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雲《人人必讀的七本書 - 老子精選》第二講1020904
http://www.trend.org/briefing_info.php?pid=152
也就是老子的思想,我們上個禮拜說,不僅在孔子之後,也在莊子之後,我們甚至也可以這麼說,當我們從孔子的思想,然後到莊子的思想,其中如果就大家而言,包括墨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那麼當然現在還留下一些篇章,說是楊朱的思想,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到莊子做為一個分水嶺,那麼到老子走入純粹抽象理論,而不再是這樣從孔子到莊子的這個過程裡,那麼,是以人的具體經驗,具體的事件,也就是所謂的德行,來作為理論的一種表示的評鑑,那麼到了老子的時候,他飛躍而出,建立起純粹而且抽象的一個理論,這是第一個部分。我們說,按照我以李石岑作為代表,他是近代的一個西方哲學的代表,那麼他就曾經說過,人類思維的發展法則,那麼是從經驗,具體經驗、行為活動而後才有歸納,才有歸納的活動,然後加這些具體的經驗、行為活動中的共同性,歸納得到理論的基礎,所以他認為,如果老子思想在前,而後整個長時間的中國,這些學術思想的表現,卻落入到一個具體經驗或者具體事件之中,來做為一個傳達的依據,說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事,而且是一個違反了人類思想法則的法則,所以老子必然在後,這是從思維法則上說,換句話說,人類必然從經驗走向抽象,從具象而走向抽象,這是一個思維法則的,人類思維法則的重要的發展途徑,重要的發展途徑。
那麼第二,我們要說的,基本上,根據老子這本書所用的文字,所談論的事情,那麼也同樣的根據,梁啟超以至於錢先生,賓四先生,那麼他的所謂的莊老通辨當中所提出的,那麼清清楚楚的透過歷史的演變,透過詞句,所用的詞彙,用的特別是屬於名辭的部分,那麼可以,更可以看到老子晚出於孔子,晚出於莊子,因為在莊子之前,整個社會不流行那樣的語言,比如我們現在讀書,讀到突然有一個人說「鐵怎麼樣、鐵怎麼樣」,那他一定晚於前人,那麼讀到現在,「挖賽!」那麼一定更晚於「鐵怎麼樣」,這些用語,是不是?「很夯」這種用語,他一定晚出,一定晚出,那麼至少成書的古代,如果有些資料是舊的,可是他的成書也必然是完全的,所以在這裡,就有一個很清楚的狀態發生,這個狀態就是什麼呢?這個狀態就是老子的成書年代,以及老子這個人,那麼你看,那麼一般講老子這個人,都是根據史記說,那麼我們曾經說過,懂得史記的文章,就比如這樣子是一個中國的文章,中國文章寫法,我們今天這樣子因為白話文的訓練跟西方的邏輯性訓練,我們就讀完了,讀到這裡了,然後就翻過來讀這裡了,就是這個句子連著因果關係,然後就到這裡了,讀過來這樣,可是在中國你要會看到它裡面有好多摺,是折在裡面的,所以以前教中國文章的老師,教中國經典的老師,要把這些摺鋪陳出來,然後告訴說,這裡頭有這麼多摺,然後你才有一個完整的意義,那麼在史記裡,如果我們按照傳統中國老師的這種,以及文章的格式,來談的時候,雖然他前面說的好像很清楚,哇!孔子向老子問禮,哇!孔子向老子問禮,然後老子怎麼怎麼說他,然後老子嗎如何如何,然後就出冠而行,到這一個小小的老子傳講完之後,最後,一句話結尾,真隱君子也,他可真是一個隱君子,因為不知道他到底是誰,那麼至於大家說所謂的老耽,就是老子,可是我們上個禮拜看到,秦儀調老耽,然後對老耽的批評,那麼換句話說,至少莊子所談到的老耽,在那篇中,和老子書中的那份、那個人不同,莊子對老耽的批評,認為他仍然的在人事之間有著深愛、有著深情,莊子不贊成,莊子認為在人事之間保有了深愛於深情,在養生主裡,他說這是違背了老天,而對自己帶來的刑罰,因為生死本來就是生命發展中的,一件自然的事情,我們一個高度的覺醒者,生命的覺醒者,應該自然的看待,如果你有這麼大的一份,在生死中有這麼大的一份深情,對活著的留戀,對死亡的恐懼,正好你本身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超脫者,那麼如果這麼說,可見得這樣的一個老耽的展現跟老子書中這麼清澈、純粹不帶任何世情,有差距,那麼可見得這裡頭,不是如同我們那麼認為的「這就是誰,誰就是這」,那麼簡單了,大家還沒有理解到,我其實沒有說任何老子到底是誰?沒有喔。那麼現在老子的版本出來了,至少有兩個大版本,老的大版本,第一個大版本好像是一九七幾年、七五、七六,還是多少年,那麼馬王堆,湖南的馬王堆,出土了新追墓有沒有?「軑侯新追夫人墓」,那麼他有帛書老子,也就是抄寫在帛書上的老子,一個抄寫的年代,是在漢惠帝時候,漢惠帝,大家都知道,我想漢惠帝是高祖的兒子,呂后的小孩,那麼他繼、他在、在位的時間很短,他是寫在他的時候,後來被呂后嚇死了,嚇得瘋掉死去,據是因為他媽媽實在太兇了,他媽媽把那個漢高祖的最愛的兩個夫人,砍手砍腳裝在酒甕裡還叫漢惠帝去看,漢惠帝看了崩潰了,寫在這個時候,然後避高祖諱,避高組的名諱,我們現在整理出來,稱他為甲編,他是「德在前、道在後」,以德為主,也就是具體行為為主,人的具體行為為主,乙編相距於甲編,漢惠帝的時代,差了將近二十二年左右,是寫於漢文帝,漢文帝時代,那麼調整過來「道在前、德在後」了,也就是我們今天可以讀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個高度抽象的一個觀念,來作為這一個學說的主張,那麼甲編逐漸由德走向道,也就是尋求一個原理原則,乙編已經把道提前,以作為道的前提,以作為德的前提和原則了,換句話說,所有的德,我們今天所說,所有德經裡所談的問題,全部依據道經的前提延伸於發展。
那麼一九七九年,事隔幾年後一九七九年,湖北、荊縣、郭店,那麼挖掘出一個楚墓,裡面有個杯子,杯子上面寫太傅,而且這一個葬、墓葬區,這一個墓葬區,是楚貴族的、貴族區,貴族的墓葬區,那麼在西元這個墓葬區,這個荊,原來是楚的,一個重要的,成為國都的地方,那麼它郭店在荊的西區,那麼這個區被秦所滅,逼楚東移,再一次的東移,大約在三百,西元前三百年左右,此後這裡就荒涼一片,再也沒有長過,所以這個底線可以很清楚的拉出來,大約在西元前三百年,所以這個墓大約在,最底是在西元前三百年,透過考據,大約可能是楚懷王上面那個,他爸爸做太子時候的老師的墳,裡面出土了大量的竹簡,那麼有什麼呢?就有老子,那麼這是我們目前看到老子的最老的版本,不過這個老子最老的版本,大約可以分成三批,三個版本,或許這麼說,那麼有,也是有甲、乙、丙三個版本,甲本是一尺兩吋左右,他長度,竹簡長度,一尺二寸左右,那麼按照版本學的研究,古人正式讀本多半是一尺二寸,而後乙編的竹簡,大約差不多,稍略短一點點,同時都是兩頭削尖的,那麼可見得這兩個版本都是當時代表「老子」這個學說的重要讀本,不過這兩個版本,這是穿、穿牛皮筋的,重要的這個在於這兩個版本呢,大部分紀錄的,都是德篇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德經為主,即使道經也都強調的是有關行為事物,一個行為的作為為主,只有一個只有六寸的,丙編,通常六寸裡面也有今天的一些書上的書,不過,一般來講,六吋就屬於筆記本,筆記本,我們論語裡面所說的,傳不習乎,你回去了以後有沒有根據老師所說,以之所記,記在筆記本上,這個傳就指那個筆記本,具體的說,拿回去試試看,去實踐阿,在論語裡面「一日三省吾身」有沒有?這一個,不過這一個有一個很有趣的開頭,到今天眾說紛紜,就是講宇宙怎麼來的,宇宙從什麼地方、從什麼地方開始,宇宙之本在哪裡,那麼他說太一生水,然後水反輔、水反哺,反哺就是水回過,太一生水,水反過來,生出來了以後回過來,再與太一混和,然後再生出了地,好像是這樣,我要沒有記錯,然後地反輔,等到地出,生出了天,對不起,等到天再於太一,以至於水再反輔,然後生出了地,如此一路去談宇宙的生存論,那麼這是震動世界的,為什麼呢?那麼因為,第一我們沒看到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樣的一個高度抽象性,甚至於不從正面說「道是什麼」而是說「道不是什麼」,打開了一個極廣闊的道的可能性,全世界到今天,只有兩個思想,是用這個方式打開人類,一個無限的,對於世界本源的思考,那麼一個就是老子,而且老子早於第二個「金剛經」。金剛經裡佛不說「佛是什麼」而說「佛什麼都不是」,他的那個思想的可能性,就比是什麼大的太多了,那麼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至少約略可以這麼說,老子從西元前三百年上下,上、往上可以推三十年,大約這個思想開始開展,這是一般講思想史的時候,出土文物向前推,再頂多再三十年,是三十年一個階段,了不起六十年,這個思想可能開始萌芽,可是我們看,到西元三百年,基本上從出土目前所看到的這些東西,他其實還是偏在具體行為。那麼如此,這個竹簡、郭店、老子,是直接可以跟帛書的老子的甲編,做一個結合,你可以看到他們一個繼承的痕跡,那麼到乙編,跳脫起來,那麼大約,在中國思想發展上,秦、漢,大約到漢文帝是一個飛躍的時代的開始,也因此錢先生的推斷,說「功成-名遂-身退」這是道的一種,在人的行為中的表現,這個觀念,有了具體的經驗,而且展現有利於身的結果,是西元前兩百六十年,所以我們從這裡看這個思想的發展中,我們大約說,至少老子的真正的成書,大概到西元兩百六十年,爾後再進一步的發展,然後接到漢惠帝那個階段中的這個之間,因為漢高祖統一天下的時候是西元兩百二十年吧,是不是?左右,秦統一天下是兩百二十幾年,打了五年,不到六年的戰,可能是、說不定是兩百二十年,喔還早、還早、更早一點,因為漢武帝是兩百二年左右,從漢武帝算起,所以在這個過程裡,說不定是兩百三十年,我們暫時喔,大家要查一查,左右,這個幾十年間,秦統一天下的幾十年間,因為它的特殊的文化政治措施,焚書坑儒,我們並不是一般通俗性的說法,說到這麼、把秦始王說的這麼不堪,雖然他做了這個事,不過他焚的書是以六國的歷史,和周朝的歷史為主,詩書跟、詩經跟書經、以及六國史為主,至於其他的什麼等等的,他也並不去燒毀掉他,同時這些書雖然處理,可是他也收進了什麼當時的中央圖書館,他只是要求,當我們完成了天下一統的時候,如何達成一個思想的共同性,而認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政府應該站出來,直接教導人們一個新的思想,所以他不是毀知識,這一點,這一坑的儒呢,多半是六國的史官,以及周的史官,因為他們反對面對一個嶄新的時代,也就是「法後王」,也就是「法新王」還是「法先王」,你根據歷史的經驗,還是要從嶄新的時代開始,這是中國傳統的說法,法新王還是法先王?
那麼我們看史記,也有一篇言、一篇辯論,李斯堅持法新王,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你們不要再多說,你們這些史官們,阻擋了新政的發展,抓幾個來坑掉。」,當然這是殘酷的事實,可是這不是一般屠殺,請朋友們注意,不要把它當作一般屠殺,從這也可以看到,我想提供朋友們注意的部分,中國是一個高度思想性民族,每一個時代包括共產主義,在共產主義之前,整個新文化運動以來,嘩,各個主義,談國家未來的發展,各種主義,流行天下,不只是三民主義,以至於共產主義的問題,實際上那是一個思想論證的時代,這麼龐大的一個社會跟國家,未來的路到底在哪裡,今天我們在講中國思想傳統的、中國傳統的時候,太偏重思想,實際上中國的社會政治,政治社會,甚至或者社會,實際上比中國思想的傳統,早太多了,想想看,八千年的中國,而中國的思想發展才兩千五百年,所以在這種情形底下,當時朋友們在讀歷史的時候,你們去看,很多辯論,其實漢代也有思想辯論,什麼時候的,什麼狀、什麼樣的這個思想是最好的,演變阿,特別從黃老要跨入儒家,以至於經濟的發展,演變阿「鹽鐵論」,這是中國很特殊的經驗,並不是政治的主導,所以請朋友們一定要注意,我們今天老集中在政治上,以為中國就是一個政治動物,其實中國不是,雖然中國關注在人身,可是不是一個政治性動物,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形底下,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階段中所產生的重大的思想,還不只老子,不過老子是精彩極了,如果朋友們讀禮記,你看看禮記,禮記分三個部分,你們去讀禮記的理論部分,談禮的理論部分,我們何以需要這個禮?那個「禮」的理論,那種驚人的思想性,包括今天仍然光耀奪目。那麼不但如此,「易經」到底是誰作?按照錢先生,還有一些大學者的考據,同樣出於老子之後,沒有老子的思想,易經不能完成這個理論體系,也在這個階段之中,所以我們這堂課,因為是講錢先生說,當代知識分子所關心的,我們自身文化者,必讀的七本書,所以我就以錢先生的觀念,來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所以這個階段中,他的精采處,那麼錢先生說,老子展現了中國從春秋以至於戰國思想的集大成,和飛躍前進的一個最高表現,在老子出場,那麼如果有朋友說「那為什麼不介紹老子,拼命要講孔子呢?」,那麼我們站在思想史,孔子是原創,original(原創)是不是阿?有沒有說錯?老子是進一步的發展,所以我們說,當孔子提出「什麼是人?」的這個哲學議題,然後用「仁」確定了人性的基礎,人性中,重要在於「自覺」,在自覺中生命的覺醒,意識到生命,然後知道「什麼是人?」,回過頭來,才能知道什麼是人,然後展現人的可能,這是中國學術的,所以中國人以前,老一輩的,老人家們都還在,一定記得「你這個人搞什麼名堂?你不是人啊?」,在今天「你不是人啊?」是阿,我不是人啊,達爾文說過我們不是人啊,我們是動物阿,這兩天大家有沒有看?美國吧?美國科學透過什麼東西?一種什麼透視?看腦袋的神經網絡,一千五百億條,一千五百億條神經網絡,所形成的通道,五顏六色,他們開始提了一個問題,我覺得太棒,足以證明中國人實在高明,他們提的問題是,人和最近的人的那個,人猿,在,DNA是什麼東西?基因?在基因只有一個percent(百分比)的不同,何以人可以有一千五百億條的腦神經,至於猿猴呢?我們的親戚呢?只有幾條?腦的區塊還是分散的,都照出來了,他們問Why?(為什麼?),那麼我們中國人很簡單,人裸猿,裸蟲也,人就生物性而言,不過就是一個沒毛的動物而已,然天地之至靈,重要在靈,什麼靈?靈是什麼?靈就是認知嘛,認知的高妙,曰「靈」,那麼就是孔子提出這個仁,蓋括這個「認知」,這個最靈的認知,這個認知基於覺,我們說過,說以學而實習之為第一篇嘛,學者覺也,學就是覺,當有了人的覺醒,而我們開始舒長,如鳥一般的舒長,「習」,鳥伸出翅膀舒展,然後開始嘗試人的生命特質,人的生命特質,跨越出生物本能,不亦悅乎,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這不是人最大的一種喜悅嗎?
那麼從這裡開始說起,到墨子說「你不能只從仁說」,因為人離不開社會,也因此人的社會性,是屬於人性中的一部份,那麼這個仁,不只是一個意識,一個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同時在生命意識、自我意識中展現出,所謂的,用今天講,一種生命的同情,一種生命的同情,有人酒駕撞到人了,開車跑了,後面的哇一直追上去,認為不可以,「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傷害人。」,這種生命的同情。那麼墨子說,這個生命的同情中,你必須把社會性的關懷算進去,所以這個人,應該從兼愛的觀點說起,所以他提兼愛,然後將孔子學說中,並不太特別重要的「義」放進來,補充人的不足,而談天下之大利,也就是人的實際生存性,凡是言利,談實際的生存性。那麼人的價值,人的生存價值,生命的意義,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麼楊朱站出來說「NO!(不對)不對!」,而建立個體性,所謂的「唯我」,孟子結合,重新回到,不論你怎麼說,重新回到生命的覺醒上,莊子從生命的覺醒開展人的最大的可能,人自由的脫開本能的完全的侷限,而展現人的可能的自由性,所以逍遙是第一篇,那麼朋友們去讀,我們已經讀了兩篇半,那麼基本上,莊子所主張的就是展現人的最大可能,人的最大可能,請注意,不是生物,不是半獸人的最大可能,是人的最大可能,人在覺醒後才有人性可言,就是中國學說是從人性哲學談起,那麼老子,這些都不再是問題,他直接講一個道,講一個世界的共同性,在莊子還只是天地一體,萬物唯一,他就直接以「道」統而合之,然後人如何認識道?不是同樣是人覺醒後一個認知的可能嗎?所以他的思想是連下來的發展。
朋友們如果不拒絕我的這個說法,不妨從這角度去看看,所有中國經典的問題是不是都迎刃而解?我敢打包票給你們,不然永遠有隔閡,永遠有說不通的東西,那麼何以如此?待會再說,我的這個說法,如果你們不全然的反對,肯用來做參考,然後你們去讀,中國的經典,所有東西迎刃而解,我可以保證,這裡頭所包含的包括了漢代哲學思想,漢代思想,包括魏晉南北朝的玄學思想,甚至於包括隋唐的空性哲學,就是佛教思想下面的禪宗的悟,剛才有朋友問,這種「覺醒」和禪宗的「悟」或佛教的「覺」有什麼不同?那麼我畫這兩個圈圈,請朋友們注意,有重疊,因為都是人,可是各有特點,站在學術的立場,一定要弄清楚,不能混談,那麼只是我們今天不談,因為要講六祖壇經,到時候再說,再做分別,然後,你們去看宋明理學、宋理學、明心學,如果抓不住這個本,絕對搞不清楚,我打包票,你們絕對搞不清楚,然後絕對陷入現在社會流行的無知之言中。那我們傳統的學術,其實不離開人的認知。
我們今天以為西方的哲學,一個東、一個西、一個南、一個北,充滿的革命性,所以他們的思想開闊,所以大家說「戰國時代是一個思想最開闊的時代,因為一個東、一個西、一個南、一個北,大家各說各話,這是中國的黃金時代、自由時期。」胡扯。中國幾乎代代都有思想的黃金時期,因為每一個時代都具有高度的重要思想,今天我們責備董仲舒,說他幫助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是獨裁的魔果,退縮,你們再去讀董仲舒,這是傳統中國到了漢代,經過老子發展出易經哲學,一個宇宙論的提出,而他所不同於西方的宇宙論,他把人作為宇宙的重要原始,所謂的天、地、人,「三才」,他將人的地位拉高,不再附屬於天地,而與天地並列,人成為宇宙的構成元素,這才有此後宋明理學所提出的觀點。那是一個宇宙論的發展及創造的時代,這個時候,人們消化了老子中將整體宇宙完全的攏括進來,以作為人認知的對象,而至於我們會將西方,比如西方的哲學之主泰利斯,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質,這個subjects(題材),他的徒弟就說「NO(不)!」,是一個不確定性物質,是因為水不足以說,他徒弟的徒弟說「不是不確定物質,是氣。」,哇!大家都說不得了你看西方人多自由,老師說東,他說西,然後再下來,畢達哥拉斯說「數」,然後阿那克西美尼說「火」,德莫克里特說「原子」,一路說,好像很不同,但是請大家用你們覺醒性的智慧來看,他有沒有離開物質?有沒有離開宇宙?沒有吧,到今天有沒有離開?沒有,因為他們是以外在世界的物質結構作為他們研究的對象,以及這個世界的真相在於物質結構,所以他們兩千五百年追溯到今天,以物質沒有用,質他何以為變?當然變,所以這人的認知、對外界世界的認知,隨著人思維跟智慧的開展,認知的開展,世界越來越大嘛,物質性越來越熟嘛,那當然會變阿,而中國的前提是什麼?中國的哲學認為,所謂的這個世界上構成這個世界的真理,是來於人的認知嘛,那人的變化,會不會隨著人對天地認知的變化那麼大?不會吧!兩千五百年前的人要吃飯,今天的人吃不吃飯?人的飯有絕對的變化嗎?沒有嘛!那當然就人的變化性,不同於人對世界認知的變化性,因為外在的世界是一個無限的世界,物質、種類繁多,隨著人的認知而不斷的變化,但是人的本身的發展沒有那麼多,可是對人的認知的探索,那麼這個是傳統中國所關注的問題,然後從頭到尾不斷的追求、加深,所以我在這裡的呼籲,不是誇張錢先生的學說思想,也不是標榜我多麼神奇,而是請朋友們注意,能不能夠不再只受流行觀點的影響,對傳統中國公平一點,同時認知清楚,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頭腦。我們就先到這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