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辛說 2013-01-31—大宗師_許由曰-丘也請從而後也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好。

 上禮拜,我們談到意而子說:在大化的流轉中,造化者說不定會來修補它、釋放它,可能進而一步讓它有完整的身體,來跟隨許由先生學道。這話可真是精采極了!也是大哉問,因為這番話告訴我們,在這流轉的世界中,只要我們的心靈真正覺醒、覺察,同時有心釋放自己,讓自己從現實功利的價值觀中自由,我們就能夠重獲新生,有完整的身體、自我,如此,就能享有與道合一的消遙遊。

 

 許由聽了意而子的這番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這裡的噫是嘆詞,同於『唉』字用;『未可知也』就是『這還不可預知』,換句話說:這雖是你的願望,但造物者是否能滿足你心中的想法呢?這還真是無法預料啊!『我為汝言其大略』-雖然這麼說,但我就盡我所能,來為你說個大概吧。言作動詞用,代表說;大略即大概;『吾師乎!吾師乎!』這裡的師,就是大宗師、本篇的題目,其意思就是「大道」,莊子以道為師。

 

 「齏萬物而不為義」這裡的齏字,是『粉碎』的意思,引申作『凋零』,齏萬物就是讓萬物凋零;『而』是『但』;『不為』-不自以為;『義』裡頭包含的,是適當裁決的判斷;意思就是:讓萬物凋零的這一件自然事,不認為是適當且正確的決定。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這裡的澤是『恩者』;『及』是達到;『仁』的仁字是適當的愛,我們以前曾說:仁,就是適當的愛,對人事物、生命都一樣有適當的愛。『不為仁』就是不自以為有心為仁-雖然是對萬代萬物帶來生命的恩者,但卻不自以為是自己有心為仁而行愛。「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這裡的長就是『年長』的意思;『上古』就是極古,指的是很遠古的時代;「長於上古」-比最遠古的時代還要早;『而不為老』-但不自以為老。

 

 「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這裡的覆不是蓋、而是『包』的意思;載就是承載;『覆載天地』就是包容完成了天地,換句話說就是-天與地都是因它才能存在,它創造了天地;「刻雕」就是雕刻,引申為塑造;『眾形』-各式各樣的形體;『而不為巧』-但不自以為是個巧妙的創作者。

「此所遊已」此就是『這』;『所遊』是所遊之地、境界,指的就是消遙遊之地;『已』是尾助詞,用來加強語氣-這就是我們所要到達的境地。

 

 許由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唉!你雖有這樣的願望,但我不敢說一定能夠達成,這雖然不可知,不過就你的誠心,我還是跟你說個大概吧。我的老師啊!我的大宗師啊!它如同:當秋天來臨時使萬物凋零的大自然,但它卻不自認為自己執行的正確的判斷、行了正義的事,那只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到了春天,它依然是讓萬物開始發展生機、恢復活力,但它卻也不自以為這樣的作法是有心為愛的恩者,一切都是順乎自然;它比一切的存在時代都還要古老、久遠,但它還是很年輕、不算老;它創造了天地,雕刻塑造出各式各樣的萬物形體,但仍不自以為自己有多巧妙,更不是依照自我意志去完成的。這就是我全心嚮往、想到達的那個境界啊!人只要順應著自然、不自以為是,就可以達到消遙之境了。」

 

 莊子在這段談話中揭舉出以自然、以道為大宗師,這已經超越了人世間所看重的仁義;超越了孔子儒家所標舉的仁義,這是他舉出的新學說,在人們真正覺醒後可達到的新境界。順著這個道理,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則故事。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

 

 顏回說:「回益矣。」這裡的回就是顏回的自稱;『益』是進益、進步。仲尼是孔子的字號,直稱長者的字號為對其人的尊敬。『何謂也?』-有什麼樣的進步呢?「回忘仁義矣。」這是說:我把仁義給忘了。仲尼曰:「可矣,猶未也。」於是孔子說了:這還可以、挺不錯的,但還不完全。孔子聽了顏回說:他把仁義給忘了、不受它約束了,孔子聽了便回答他:這還可以、很好,但你還放得不夠徹底。

 

 「他日,復見」-過了幾天,孔子與顏回又見面了。顏回又說:「回益矣。」-我又有進步了,孔子便又問:「何謂也?」-這次有什麼進步呢?顏回答曰:「回忘禮樂矣。」-我把禮樂給忘了,我可以不受社會禮樂制度的限制了。顏回已經脫開了社會禮樂的約束了,可是孔子的回答呢?曰:「可矣,猶未也。」有些版本把「忘仁義」的順序改到「忘禮樂」的後面,因為這些先生們認為,禮樂其實比仁義來得輕薄、表面,如果要忘禮樂是較為容易的,因為仁義屬於一種深層觀念、大眾的主張,要拋開較為困難。

 

 不過這裡沒有改順序,因為之前我們看過孟孫的母親去世,那時候所展現的社會禮樂教宗的嚴格性,那種行制對人的限制是極大的,因為要是現實社會裡沒有了這些禮樂限制將會很難維持,比起放棄仁義還要來得困難。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无好也,化則无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又過了幾天,顏回再去見孔子,曰:「回益矣。」-我又有進步了。孔子又問他這次又有什麼樣的進步?顏回說:「回坐忘矣。」-我能坐忘了。什麼是坐忘?簡單的說就是:靜坐而忘,有人說是端坐而忘,就是安靜地坐在一個地方,慢慢進入忘記現實生活任何事物的狀態中。靜坐與端坐,不同處在於姿勢,靜坐只要安靜、輕鬆;端坐則是端正、有一定的正坐姿勢。

 

 什麼靜坐而忘?在第二篇齊物論裡的開頭,就有「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焉似喪耦。」這是說:南郭子綦,這個賢人靜坐著,調整呼吸,『焉』古人說是忘形的樣子,不再受到來自自己形體的牽絆,包括焦躁的情緒、本能的好惡…各種來自身體內受到外物牽動的本能,可以不再受它們的影響,如此稱作忘形。『喪耦』就是喪失身體,就是指拋開身體的局限。

 

 這裡說的坐忘,就是與前面齊物論裡所說的,透過靜坐、調整呼吸,讓內心虛靜、忘掉來自身體的局限,只有心靈的清明合諧。古人所說:「靜坐而忘身。」不再有『我』的這種意念,因為這『我』會形成一種干擾,放掉了『我』的型態就可以放下凡人心思、煩惱。

 

 孔子聽到這裡,突然大吃一驚又問:「何謂坐忘?」-什麼叫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墮在此指丟棄、放下,引申就是忘掉;肢體就是身體;黜是廢除、排除,引申也是忘掉;聰明原本是耳聰目明,是指自己身體本能敏捷機制的反應;『離形去知』-忘記自己的身體、去除自己的聰明,就是前面的墮四肢、黜聰明,不再用自己的形體與聰明,去看待這個世界;『同於大通』同是混同、融入;大通是大道,因為大道能通申萬物,又稱之為大通。

 

 顏回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靜坐到了忘去自己的肢體;排除了自己感官知覺的聰明機智,如此就能不再有自我本能的干擾,可以與大道合一、融為一體,這就是坐忘了。」

 

 仲尼曰:「同則无好也,化則无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同就是『同於大通』的同字,融入大道;『無好』-沒有個人偏私的好惡之情;『化』是指大道的變化;『常』是指:人們通常堅持不變的原理;『化則无常也』當我們能夠適應大道的變化,那就能不堅持、不被侷限在人們固守的觀念之中了;『而果其賢乎!』而是「你」;果是「確實、果然」的意思;賢是賢人;乎是囋嘆詞-你果然是個賢人呀!「丘也請從而後也。」丘是孔子的自稱;也是語中助詞;請是敬詞,『請允許』的意思;從是追隨、跟隨;而是「你」,就是顏回;後是後面-請容與我丘某跟隨你學習。

 

 孔子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人能夠完全放掉個體、放掉自我融入大道,就不會再有來自個人偏執的好惡,能夠隨大道自然而變化,也就不會固執在自己偏私的觀念裡。你能夠做到這點,可真能稱得上是賢人了!我丘某請求允許追隨於之後,與你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it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