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死亡的恐懼---------------劉蕺山(劉宗周)對我的幫助之一

2008/11/08 06:28

我很感激劉蕺山(劉宗周),最大的感激就是他幫我打通了對死亡的恐懼這一生死關。儒家跟一般宗教不一樣,既不講生前,也不講死後(前世後世不肯定也不否定,存而不論。死後有人說是用歷史的不朽來代替,這又是另一套說法,先置諸不論)。一般宗教解決死亡的恐懼比較簡單,他會提供一個死亡的世界讓你知道,透過這個知道,我們知道死後會如何如何,這樣也就不太怕死亡了。例如耶穌的末日審判與天國觀,佛教的淨土與六道輪迴觀。個個宗教都會說他們死後的世界是真的,也有各的證明方法,但基本上還是基於「信仰」,否則就不叫宗教了,這時信仰的信是在理性之上的。個個宗教死後的世界也是不相同的(不知道哪個為真?也許每個都是真的,這可從佛教的唯識說起),以前,年輕時,有時還有點羨慕宗教徒,只要信就可解決一切,尤其是死亡(但大概每個人的生命課題不同,我就是沒法只是信)。那時,不管我尚未找到生命方向,還是我已經在儒家的愛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對於死亡,總覺得有點空缺。偶而還有點怕死。有點死亡的陰影。這個陰影直到我讀到劉蕺山的書時,我突然打通了。尤其是他在反駁高攀龍的「心如太虛本無生死」時,說的「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死,是之謂無生死。」我突然感悟儒家在盡道當下的神聖永恆,由這永恆,人們不怕所有的變化,即使變化,儒家也看到生生不息,而不是無常。死亡也只是一種變化,所以唐君毅先生說死亡也是一種德行,因為你把位置讓給了其他更有原因可以站在你的位置上來奉獻世界的人,你如果不死,那個價值就被你一直佔著,所以唐君毅先生結論說禮記說:「君子曰終小人曰死」是有道理的。

我後來很想把這感悟寫成一篇論文來紀念劉蕺山(劉宗周),有幸完成。蕺山,謝謝您。

有興趣儒家生死觀的人可參考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www.ncku.edu.tw/~chinese/journal/JRCS4/08.pdf

願每個人都活得很好,理直氣和(看到民進黨暴力圍城流血,感到台灣的公民社會素質下降有感。想到紅衫軍也是圍城表達意見的和平理性情形,真是天壤之別!!台灣妳要走在中國民主的前端帶領大陸往前走,不要退步,不要讓大陸覺得共產主義真好----------民主才真的是普世價值,祝福台灣)

無限祝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it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