去离魔境此为教发四种大愿。愿所修功德常施一切众生,并愿摄持一切众生痛苦,由我身待受,愿令一切众生得见闻觉知如来正法,愿一切众生去离魔境,究竟解脱。是为心中心之第七心。

  八者于八圣道中,常无厌足,常生十信,存十善行,不说非人过,不自赞,不毁他,无想施,不望报,常行施,誓持法,无疲厌,如愿教行,不失本心。是名第八心。

  八圣道即八正道,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

  (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于八圣道中,常无厌足此言应常勤学佛说法之八正道,不可得少为足。

  十信为菩萨修行的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所列之十种,即:

  (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着名相。

  (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又鸠摩罗什译之《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所列之十种为: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以之为习种性十心。《梵网经》卷上所列之十种为: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以之名坚信忍中之十发趣心。《楞严经》卷八称之为十心住,即: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常生十信,存十善行此言应常修十信,上上升进,永断十恶,落实十善。

  不说非人过,不自赞,不毁他此言善护口业,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不赞叹己德而讥毁他。若犯之皆违背菩萨十戒。

  无想施即无相布施,布施时无能布施的之,受布施之人,所布施之物,三轮体空,无相而施。

  无想施,不望报,常行施则指应作无相布施,心不望回报,而常行布施。

  誓持法,无疲厌此言誓持正法,令久长住,为法忘躯,殚精竭虑,而无疲厌。

  如愿教行,不失本心此言应践行誓愿,奉教行持,虽历种种困难挫折,而不退失本心。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八心。

  九者不欺众,不嫌法,不我慢,不增上,不执着,不诳他,常行质直,所修行愿,一一记持,佛及僧宝,接足承事,所礼尊像,不轻慢礼,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不欺众”“不诳他此言善护口业,勿说妄语,诳人欺众。

  常行质直质直为正直无谄曲之心,《集异门论》二卷云:质直云何?答:心不刚性,心不强性,心不硬性,心纯质性,心正直性,心润滑性,心柔软性,心调顺性,是谓质直。

  不嫌法”“佛及僧宝,接足承事,所礼尊像,不轻慢礼,一一如法此言须敬重三宝。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言不嫌法。佛及僧宝,为人天福田,故应以头面接足礼而承事之,乃至礼佛尊像,亦须诚心正意,不得轻慢,所行礼仪,应一一如法。

  不我慢,不增上,不执着

  慢为恃己高举之烦恼,有言七种慢,即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和邪慢。有言九种慢,即我胜慢类、我等慢类、我劣慢类、有胜我慢类、有等我慢类、有劣我慢类、无胜我慢类、无等我慢类、无劣我慢类。

  我慢即视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而形成憍慢心。《成唯识论》卷四:我慢者,谓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增上慢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

  执着即由虚妄分别心封执坚着我及法等,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实体,叫做法执。

  不我慢,不增上,不执着意为不生我慢,不生增上慢,慢心皆因执着而起,故更应破人法而执。

  所修行愿,一一记持行愿为修行与誓愿的并称,又称愿行。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云:有愿而无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备于船筏。(中略)菩萨发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说明行与愿若不能兼备,则无法到达所期的目标。不空所译《菩提心论》中,亦将行愿列为菩提心的行相之一。故所修行愿,应一一记持,不可忘失,应逐项落实。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九心。

  十者须存十信具足:一者知佛常住,在世有大神通;二者信法深远,具大方便力,有决定力;三者信佛慈愍,广施法要,拔济众苦;[1]五者信佛于五垢中常现慈光;六者信佛于六贼中如父母;七者信佛于七孔常出佛音;八者信佛于六十二见无爱憎想;九者信佛于五浊世常度众生,说无碍心,无有边际;十者信佛菩萨及诸金刚常现神力,能化众生一一成佛。若如是者,名第十心。

  一者知佛常住,在世有大神通佛陀常住之义,上文已详言,深信佛在世有大神通。指佛证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等等威德皆非妄语,真实不虚。

  二者信法深远,具大方便力,有决定力深信佛法威力深远,有大方便力,能度种种苦,依教奉行,决定成佛,真实不虚。

  三者信佛慈愍,广施法要,拔济众苦深信佛悲愿无尽,慈愍众生,广施法要,利益有情,拔济众苦,究竟解脱

  五者信佛于五垢中常现慈光五垢为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学人常为五垢所碍,深信佛慈光加被,教导学人精进修持,使之断除。

  六者信佛于六贼中如父母六贼为产生烦恼根源之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以贼譬之。深信佛则如父母般教导学人如实观照,清净六根。

  七者信佛于七孔常出佛音七孔为两耳、两眼、两鼻孔及口舌之谓。深信佛能六根互用,七孔皆常出佛音。佛之法音有五支,即深如雷音、美妙悦耳、赏心可意、悠扬明晰和入耳中听

  八者信佛于六十二见无爱憎想六十二见者系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于这六十二种见解中,佛虽依次破斥,令辞理穷屈,然心无有爱执与憎离想。

  九者信佛于五浊世常度众生,说无碍心,无有边际五浊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深信佛于此五浊恶世,常度众生,以无挂碍心而说一切法要,众生无有边际,佛之悲愿亦无有边际。

  十者信佛菩萨及诸金刚常现神力,能化众生一一成佛深信佛、菩萨或金刚大力士等,常现种种不思议神力,化导一切众生,使之觉悟成佛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十心。

  第十一心者于诸法中,一切言论义辨,慎勿自赞,不赞己善,不近豪贵,不舍众善。深观菩萨如在目前,一切怖惧渐自降摄,章佛菩萨自然除尽。是名第十一心。

  于诸法中,一切言论义辨,慎勿自赞,不赞己善此言于诸种法义辩论中,谦虚谨慎,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切勿自赞己善,贡高我慢。

  不近豪贵地位尊显,豪强富贵,谓之豪贵,佛诫不近之,恐道心未坚者,依附豪贵,仗势胡为,颠倒祸害,造无边业。

  不舍众善善为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善之种类繁多,略称二善,繁则十三,但无论何种善业,或大或小,皆应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深观菩萨如在目前,一切怖惧渐自降摄,章佛菩萨自然除尽

  ,业障义。此句言若遇恐怖畏惧之事,及诸种业障现前,但深观佛菩萨如在目前,庇护行人,一切怖惧,佛菩萨渐自加持降摄,一切障碍,佛菩萨自然加持除尽。

  以上为心中心之第十一心。

  第十二心者深观自身,若有少慢自当加持,若有怠惰自当舍身,若有粗横舍豪贵友,若有多慢自须调伏,若有多诳观利刀境,若有多贪执火而居,若有多欲当观臭肉,若行污秽先观牢狱。若能如是者,是佛心中心法,决定佛心更无疑也。是名第十二心。

  深观自身即检讨审察自身所为。

  若有少慢自当加持若自卑懦弱,不能承担,全无自信者,当生佛慢,坚固而住。

  若有怠惰自当舍身若修持懒惰懈怠者,皆由爱惜色身故,当作舍生取义想,精进不怠,勇猛勤策。

  若有粗横舍豪贵友若粗暴蛮横者,皆由依附豪贵,心有所持故,当舍豪贵朋友,韬光养晦,与世无争。

  若有多慢自须调伏若心多狂慢,皆由有所法执故,当调伏自心,谦卑自牧。

  若有多诳观利刀境若多有欺诈,则观地狱果报,如刀轮地狱、剑轮地狱、剑林地狱、刺林地狱等等,以自惕之。

  若有多贪执火而居若多有贪执,当观贪执如火,能焚净业,以自惕之。

  若有多欲当观臭肉若心多淫欲,当修不净观,身如臭肉,以自惕之。诸经典中皆举有多种不净之观尸法,以治贪欲之心,今列举如下:

  (一)据《禅法要解》卷上载,若淫欲多者,应修习二种不净观。即:

  (1)观死尸臭烂不净,取此不净之相,至闲静处以自观不净。

  (2)虽眼不见死尸,然从师受法而忆想分别,自观身中充满发、毛、涕、泪、汗、垢、痰、阴等三十六种不净物。同书又举出修习不净观能对治众生对于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人相等六种欲望之执着,且将不净分为恶厌之不净与非恶厌之不净二种。对于执着前五种欲望者,令观恶厌之不净;对于执着人相者,则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为不坏,能断除威仪、言声二种欲望,观死尸为已坏,则悉断六种欲望。

  (二)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所举,随观行者之意乐,而有乐略、乐广、乐广略三种之别。又于此三种观法之过程中,各明示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观行之次第。举乐略观为例,即:

  (1)先往冢间观察死尸之青瘀等相,复以胜解力移属自身,即观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锁,于骨锁中,次第观想足骨、苋骨、胫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胁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项骨、颔骨、齿骨、髑髅等,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初习业位。

  (2)于骨锁中,先观足骨、苋骨等,乃至后观髑髅,复于其中除半观半,复除一分,唯观一分,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已熟修位。

  (3)以胜解力观察如此之不净相,遂系念于眉间,湛然而住,复转此念入身念住,辗转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种种,一切皆称超作意位。

  (三)据《俱舍论》卷二十二载,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等四种贪。即:

  (1)缘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之贪。

  (2)缘死尸被鸟兽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形色之贪。

  (3)缘虫蛆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妙触之贪。

  (4)缘死尸不动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治供奉之贪。此外,若缘骨锁以修不净观,则因骨锁中无四贪之境,故能对治上述之四贪。

  (四)据《大乘义章》卷十二、卷十三,将不净观分为厌他身而观他不净与厌自身而观自不净二种。前者观他身中有九相,即:(1)死相,(2)胀相,(3)青瘀相,(4)脓烂相,(5)坏相,(6)血涂相,(7)虫啖相,(8)骨锁相,(9)离坏相(分散相)。然《大智度论》中缺死相而加烧相。后者观自身中有五不净,称为五种不净。即:

  (一)种子不净,肉体系由因缘而形成,故内(烦恼、业)、外(父母之精血)之种子不净。

  (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十月不净。

  (三)自体不净,此身由四大之不净所成。

  (四)外相不净,此身之九孔常流不净。

  (五)究竟不净,死后弃置冢间烂坏,亦永久不净。

  同书又举出人之色贪有二种,即:

  (1)爱自身,可以观五不净对治之。

  (2)爱他身,可以观九相对治之。其中,爱他身中有四种欲,即:

  1.威仪欲,可以九相中之死相对治之。

  2.形色欲,可以青瘀、脓烂、血涂等三相对治之。

  3.处所欲,可以胀、坏、虫啖、分散等四相对治之。

  4.细触欲,可以骨锁相对治之。

  上述之九相系于人之死尸起九种之观想,故又称九想。南传佛教则认为有十种观想,称为十不净。此外,天台四教仪集注亦举出:种子不净、受生不净、住处不净、食啖不净、初生不净、举体不净、究竟不净等七种不净。

  若行污秽先观牢狱” 若行邪淫事,当观若不断淫,永处牢狱,尘不可出,以自惕之。

  若能如是修持者,是佛心中心法,决定彻证佛心而无疑也。以上为心中心之第十二心。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心中心,直是佛境界耶,及众生境界耶?若有众生境界同此十二心者,此心非众生行处。若众生行得如上事,即无有疑。云何众生能行此心?

  阿难问佛,如此心中心十二种心为佛境界,还是众生境界耶?若有众生境界同此十二心者,即非众生,然此心非众生行处。若众生行得如上事,已证佛果,即无有疑。众生如何能行此十二种心?

  佛告阿难:但自持之,十方冥证,非汝所测。汝若能测,何名佛心中心耶?

  佛告阿难:但自持之,自然有十方诸佛,冥为证明,非汝所测。汝若能测,岂名佛心中心耶?

--------------------------------------------------------------------------------

  [1] 此处缺四者文字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5

 

  随心咒印品第十一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法契,言不虚妄。今欲所问,佛当许不?

  佛言:汝欲何问?任汝所言。

  阿难复问佛:如是法契之功德作用,佛口金言,绝不虚妄。然吾今尚有余惑,欲想提问,佛当许不? 佛言:汝欲何问?任汝所言。

  阿难问佛言:世尊,其有众生,欲求脱苦,欲求降魔,欲求摄持,为有余法,为用心中心耶?若用此心中心,未见法则。

  阿难承佛慈旨,即问佛曰:若有众生,欲求脱苦,欲求降魔,欲求摄持等等,为用他法耶,为用心中心耶?若用此心中心,未见法则。

  佛告阿难:汝欲知法,善听,复当为汝更说随心陀罗尼。即说咒曰:

  佛言阿难:汝若欲知他法,但须善听,复当为汝更说随心陀罗尼。即说咒曰:

  唵摩尼达哩吽泮咤(又一本呜吽摩纫驮唎(二)虎吽(二合二)泮咤[口特]音,又一本唵摩纫达哩吽泮咤)

  此咒依五不翻例,不译其义。惟注梵音:Om,mani dhari, hum phat

  若受持者,不须择日,不择星宿日月,不问齐与不齐,于如来前或于像前或于净室或舍利塔前,随心所持香花,尽心供养。

  若欲受持此法,不须择良时吉日,亦不须择星宿日月,不问诸种供养齐与不齐,于如来前或于如来像前或于净室或舍利塔前,随心持奉香花,尽心供养。

  于白月十五日洗浴清净,着新净衣,随力所办供养。为护法故,须三种白食。作一方坛,随心作之。幡灯,随力办。

  白月按印度古历法,即为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为黑月。受持此法,应于白月十五日洗浴清净,着新净衣,随力所办供养。然亦不可草草,为护法故,须置三种白食(即乳、酪、米饭等),供养佛法僧三宝,以表尊法。另外作一方坛,随心作之。幡旗明灯,随力置办。

  诵心中心及随心咒,各一千八十遍。于像足下便取睡眠,于晨朝时如来即为现身,及圣者金刚亦为现身,十方菩萨诸天即来围绕,一切行愿皆悉满足。

  置办上事后,再诵心中心及随心咒,各一千八十遍。然后于佛像足下睡眠,于晨朝时如来及圣者金刚即为现身,十方菩萨诸天即来围绕,一切行愿皆悉满足。

  若身自知犯触及有诸罪,诵至万遍,自得现佛清净光明之身。乃至一切诸法,但诵百万遍,无尽知。无有别持之法。

  若自知犯触诸罪,欲忏悔者,但诵至万遍,自得现佛清净光明之身。乃至若欲了知一切诸法,但诵百万遍,无不尽知。舍此无有别持之法。

  若有一切难伏怖畏之像,能怖人者,但以右手中指屈入掌中,以大指押中指节上,阴诵随心咒,不过百遍,自然降伏。毒害火灾,以气吹之,自然除灭。难灭能灭,难除能除。

  若有一切难伏之怖畏像,但结定印,以右手中指屈入掌中,以大指押中指节上,阴诵随心咒,不过百遍,自然降伏。乃至毒害火灾,诵持百遍,以气吹之,自然除灭。难灭能灭,难除能除。

  若有一切障难之事,但以二手合掌,以头指、无名指掌中相钩,小指、大指、中指掌中相着合,面向四方,各诵一百八遍,罪垢消除,障难并尽。

  若有一切障难之事,但以二手合掌,以头指、无名指掌中相钩,小指、大指、中指掌中相着合,此印如三尖兩刃,表理智不二,摧灭三毒。结此印面向四方,各诵一百零八遍,则罪垢消除,障难并尽。

  若有上毗那夜迦,欲令降伏者,应声降伏;不伏者,以右脚大母指按地,诵咒百八遍,其时毗那夜迦七孔流血,自然降伏。

  若欲降伏毗那夜迦,结印持咒,应声降伏;若不伏者,以右脚大拇指按地,诵咒一百零八遍,其时毗那夜迦七孔流血,自然降伏。

  十方世界所有通虚及持咒仙,及四跋陀及八龙藏界,所有秘法,一切诸有情类,应心呼召,无不顺伏。唯除恶法,不入此中。

  跋陀有多义,于此为龙王名,意为贤龙。十方世界所有通遍虚空之持咒仙、四海龙王及八部天龙,所有秘法,一切诸有情类,诵此随心咒,应心呼召,无不顺伏。唯除恶法,不入此中。

  若欲所求诸天香供养者,仰面看天,诵咒一百八遍,其香即下。

  若欲所求诸天香花供养者,仰面看天,诵咒一百八遍,其香花即下。

  若欲往十方佛刹菩萨境界,但以中指指天,呼摩醯首罗相随,天处不入,临命终时,十方诸佛临顶,自迎将己世界。

  摩醯首罗为大自在天之异名。若欲往十方诸佛刹土菩萨境界者,但以中指指天,呼摩醯首罗相随,不入诸天处,临命终时,十方诸佛临顶,亲自迎将彼人于己世界。

  欲求现身不死,必佛世界者,但诵至十亿遍即得。必此天地更不改颜,除不至心。若有至心,不应此者,我即妄语,所有经教并是魔说,非佛说之。

  欲求现身不死,恒久住世,自成佛世界者,但诵至十亿遍即得。必能于此天地变换,沧海桑田而更不改颜,除不至心。若有至心,不应此者,我即妄语,所有经教并是魔说,非佛说之。

  复有一法:欲求钱财者,取一熟钱开字当中节,密咒一百八遍,即展指,指彼人心,其人开意,任意多少,口道即随。

  欲求钱财者,取一常用钱币,字面为上,含藏于中指下,密咒一百八遍,即便展指,指彼人心,其人开意,任意多少,口道即随得。

  若欲召呼臣、公主、妃后、诸宰贵者,但取美香一颗,抄彼人名,内相指下咒一千八十遍,即自奔来。

  若欲召呼大臣、公主、妃后、诸宰贵者,但取好香一颗,抄彼人名,内藏中指下,持咒一千八十遍,其人即自奔来。

  若须谷麦,取所须者三颗,复安中指下,依前作法,即得称心。若欲令一切欢喜者,屈中指入口,咒一百八遍,将指指前人,随顺不逆,悉皆欢喜。

  若须谷麦,取所须谷麦三颗,复藏于中指下,依前作法,即得随求称心。若欲令一切众生欢喜者,屈中指入口,咒一百零八遍,将中指指其人,则其人随顺心意,而不违逆,悉皆欢喜。

  复有一法:欲召诸龙,但取井水一碗,咒经一千遍,写着有龙水中,其龙自来,从伏敬事。

  复有一法:若天无雨,取龙脑及井水一碗,咒经一千遍,置于日中,即白龙从碗而出,应时雨下。若雨多时,取金色赤土,于纸上画作一龙,咒一千八十遍,放着井中,即有赤龙腾天,应时即止。

  ,倾泻之义。若欲召诸龙,但取井水一碗,持咒经一千遍,倾泻于有龙之水中,其龙自前来,从伏敬事。

  若天无雨,取龙脑香及井水一碗,咒经一千遍,置于日中,即有白龙从碗而出,应时雨下。若雨多泛滥,欲禁止时,取金色赤土,于纸上画作一龙,咒一千八十遍,放着井中,即有赤龙腾天,应时即可止雨。

  复有一法:谷麦一切苗稼不滋茂者,蘇一斤,咒一千遍,随风烧,一切皆悉润,随时成就。

  

  若谷麦一切苗稼不滋茂者,取酥酪一斤,咒一千遍,随风而烧,一切皆能悉润,随时成就。

  复有一法:若世间疾病流行者,于赤纸上画取慧星形,咒一千八十遍,其病即除。其星形有六个小星,合成一星,如木揭形。

  若世间有疾病流行者,于赤纸上画取慧星形,其星形有六个小星,合成一星,咒一千八十遍,其病即除。

  复有一法:若国家刀兵娆乱,四边不宁,取一宾刀子,咒一千遍,随方所指,即现神兵,无亿世界所有外难,自然退散。

  

  镔刀,由精铁制成之利刀。若国家刀兵扰乱,四边不宁,取一镔刀,咒一千遍,随方所指,即现神兵,无数亿世界所有外难,自然退散。

  复有一法:若习一切伎艺、文笔、工巧、内绝、外曲、尽世幻术、及佛菩萨金刚所行之处、所缘境界者,每日晨朝持千遍,经一百日,无不尽知。

  古印度分类五种学问为五明,即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

  文笔为声明,包括语言、文典之学。

  工巧为工巧明,包括工艺、技术、算历之学。

  内绝为医方明。包括疾病、医疗、药方之学。

  外曲指梵呗、梵乐等佛教音乐舞曲。

  幻术为方士、术士用以玄惑人之法术。

  若欲学习一切技艺、如文笔、工巧、内绝、外曲、尽世幻术、若欲了知佛菩萨金刚所行之处、所缘境界者,每日晨朝持千遍,经一百日,无不尽知。

  复有一法:若欲得海龙王宝、诸佛如来所付龙藏要记者,但烧五种香,所谓檀、沉、熏陆及龙脑、毕力迦等,于夜静时诵咒,面向四方,各诵一千八十遍,其时即有四方龙王所主藏物,即自奉送。

  熏陆即乳香,毕力迦即苜蓿香。若欲得四海龙王诸宝、诸佛如来所付龙藏之要记者,但烧五种香,即檀香、沉香、熏陆香及龙脑香、苜蓿香,于夜静时诵咒,面向四方,各诵一千八十遍,其时四方龙王所主藏物,即自奉送。

  复有一法:若须地藏中宝,所修功德,但言:我要此宝,修营如是功德。以足踏地,诵咒一千遍,其时十方地神发世诸物,来送行人,供其所用。若为名利恶用,即不果遂。

  若需要地藏中诸宝,但以持随心咒所修功德,而言:我要此宝,修持如是功德。以足踏地,诵咒一千遍,其时十方地神便将地藏中诸宝,发露于世,来送行人,供其所用。但若为名利恶用,即不果遂。

  复有一法:若一切人相憎者,取五木花,咒一百八遍,书其佛字,各付一本,即自和敬,永不相憎。

  若与人相憎者,取五种木花,持咒加持一百八遍,书写佛字,各付一本,即自和敬,永不相憎。

  复有一法:若人先持一切法无功效者,但取自身所著上盖衣,咒经千遍,与佛敷坐,满其七日,即取将着,或复持行持法要,即有效验。一切菩萨及金刚藏自然臣伏,驱策迅速,所索无滞。

  若人先前持一切法而无功效者,但取自身所著上衣,咒经千遍,铺开上衣,供佛敷坐,满其七日后,即取其衣而着,复行持法要,即有效验。一切菩萨及金刚藏自然臣伏,驱策迅速,所索无滞。

  复有一法:若有病疫劫起流行,取七味毒药,所谓乌头附子、狼毒、芭豆、虎珀、光明沙、龙脑香、肉豆蔻,貪来咒一千遍,以水渍之,取水洒病者身,无病不除。若有率跛,咒刀一千遍,将指患处,应时舒展,永劫不加,尽报无病。

  贪,疑为字,怀抱之意。

  若有病疫流行时,取七味药物(毒药居多),即乌头附子、狼毒、巴豆、琥珀、光明沙、龙脑香、肉豆蔻,赍来持咒加持一千遍,以水渍之,取水洒病者身,无病不除。若有人摔伤跛脚,持咒镔刀加持一千遍,将指患处,应时舒展,尽其报身无病。

  佛告阿难:若我说此法要,穷劫不尽。所有所求者,依我上法求之,无不果遂。诸有所作一切事业,无问大小,尽皆成就,满足无缺。若能常持,直至菩萨,得不退转。若能日日作此法者,持此心者,能与世间作大树王,荫诸众生,得离诸苦,能令一切皆得佛心。一切众生得不退者,皆犹此人持诵威力。

  佛告阿难:若我具说此随心咒功能法要,穷劫亦不尽。所有所求者,依我上法求之,无不果遂。诸有所作一切事业,无问大小,尽皆成就,满足无缺。若能常持随心咒,可直至菩萨圣果,得不退转。若能日日作此法者,持此心者,能与世间作大树王,荫蔽众生,得离诸苦,能令一切众生皆得佛心。一切众生得不退者,皆由此人持诵随心咒之威力。(正宗分竟)

  佛于本经正宗分之说法,首先开示证修佛地之十种行持,作修持心中心法之前行根基,结合篇末之十二相貌,作学人行为规范,两者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再则传授六印一咒,此为心中心之主要行法,又传随心咒印等,作为修法之助益方便。佛为使众生于心中心法起信故,非止请六方尊圣为作证明,更唤雪山童子前来示范,本师亦显现种种大通,为表誓言可信,甘愿身堕地狱,可谓眉毛扫地,老婆心切。然纵观本经说法,佛陀本怀,仍在冀望众生能破除迷情,悟佛知见,当下承担,直了成佛。

  (流通分。

  赞佛奉修品第十二

  尔时如来说咒法及功能已,一切菩萨及诸金刚天仙身光悉不现,惟有佛光遍阎浮提。其时诸天住虚空中自然回转,一切魔宫颀覆,须臾之间散灭无余,乃至大地六反震动。

  阎浮提,阎浮是树名,提译为洲。此洲有一名为阎浮的大树,故称阎浮提,泛指娑婆世界。颀,疑为字。

  尔时如来说咒法及功能已,一切菩萨及诸金刚天仙身光悉不现,惟有佛光遍照阎浮提。其时诸天仙,于虚空中,自然回转,一切魔宫倾覆,须臾之间,散灭无余,乃至大地发生动、起、涌、震、吼、击(摇)六种震动。

  此句为华严宗秘密隐显俱成门境界。隐面为里,显面为表,表里乃一体同具,故隐不离显,显不离隐,隐显同时,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此句佛光遍照阎浮提,而一切菩萨及诸金刚天仙身光悉不现,隐显无碍,互为秘密,无前无后,两者皆成。

  其时十方世界,所有菩萨持诸花幢,供养释迦牟尼佛。其诸花中所有音声,皆说佛心中事,诸佛心中应现,随心所用,不可思议。所持花香,皆不可说,亦现不可说音声,所说神力,皆亦不可说。其诸菩萨以佛心中心力,亦不可说变现。

  其时十方世界,所有菩萨持诸花幢,供养释迦牟尼佛。其诸花中出所有音声,皆说佛心中事,诸佛心中应现,随心所用,不可思议。所持花香,皆芬芳至极而不可说,亦现不可说音声,所现神力,皆亦不可说。其诸菩萨以佛心中心力,亦不可说变现。

  此句为华严宗一多相容不同门境界。一遍于多时,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一能容多。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称为不同。此句一花能具花香,能出音声,所有音声,皆说佛心中事,诸佛心中应现,随心所用,不可思议。如一灯与多灯相对一室,一多各住,而光光涉入,无所障碍。

  其时十方菩萨,见佛光明遍阎浮提,各于心藏以偈叹佛:

  法会圆满,奇瑞复现。本经现瑞,既现序分,复现正宗与流通分,深显此经初善、中善、后善,万德圆满。如序分于大众中忽起光明过百千日,正宗分毗卢遮那如来,复于身分,更开异色无量威德大端严光复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量是佛及诸菩萨乃至声闻四果等类俱得明见,无有疑滞,总之皆为众生证信,劝令众生于此经所说之法,应生真实信心。

  故其时十方菩萨,见佛光明遍阎浮提,各于菩提心藏中流露偈句,赞叹佛光。

  善哉此光明,是佛心中力,

  魔王虽睹见,散灭无形身。

  此四句偈,赞美佛之光明乃佛心中之神力,其威德能使魔王虽暂睹见,即散灭无形。

  善哉此光明,是佛无碍力,

  魔王自殄灭,十方菩萨来。

  此四句偈,赞美佛之光明乃佛无碍神力,其威德能使魔王自然消灭,能使十方菩萨自然前来。

  善哉此光明,是佛随心力,

  其力及菩萨,次及凡夫身,

  婆馺婆楼那,鬼子及神母,

  诸天夜叉众,同时来供养;

  一切金刚众,及与自在天,

  香积诸梵王,皆悉来归依;

  一切诸星宿,风火电嫚神,

  四天龙藏等,持花来供养;

  凡夫身泛指六道众生。

  婆馺婆楼那为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婆馺也有说是摩娑、摩竭,是鱼的梵名,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婆楼那,为一切鱼龙王,译为水天,护世八方天中的西方守护神。

  鬼子指小夜叉,神母即鬼子母。

  香积,梵言为干陀罗耶,聚集众香之义,于香积诸梵王一句为形容词。

  星宿即指二十八星宿、十二宫、七曜等。

  风火电嫚神一句, 风神即司风之神,火神即司火之神,电神即司电之神,嫚神一词不可考,结合文意,疑为雷神。

  此十六句偈,赞美佛之光明乃佛随心神力,其光明先及菩萨、次及六道众生,如婆馺婆楼那、鬼子、神母,以及夜叉众、金刚众、自在天、诸梵王、诸星宿、风神、火神、电神、嫚神、四天王、四海龙王等众。其威德能使如上等众,或自前来归依,或自持花来供养。

  四维上下界,虚空及水际,

  横流于十方,皆叹心中心。

  四维指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此四句偈,极言十方众生,无论于四维上下,或虚空水际,皆都赞叹心中心。

  如来心中心,尽劫说不尽,

  假使百千海,不与一毫等,

  假使千世界,不及七毛端。

  一毫”“七毛端都是极少之称。

  此六句偈,大意为:十方众生虽都赞叹心中心,然亦尽劫不能说尽心中心。佛心中心,深邃难测,假使百千海深,亦不及心中心之一毫。佛心中心,宽广无比,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亦不及心中心之毛端。

  满足萨婆若,不及佛心际。

  萨婆若即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慧。此两句偈,极言心中心之玄奥,即使圆证一切种智,亦不能及佛之心际。

  佛证一切种智,为何不能及佛之心际?此两句偈,破佛证一切种智之知见,盖佛若作满足萨婆若见,便被满足萨婆若障,即不能及佛之心际。。

  我等广修愿,已经无量劫。

  此两句偈,承接上文,意为我等学人,虽广修行愿,已经无量劫,然亦能不及佛之心际。

  所有诸如来,未悟心中心,

  此两句此破成佛之知见,盖佛若作佛见,便被佛障,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故云所有如来若作如来见,即未悟心中心。

  如来心中心,唯佛乃能了。

  菩萨虽赞叹,不及一毛光。

  大道玄旷,真心幽微,无名无相,绝思绝议。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故曰如来心中心,唯佛乃能了。菩萨虽欲言赞叹,穷诸玄辨,尚不及一毛置于太虚。

  十方现化事,皆是心中心,

  乃至于有顶,亦是随心生。

  此两句言佛性之相用周遍。十方世界种种现化事,乃至有顶天等等,皆是心中心所随心而生。

  有顶,天名。色界之第四处,本名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

  诸佛说随心,我亦随心学,

  我既修学已,愿佛存记之,

  若得随心成,俱时成正觉。

  此六句为十方菩萨所发愿,即诸佛随心说法,十方菩萨随心修学,修学若成,愿佛存记,若十方菩萨得随心成就,俱时即成无上正等正觉。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一一合掌,持佛心中心。如来见,即以舒金色臂,普为印顶授菩萨记。其时大众得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

  尔时大众闻佛说法,皆一一合掌,持佛心中心。如来见之,即舒金色臂,普为大众摩顶,授菩萨记。其时大众得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流通分竟)

  (备注:本版经对照大正藏版、佛典宝库版、国家图书馆1911年、1912年、1925年版本与日本明治版和昭和版及1923年续藏经版,并校点加分品而成。)

  参考书目

  1、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2、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3、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4、斌宗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5、大愚法师《佛心经》铅椠本

  6、刘渺《佛教气功手印总集》

  7、《佛学大词典》

  8、《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10、《法相辞典》

  11、《藏传佛教辞典》

  12、《佛教哲学大词典》

  13、《佛教常用词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mitava 的頭像
    armitava

    armitava鯨洞---各自回到山洞閉關,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山洞

    armit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